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星的人读后感8篇
想必在大家读过的书籍中,一定有值得写读后感的书籍吧,读后感的写作目的不仅在于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是吸引他人阅读原文的工具,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造星星的人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导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星星的火种,在中国的大地上蔓延,形成了不可熄灭的燎原之火,把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化为了灰烬。【1】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读过此文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思想辩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伟人的著作,需要有思想高度的人去读,这是我对读毛泽东的著作的理解。以前,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走马观花,不去过多思考其深层次的内涵,即使有所感悟,也不去深刻领会。在这次“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中,又一次学习这篇文章,全文作了笔记,静下心来,翻阅资料,学习了这篇文章写作前后诸多关联文章。才真正理解了毛泽东这一中国历史的丰碑人物,他所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伟大之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他自身的睿智的思想和长远的目光。翻阅资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出自明朝张居正的《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文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盘庚上》也记载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等人的信,当时,林彪等一部分人对于时局过度悲观,在信中,毛泽东批评了他们对局势估量的悲观思想,通过客观的分析当时革命形势,转变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在不断壮大,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其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小小的火星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新生的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燎原之势。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时局的判断和分析是抱有极大信心的。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和思考,感受颇深,细想来,有三点感受。其一,毛泽东对当时局势的把握客观到位。他讲到,现在中国革命的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上的反动派、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深,地主阶级、反动政府同农民和工人、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深刻化。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通过对一系列的矛盾的分析,他断言,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快会要来到。现在,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还快的。在文中,他从地方工人停工、农民动乱、士兵哗变、学生停课的表象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给动摇者十足的信心。他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更是十足而又充满期盼。“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多么富有诗意,它确实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二,文章以极具理论和文化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出了毛泽东辩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在这封信中,体现出的是毛泽东思想中具有很强借鉴价值的军事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革命势力的薄弱归根结底就是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缺乏同盟军和从物质、精神上帮助的人,毛泽东从这些环节中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于是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号召。用这种方法,接纳了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使他们成为革命强而有力的同盟军。陈独秀抛弃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后来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也是消极看待农民,看不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毛泽东同志则辩证的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农民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他们的支持、援助和参与,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要正确认识他们的作用,启发他们、教育他们,把他们看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当作是革命的主力军。历史证明,他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在以后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与农民血肉相连,广大农民对党全力支持、拥护,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星火燎原”中由劣到优的最好体现,更是毛泽东辩证的看待分析问题、沉着而深刻分析利弊、扬长避短给消极者以信心的真实体现。其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乐观,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悲观对待。革命战争年代,困难重重,当时的形势更不乐观,但是毛泽东却不因此而斗志消沉,而是冷静分析、乐观对待,更是以长远的目光把握战局,从而一步步地消除部分悲观者的消极情绪和思想障碍,给他们以信心,这是毛泽东的智慧所在,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一宝贵的财富,我们中国的革命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这些话,都能够给人以力量,对胜利充满着希望。当今,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斗争、分裂活动不同程度的存在,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给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在诸多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开展“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这一篇让人满怀信心、能够科学分析问题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值得每一党员领导干部读了再读。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乐观向上的信念,科学的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放眼未来,迎难而上,摸索前进,最终我们的事业会将走向辉煌。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2
?数星星》是一本写丹麦在二战时被德国占领后英勇反抗的故事。
主要讲的是在故事主人公安妮十岁时,德国侵略并占领了丹麦,整天过着不得安宁的日子。他们老是遇到德国兵,他们总得避着,尤其是犹太人,因为德国人要“重新安置”犹太人。他们四处搜寻犹太人,甚至采取了各种不人道的方法,比如关闭犹太人的店、烧掉公园、用狗咬人……一切只为了消灭犹太人这个种族。有一次,德国人来每家每户搜查,试图抓走躲藏起来的犹太人。在此之前,丹麦人为犹太人做了充分准备,他们把所有犹太人都送到了可以藏的人家,如安妮的朋友艾琳,她被藏到安妮家中,做了他们家的“大女儿”。安妮一家很巧妙地让德国兵相信了艾琳是他们家的孩子,当然其中也有巧合之处。
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词是“勇气”,这本书也是写“勇气”的。主人公安妮一直不懂“勇气”和“勇敢”,她一直认为自己很胆小,她觉得自己一遇到德国兵就吓死了。但实际上,在最紧要的关头,她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安妮,学习她的勇敢,如果每个人都像她一样,勇敢地为别人付出,世界将美好一分!
?数星星》是一本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让我知道了世界大战的恐怖,它也是一本解释勇气的书,让我明白了勇气的力量!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绿色中国系列图书,我最喜欢其中一本叫《白星星》的书。
书里讲的是有一个叫卡卡的同学,他的同桌叫丽丽,家里很穷,卡卡知道这些。他想在生日聚会那天送给丽丽一件礼物——诗意草坪。生日快要到了,卡卡书法课没上,去给丽丽买了礼物,后来,老师打电话给卡卡爸爸。爸爸知道儿子逃课买礼物后很生气。
爸爸承诺只要卡卡期末考试班级前三名,全校前十名,就帮助卡卡举办生日聚会。卡卡把这个承诺告诉班长、丽丽和周壮,他们齐心协力帮助卡卡提高成绩,卡卡也非常努力。终于在考试时,卡卡取得了班级第三名和全校第七名的成绩,爸爸兑现了承诺。爸爸给卡卡去办了生日聚会,卡卡非常高兴,把诗意草坪送给了丽丽。不幸的是,卡卡在聚会时被焰火烧死了,死后卡卡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并得到了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各种烦恼并可以实现愿望的白星星。卡卡借助白星星的魔力,表达了对爸爸占有绿色草坪的怨恨。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很多。第一、卡卡与同学们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在学校也要和睦友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第二、卡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努力提高成绩,完成了自己与爸爸的约定。我们也要向他学习,想方设法、努力学习、兑现承诺。
第三、卡卡对爸爸占有绿色草坪的行为表达了不满,他希望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到诗意草坪上上课、写生和游戏。我们要爱护环境,节能环保,创造一个绿色美好的家园。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4
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作品文笔流畅,故事性强,是难得的天文科普佳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写的,它是一本写天文学的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的星星并不是单纯的指我们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中的星座,太阳呀、月亮呀这些东西。书里面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它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就像警察分成几个团队一样,星星们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表示这颗星星离我们就越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暗,就表示着这颗星星离我们越远,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达一百多亿光年。
此书浅显易懂,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从古到今,由浅入深,层层展开,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既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极大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本书写得非常的好,将我们引入神秘的天文学的大门。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令我们神往的学科,它要研究的东西是看的见、摸不着的,但它用这些看的见、摸不着的东西令我们神往。这本书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来和以前的遐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天空的喜爱和人们对天空的赞美。而且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简直是爱不释手,一秒都舍不得离开。
如果有机会,请你也看看这本书,一起探索这奇妙的宇宙,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天文学!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5
读完《星星上的人》,太多复杂的思绪涌动,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我不敢试想自己为人父母,而我的孩子患了自闭症,那将需要何等勇气、毅力和耐心才能一遍遍粘合他们随时随地的崩溃;我也不敢试想自己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个自闭症患者,他/她时不时发作,让人既感到难堪又心中疼痛;我更不敢试想自己得了自闭症,我猜自己无法忍受人们异样的眼光,也不知该如何面对内心的敏感、脆弱与迷茫……我不敢试想,我怕自己会真的把患了自闭症当成一种不幸。可随即,我想到的是——究竟谁更孤独,谁真的不幸,谁才是星星上的人?
表面上,蒂莉是那个星星上的人。没人理解,家人不懂,老师和同学不懂,没有朋友,她的确孤独。可别人不懂便是孤独吗?现实中,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懂。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假装自己很好懂,也表现出一副别人能懂我们的样子,我们也试着这样对待别人,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可蒂莉不同,她在自己的星星上,在这个世界里,她不必附和,不必委屈,不必隐藏,也不必伪装。当她脱离自己安全的世界,哭泣、嘶吼、捶打自己,令每个遇见这种情形的人十分崩溃。我们会像看一个怪胎一样看着她,伴着歧视的目光掏出那些自以为高贵的同情和怜悯,可这一瞬间,我们是否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像她一样,毫无掩饰地向这个世界呈现我们最本真的模样了。愤怒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许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伤心的时候克制自己不要掉下眼泪,开心的时候警告自己莫要得意忘形,难受的时候还要面带笑容假装一切妥当……我们越活越像一个演员,众人的目光是一道道聚光,这聚光最终成为我们的牢笼,我们在狱中演绎许许多多个自己并不拿手却必须尽快熟悉的角色。在这场如戏的人生里,每一个五味杂陈的瞬间,当真比独自呆在自己的星星上更好吗?
就像妹妹艾莉丝,我想她一定羡慕过姐姐很多次,甚至嫉妒她。虽然艾莉丝对自己的乖巧引以为傲,她同情姐姐,发自内心爱姐姐,但她更羡慕姐姐呀。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爸妈的目光随时随地都追着姐姐,姐姐永远是那个看起来比自己更重要的孩子。艾莉丝的懂事让人心疼。我想,很多时候,艾莉丝都在心里默默开导自己,要包容和爱,要积极和乐观,要体谅父母,要让着姐姐。但同时,艾莉丝一定有许多个夜晚,在月色下感受着独属于她自己的孤独,独自品尝那些平日里小心翼翼收起来的委屈、嫉妒和渴望。她并不比蒂莉过得轻松啊。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00字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让事物更加稳定地向着目标发展。
第二,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也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依次逐步进行,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总的来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7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励志片,这部影片淳朴动人,没有过多华丽的剧情,却直入人心,耐人寻味。一个名叫伊桑的印度男孩,他的成绩很差,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傻瓜”、“智障”、“神经病”……这些词语似乎成了老师骂人的专用词,伊桑的代名词。然而,伊桑真的一无是处吗?不,不,绝对不是。他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热爱艺术,热爱画画,想象力丰富得简直令人惊叹,而这些却并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认为,伊桑根本就是个白痴。所以伊桑所在的学校希望伊桑的父母将他带到封闭式的寄宿学校。或许真的是这样,但是伊桑他是渴望与父母在一起的。
在伊桑看来,那些字母简直就是一团乱麻,“b”就是“d”,“top”就是“pot”,这些他都无法分辨,他一度接近崩溃。可当他遇到了他的美术老师之后,他的人生由此而改变,伊桑心中的一团乌云终于分散,阳光照耀着他的心,使伊桑豁然开朗。因为老师的耐心陪伴和辅导,伊桑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通过美术老师耐心的教学,学会了认字、写字,而且还在学校举行的绘画比赛中,将他的艺术天赋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伊桑成为了校长口中的好孩子,同学们努力的目标。
?地球上的星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最后伊桑所创造的奇迹,而是更多:伊桑他其实和我们这些没有读写障碍的人来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或许还不能成功,他哭过,他气馁过,可他从未放弃过,从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动摇自己,即使有那么多人瞧不起他,他也没有沮丧,而是更加努力,让自己变得使所有人都羡慕,他是坚强的。有时我们考试的成绩不好,被老师骂,被家长指责时,我们会抱怨,会问为什么,但是,我们有想过这种情况下的伊桑吗?他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但是他的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骂他,仔细想想,伊桑会和我们一样吗?
?地球上的星星》教会我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一定会取得令人所有人都十分羡慕的成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造星星的人读后感篇8
近日,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它是通过从一个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角度出发,不断的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电影,看完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影片中的美术老师。这是一位拥有明锐洞察力的老师,从本质出发,真正的读懂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森,他的世界充满了常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但是这些在成人世界来说,却是如此的轻微,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排名是那么的重要不可忽视,使得伊森在学校的表现,总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超过父母的接受范围后,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愈演愈烈,伊森不仅要忍受着与家庭分离的痛苦,还要在老师与同学的嘲笑、指责中度过每一天。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结果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森。尼库巴很快的发现了伊森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森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阅读障碍的儿童,但是尼库巴并没有放弃伊森,还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森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影片中有两个部分给我很大的感触:
1、伊森无疑是班级中最典型的学困生,他调皮、翘课、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影响班级上课的进度,降低班级的平均分,让老师每天心情不好,是老师的“眼中钉”。作为老师,在不停地责备和惩罚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往往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说出很多的原因:不用功,不努力;(伊森的父母是这样认为的)智力不合格、太笨(寄宿学校的校长室这么认为的)。但是,只有像尼库巴这样的老师深入研究以后,才会发现孩子会出现这样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每一个学困生的背后都有他“学困”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是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影片中,尼库巴老师拿出一个模型的盒子,让伊森的父亲读上面的中文字的时候,伊森的父亲才感受到了孩子平时的痛苦。我们也要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帮他们考虑考虑,我们的要求,他们是否能达成?
2、就是尼库巴老师在影片中说的,学校在注重孩子的成绩了,想把五个手指拉得一样长。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就想伊森一样,他虽然有阅读障碍,但是在美术方面和创造力方面却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天赋。所以,如何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做一名“伯乐”,是我们教师需要去学习和努力的方面,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面。对于个性极强,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学教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常问自己,学校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森这样特殊的儿童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而导致成绩的落后,如果我遇上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看完今天的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或许在几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在课堂上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们,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他们的成绩为什么会落后与别人,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便是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