课文鲸的教案最新7篇
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展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经验,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鲸的教案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
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课时
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
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
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简介作者及《雷雨》
1.作者(略)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理清剧本结构,把握戏剧冲突。
(1)请把课文节选部分分为两场,请同学分别概述各场的内容。
第一场内容的概述要点:①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②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的客厅偶然相遇。
③周朴园看到侍萍以为是新来的下人,但是看到她关窗户的动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④周朴园从侍萍的口音和她自小在无锡长大的情况,引出对三十年前在周公馆发生的一桩事的询问。
⑤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讲述自己被周公馆少爷玩弄后抛弃的悲惨遭遇。
⑥周朴园认出了面前站着的这个“下人”就是当年投河未死的侍萍时,他立刻转变了先前的态度,严厉地追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且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发展,他拿出了骗人的伎俩:一面继续用虚伪的感情欺骗、软化侍萍;一面妄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了却三十年前的这笔旧账。
⑦鲁侍萍撕了支票,只要求见见自己的儿子萍儿。
第二场内容的概述要点:
①鲁大海代表矿上罢工工人找董事长谈判。
②周朴园用金钱收买“没有骨头”的工人代表,破坏罢工,开除了鲁大海。
③鲁大海愤怒揭露周朴园镇压工人的血腥罪行。
④周萍出,命人打亲兄弟,侍萍挥泪忍恨离开周家。
(2)分别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矛盾冲突的焦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态度 (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针锋相对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焦点:
第一场:三十年的恩怨(爱情的纠葛)
第二场:罢工与反罢工的矛盾(阶级斗争)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场第一层。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1层。
2.提问: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几次变化?鲁侍萍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学生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后回答。
明确: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周并不知道,也没想到侍萍会出现。在这特定的情境下,二人开始了对话。对话围绕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展开,其中周朴园几次问到侍萍的身份,问语各有不同。他先是看到侍萍关窗的动作,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觉得“很奇怪”。但这时他还不知真情,心里还比较平静,因此问的虽然有些迟疑,语调还是平静的。但是当侍萍反复说梅小姐“不是小姐”,“也不贤慧”,而且点明“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吃惊,所以他“抬起头来”,直截了当地问“你姓什么”。接着侍萍告诉他梅小姐没有死,她的孩子也还活着,周朴园更加疑惑,而且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所以紧张地“忽然立起”,再次追问。侍萍继续述说梅小姐的辛酸往事,当她说出衬衫上的“梅花”和“萍”字时,周朴园更加怀疑,所以慢慢地站起来,疑虑地问。当侍萍肯定了他的疑问时,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又“低声”问了一句。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不同的问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周朴园从奇怪、猜疑、到紧张、再到疑虑消除而不知所措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这过程中,面对周朴园的谎话,侍萍欲说还休,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欲言又止,其中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含着三十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接下来的控诉,更显示了她的极端愤怒。
(二)研习第一场第二层。
1.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第2层。
2.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完成下面的表格。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
手 段 言 行
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点拨: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3.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从这一场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发言。)
投影: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在对话中侍萍既有意识的在隐藏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的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七、布置作业:分析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了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第二场,并归纳人物形象。
二、问题探究:
提问: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1.怀念是真——婚姻不如意、赎罪
2.怀念又是自私与虚伪的——自己的名誉、地位是否受到威胁
三、研讨课文第二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场。
2.提问: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3.提问: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学生找出相关的内容回答。)
4.提问: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意义?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二、分析人物形象——周朴园: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
曹禺谈“周朴园”: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冷酷、虚伪、残忍、奸诈。
三、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探讨:“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探讨后自由发言。
投影: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布置作业:阅读第一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具有个性化的对话片断,体会凝练传神的对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鉴赏人物语言。
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
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烘托了悲剧色彩,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第一、 高度个性化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学生找出相关例子来说明。
如: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潜台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有味。
请学生找出人物语言中有潜台词的,进行分析。
如:下面的人物语言有潜台词,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再看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第三、富于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多媒体投影相关片段,让学生展开分析。
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繁 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①
周 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②
繁 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冲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
1.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
2.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 推动情节发展 )
3.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
4.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
5.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戏剧人物语言的特点,这三点是主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比如
语言的口语化,便于观众当场接受等,这里就不涉及。通过学习《雷雨》,了解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主要特点,对于剧本的阅读和创作,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二、布置作业:
1.阅读剧本《雷雨》。
2.就自己对《雷雨》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赏析文章。
板书板书设计:
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正直、善良、刚强、有尊严
鲁大海:觉醒、坚定、勇敢、无私、求实、经验的不足、鲁莽
教学
反思
课文鲸的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x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课文鲸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出四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双立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平平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初步建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懂得从小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从小关心他人,并能学着做一做。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词语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平”字;学会运用数量词:一间。
2.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平平关爱的美好心灵
3.能读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积木)瞧,这是什么?
1)你们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呢?(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会搭……会搭……还会搭……)
2)过渡:真棒,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高手。
2.出示课件:
看,有一个叫平平的小朋友,也是个搭积木的高手。看图,说说平平搭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
3.学习生字平、搭、间:
出示“平平”:大家叫叫他,跟他打声招呼。
1)学习生字“平”,读准后鼻音,轻声。指多名学生读,给平组词
2)看老师写平,(师写第一个“平”字,并说出笔画名称)同学们会写了吗?
3)出示“间”:指名读,记住生字。
4)学习数量词:一间、一座:
**看字:门字框就像一座楼房,楼房里有一间一间的房间,比如:我们招待客人的地方叫——客厅(课件),说:一( )客厅;睡觉的地方叫——卧室(课件),叫:一( )卧室;那么洗手的地方叫——,说一( )洗手间,;放书的房间,可以说:一( )书房
**再看图:出示楼房,一( )小楼
**完成作业本题3:读一读,圈一圈
**交流,并订正,齐读
4.齐读句子,质疑:读了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平平吗?
5.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平平去搭积木,看看这些房子都给谁住?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一圈,拼一拼,记一记。
2.学习生字:这、些、都、住
1)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开小火车读。
2)指名读。识记:住、这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
1.赶快读一读课文的1、2、3段话,想想这些房子给谁住了。交流,结合感悟:
出示:“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课文里是谁问平平的啊?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并交流:
1) 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为什么要给爷爷和他的书住啊?(爷爷很爱看书。平平真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知道爷爷的书也需要一间房子)读一读这句话
2) 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
为什么要给奶奶住呢?(看得出,奶奶很爱平平,平平也爱奶奶)
3)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
这又是为什么呢?(爸爸妈妈多恩爱啊!)
4)指导朗读:
***指名读。你是奶奶,你来问一问。一起问一问(亲切、和蔼)
***谁来当平平,告诉奶奶:
2.连起来读,老师来当奶奶,你们就是平平了。男女生对读
3.拓展说话:假如是你,用积木搭了房子,你想给谁住?
四、复习生字:
1.卡片读生字
2.课中操:儿歌《搭积木》
红的黄的积木,方的平的积木。搭间房子,住进去。
搭座高楼,连着天。搭些飞机天上飞。搭辆汽车开起来。
你搭我搭,大家都来搭积木。
3.游戏,兔子登山
五、指导写字:
1.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呢?来,亲亲热热地叫他一声吧!。
2.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平平,我们就来写一写他的名字吧!出示平
3.范写,说说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书写,并展评。
课文鲸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芰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设计(二)
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形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形象。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石拱桥》。
设计(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荷情万种(一)
拙政园,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不愧为苏州园林之冠。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所敬仰,不愧为花中之君子。
你能想像在拙政园赏荷是多么高雅美妙的事吗?所以,当我听说拙政园要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的消息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饱眼福了。
立秋过后,天还是一样的炎热。走在路上,我还猜度着荷花是否经得起骄阳的虐待,可踏进园门,才隐约听说荷花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
我略带失望地走在小石子铺成的曲径上,走向了那有名的荷风四面亭。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抹绿。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
这是荷风!我已经感受到了!
可荷花呢?我为何找不到它的影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在吟唱。
我印象中的荷花应该是玲珑剔透的,花瓣像用淡色的红玉雕刻而成,袅袅伫立在碧波中,纤长而高傲。它不热烈如牡丹,也不忧伤如秋菊,它只是冷静地思索着、展望着。
如今,面对这么多游人的期待,荷花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难道这就是它的傲气?
它是君子啊,它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荷花美得超然,但不孤芳自赏,它总有开放的时间。它的美不是妖媚,不容任何侵犯。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是被人欣赏,而是奉献果实。它愿放弃美丽而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我忽然间领悟到许多,心情豁然开朗。没赏到风姿绰约的荷花固然十分遗憾,但我的心里早已是荷情万种。
荷花(二)
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诗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如果说到荷花的药用价值,那就更大了。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荷花在我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栽植较多,黄河流域也有分布。就品种而言,荷花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余种。其中花藕和花香藕等品种是以向人们提供鲜藕著称;湘莲和向日葵莲等品种,则是以向人们提供莲子而闻名;而花中君子和水花魁等品种,则是专供人们观赏的。
莲藕,虽然一生都在水中,但对水的深度却有一定要求。一般生长初期,以三至五寸为宜,生长后期,一般可控制在一尺左右。在莲藕的枝叶长出水面以后,一旦风折叶柄,水就会从茎管灌入,使整株莲藕烂掉。因此,莲藕的生长发育还与风力大小有关。
2.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学生谈阅读的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
明确: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去拙政园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续写荷的精神,并巧妙引用古文增添色彩。
?荷花》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品种,最后介绍了荷花的生长与水深、风力有关。观赏价值突出其形体美、情态美。食用价值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了荷梗、荷花、莲蕊、莲须。药用价值突出荷花的各个部分,这是我们读者所不了解的。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
3.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旌“四、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nfeafT奁洹俺踉鲁鲈疲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媒体显示: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13世纪就 《中国石拱桥》出自:网
课文鲸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
二、自主阅读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后老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
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给出材料。《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后来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
?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4、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课文鲸的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要介绍背景。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三、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指名读第一、第二部分。(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二、深入学习第三到第五部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1、自读第三部分。思考: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板书:引上绝路)
3、讨论:
(1)五壮士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不走那条“可以追上部队”的路,而是不顾自己的危险,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呢?
(2)“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战士们为什么热血沸腾?
4、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这一部分?(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5、指名分别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6、提问: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英勇歼敌)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8、指名朗读第五部分。思考: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板书:英勇跳崖)
9、讨论。
(1)这一段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2)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你从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中体会到了什么?
(3)面对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10、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课外延伸。
课文鲸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一、激趣导入。
漫漫银河中,有这样两颗星星,一颗是牵牛星,一颗是织女星,他们的传说是那样令人心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民间故事的方式走近他们二位。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1、解决本课生字词。
2、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3、说一说你读完文章后的疑问。
三、初读课文。
小组活动出示:
1、这篇课文讲了______和______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四、精读课文。
1、理清人物关系:
我们先借助题目看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牛郎
织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受人物形象。板书:
牛郎:勤劳善良
哥嫂:铁石心肠
老牛:知恩图报
织女:美丽善良
2、体会织女之“决”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决心”变红)
一个高贵的仙女要嫁给一个贫困潦倒的牛郎,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呀。
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五、关于民间故事。
1、简介其他三部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就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追求和谐生活与美满感情的决心,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选择一:课后可以看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择二:试着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