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6篇

时间:2024-04-10 15:26:08 分类:工作计划

书写教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份周密的教案能够提前规划好教学过程,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世界城市化现状和城市问题。

2.通过人口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节内容进行正确的人口观、人地协调论的思想教育。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

自制教学投影片:

①“苦难的母亲”

②人口问题及城市问题的表现

③城市人口柱状图及表格

④“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表。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1.人地关系

2.人口问题的产生

3.人口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紧张

②环境恶化

③生活条件等不易改善……

4.解决人口问题的能策

二、城市与城市问题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现状

3.城市问题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越来越快,有人称我们进入了“人口问题爆炸”的时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质也是有限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人”是指人类,“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人类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各种物质,也要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师总结]如果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没有给自然界带来不良的后果,不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这时,我们说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如果因人口增长过快,打破了人地的协调关系,势必要产生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的产生(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板书)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学生可广泛列举。)

[教师总结]

3.人口问题的表现(板书)

①资源紧张:粮食短缺,各种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②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沙漠化、噪声污染等。

③生活条件不易改善: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人均占有的绿地少,教育医疗条件差等。

[展示投影片]“苦难的母亲”(教材第86页)。

[提问]请同学看漫画“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①反映的是地球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饥饿、战争和贫困等。②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展示投影片]人口问题的表现。

[提问]根据投影片,说明人口问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乱砍滥伐导致沙漠化;②大气污染;③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土质退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许多人口问题,那么人口长期停止增长或减少会不会也带来人口问题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劳力短缺,老年人增多,也现社会的老龄化并引起社会问题等等。)

4.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减少都将带来人口问题。怎样才能使人口增长比较合适呢?(①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②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人口问题是世界范围的。实际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就更为突出。如果再比较城市与乡村,那么由于城市人口更为集中,所以许多严重的人口问题又多发生在城市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二、城市化及城市问题(板书)

1.城市化(板书)

[提问讲述]请比较一下,城市与农村有什么区别?

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要从人口密度、就业性质、生活条件、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进行。

城市化过程就是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提问]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水平提高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主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及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

[教师讲述]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通常在发达国家里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则较小。

[展示投影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柱状图。

[提问]从1900年至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增长速度,城市化进行越来越快,)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

[练习]请读出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中国、尼日利亚的城市人口比重。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图表,你能说明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吗?(待学生观察思考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特点)

2.世界城市化现状(板书)

①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发达国家较高,一般大于70%,发展中国家较低,只有30%多一点。

②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③世界上的大城市越来越多

④城市化的重点在发展中国家。

[展示投影片]“各种城市问题的表现”图。

[提问]由于城市人口过多会引起哪些城市问题?(由学生回答,教题归纳总结,写出下列板书。)

3.城市问题: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解决城市问题有哪些办法?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师总结]

①限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②加强城市管理。

布置作业

请你写一篇题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短文。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1.24×1.74.47×0.72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小学四年级下北师大版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