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后感作文5篇

时间:2022-12-18 16:01:05 分类:读后感

各位对于写作文不会陌生吧,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勤加练习作文,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说读后感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说读后感作文5篇

说读后感作文篇1

寒假有幸看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书中一两个故事,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在这本书中的收集了60多篇教育名师的教学随笔,故事都是平常的生活事,却又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以现实中平凡的故事,去触摸哪教育中的精髓,去感受教育中“美”“爱”与“责任”。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先照亮自己。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身,来自对理想的追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盏灯更实在,更深入人心。它不光照亮了我们的梦想,也开启了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大门。这盏灯让我回忆起以前教育学生的点滴,也指明将来的道路。

这书中的第一二个故事便让我深有感触,一个《是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一个是《开在角落里的花》。《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首先点明了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而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作者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文中作者描述的那位教师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孩子也就不那么难了。

?开在角落的花》是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她患有自闭症,她时常被人们忽视在角落里,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我们总在错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而清清在她的世界里寻找到了美。也许,你在感慨上帝的不公,为何将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能像我们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其实不然,她的心里其实不需要你的怜惜。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秋日湛蓝的天空,秋日的碎金般的阳光,而清清,这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却能看到花坛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能懂得欣赏花的美,甚至能勇敢而直接地亲吻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为她感到震撼!而对于清清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很少细心地去观察孩子,很多时候在对他们说教,其实原来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只有在的爱的环境里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此时在我心中对于这盏灯的理解有很多,它可以说是理解,可以说是尊重,更可以说是爱!源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爱……这些故事的来源,这一切都源于爱。

说读后感作文篇2

茫茫的苍穹给,暮沉的一片。突然,我看见天边飘着一朵浮云,灼红而耀眼,仿佛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它因暮色的陪衬而更显光华,暮色因它的照耀而愈发瑰丽。朋友告诉我,那是黄昏的浮云。黄昏并没有隐去,也没有失色。——题记

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与我的历史老师的故事变由此拉开了帷幕。

上课铃响起了,可是我看得正入迷呢,由于背着突然响起的上课铃给吓着了,不禁恶狠狠地诅咒了一下。在我发愣之际,一声洪亮的声音,把我拉会了现实。原来是上历史啊,我的心中不忍激动,我装模做样地打开书,并悄悄地把那本没看完的杂志也放到了历史书的下面。就这样我美美地看了一节课,心里正因为历史老师没发现而侥幸地吐了一口气。可是,心还是七上八下地,简直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不一会,我就被告知,历史老师找我。

我忐忑的走进了办公室,看到历史老师那一脸平静地模样时,我想可能不是刚才上课看书的事,正当我要张口说话时,老师突然变了一副生气的表情盯着我,问我:你上课看什么杂志呢?我一下子被问住了,不知道该怎么说。历史老师见我一副死也不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然后拿出日历给我看,问我还有几天的就期中考试了,我摇了摇头。老师又狠狠地瞪了我一样,接着我看老师找出我昨天的作业,我飘了一眼一堆红叉。即便如此,老师依旧耐心地给我判着,顿时,我突然很会我开才的行为。我低下了头,认真地和老师坦白了一切,并拿出了那本杂志。

历史老师看到这本杂志时,在一次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老师翻看完这杂志后,问我这些人的打扮好看吗,美吗?我点点了头,只见您用力地指着其中一人说“奇装异服”,便用一种上下打量我的眼神把我审视了一翻,问我:你觉你个女孩子家的弄成这样好看吗,不伦不类,像个学生样吗?我被问地是哑口无言,真想着个地缝钻进去。

回家后我洗点掉了校服上的图案和手上的指甲油,卸掉了耳钉,把那些杂志都给扔了。在我迷茫时,我的历史老师,是您苦口婆心的劝解我,告诉我要做个好学生;是您为我这迷途的小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您用您的正能量感化了我这颗摇摆不定的心;是您用您的`耐心感化了我的心。

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学生饥渴的目光;他们不是歌唱家,却能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他们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少年的灵魂。在这世上,没有任何规定老师一定要默默奉献,所以面对着这样的无私的爱,我们要敬仰,我们更要学会感恩。也许他们仅需要一句:老师好”!

慢慢弹奏青春的钢琴,指尖在琴键上留下淡淡的馨香,就像一个个香甜的吻,勾起以往幸福的回忆,熟悉的《月光曲》,曾经合奏的乐趣,作为彼此的还礼,而今各自飞,留下的只有点滴记忆,像春天的湖水——平静,碧绿,不起波澜。

说读后感作文篇3

周末闲暇时,无意间翻阅《毕淑敏散文》,读到了她《提醒幸福》一文有关“幸福”的文字,心头一阵温暖,于是和她一起分享了来自心灵的震颤。毕淑敏老师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幸福是需要提醒的。而在轻松的阅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尤如沐浴在夏日凉爽的习习海风中。

生活中,人们渴望幸福,却往往在幸福之中,感受不到幸福,发现不了幸福,更不会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这一篇文章就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来提醒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告诉我们怎样去享受幸福。

文中毕淑敏老师列举了许多生活中提醒灾难的生活现象。比如:小心着凉、小心跌倒;别骄傲、别高兴得太早;注意风暴、注意路滑……至于幸福,大多数人都觉得幸福是不提醒也跑不掉的,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着谆谆告诫,或者是他们觉得幸福无足挂齿。正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应对灾难的从容,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太忽视提醒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幸福不喜欢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啊,实际生活中幸福是平平常常的,是温馨的,而不是强烈的、震撼的。它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只要我们寻找它,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看着孩子茁壮成长的母亲是幸福的;

辛苦忙碌工作终于尘埃落定的你是幸福的;

努力拼搏,创造出杰出成就,受人尊敬的学者是幸福的;

牵手相伴一生、心灵相通、相敬如宾的老夫妻,虽平凡却也是幸福的;

坐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知己共饮清泉绿茶,偷得半日之闲,难道不更是一种幸福吗?

幸福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感受到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所以在不顺利的日子里,我们不要悲观、消沉,要把经历的万事万物都变成一种享受,学会体会灾难间隙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渴望着幸福,所以常常喜欢回忆幸福的往事,希望回到幸福的那一刻。可是我们应该懂得,现在的每一刻其实都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天凉了是谁提醒我们要加衣服?饥饿时是谁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爱人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句问候,大家为了同一个目的而互相协作一起奋斗,这些都是幸福。幸福就在我们微笑的时候,就在我们欢呼跳跃的一刻,就在花开的瞬间,他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知道如何去体味。

人生没有一路的坦途,也没有一世的繁华。淡去了云烟,送走了喧闹,拥有了一份宁静的时候,也许这才是一种让你感觉踏实的、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抓住幸福的每一个瞬间,从现在开始,提醒自己有多么的幸福。

说读后感作文篇4

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梦”的手段。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错了。他看错了黛茜这个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双重主人公”尼克·卡罗威。他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不亚于主人公盖茨比。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矛盾着的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汤姆的同学,还热恋着黛茜的好友乔丹。他充当了盖茨比和黛茜分别5年后重新见面的牵线人又成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批评者和他惨遭杀害的同情者。

他虽然跻身于长岛豪华的住宅区,但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他对于盖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梦幻有许多中肯的批评,对于讲究外表而内心卑俗的汤姆和黛茜则进行了公正的鞭挞。盖茨比死后,昔日的宾客一个也不露面,黛茜则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使读者对于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必然破灭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仿佛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亲身见闻,不加虚饰,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尼克和盖茨比两人从陌生到认识,感情上既有距离,又有融和,富有多种层次的结合和区别,写得脉络清晰,恰到好处。这种把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在一部小说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结构,正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成就。

作者在叙述中还运用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场景的变换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来渲染梦幻的气氛,表达精神的空虚。如尼克初次到汤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贝克坐在沙发上“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气球”,后来才“慢慢地降落地面”。盖茨比在家里第一次与黛茜重逢时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他的梦幻。“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这些梦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内涵深刻的比喻把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描绘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小说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环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码头尽头有一盏绿灯,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去拥抱它——那青春和爱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说末了,尼克又想起了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实际上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梦想已经远远逝去了。又如书中六次出现的“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这片阴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灾难。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这双眼睛好像复活了,它仿佛看着盖茨比去跟汤姆摊牌,又预见到威尔逊要去杀死盖茨比。浑身铜臭的黛茜爱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纯洁可爱的天使,其实她的灵魂污点斑斑。这象征纯洁的白色像一面洁白的镜子,把她的灵魂深处暴露无余。

盖茨比重温旧梦的幻想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谱出了一曲凄怅的悲歌,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

盖茨比的死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开始的神话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别墅后惊呀不已,强烈的自豪感已经掩埋了他的悲伤。就这样,盖茨比的葬礼在他父亲赞叹声里开始,亦在这种赞叹声里结束。

菲茨杰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结尾似乎枯竭了,或许他是想彻底讽刺富人阶层的胆小与懦弱,在盖茨比的葬礼结束后,无论是关于尼克与乔丹恋情的最终交待,或者是尼克与汤姆重逢后关于盖茨比死因的推断得到证实,都显得多余而又生硬,并且切断了读者刚刚展开的联想。尼克的独白是无力的,他想起盖茨比戏剧性的一生,想起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想起那些可悲的争论和逐渐远去的城市灯光,他的内心一片孤寂。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

今天读完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物质丰富。盖茨比出身平民,一战后他通过贩卖私酒和赌博等不太光彩的手段,经过五年的时间成为爆发户,摆脱了贫困的家境,跻身富豪的上流社会,开始了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的生活,实现着自己的梦。

但是,他的梦还缺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心中的女神黛西,当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认识的富家女孩。那时盖茨比本来想逢场作戏,可是在和黛西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她,明知如飞蛾扑火但不能自拔,也使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配得上黛西的人。在盖茨比暴富后找到了黛西,她已和一个富豪结婚,盖茨比竭尽全力想要争取回黛西,但是他们之间毕竟不是一个阶层,他的女神实际上是一个自私、拜金和贪图享乐的人,作为传统的富有阶层是不能和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风雨同舟的,在一场阴差阳错的车祸发生后,盖茨比被枪杀了。

黛西的住宅和盖茨比隔着一片海湾,在黛西家的码头上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盖茨比每夜都对这盏绿灯出神的遥望,“绿灯”是盖茨比夜夜守护的梦想,是他一生追求的幸福,他向绿灯伸出双臂,他想伸得再远一点,伸得更远一点……

盖茨比的梦破灭了,代表着美国一代人梦想的破灭。

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迅速丰富,可是我们代表梦想的绿灯在哪儿?它破灭了吗?

说读后感作文篇5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道金斯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在这里,他尝试解释了一下他本人的立场,并举出一些有争论的学说。

他指出,目前主要有两大理论体系:“群体选择”理论和“个体选择”理论。

群体选择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一个群体,如果它的个体成员为了本群体的利益准备牺牲自己,这样的一个群体要比喻之竞争的另一个群体,如果它的个体成员把自己的自私利益放在首位,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因此,世界多半要为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占据。

个体选择理论认为:即使在利他主义者的群体中,几乎可以肯定也有少数持不同意见者,拒绝做出任何牺牲。假如有一个自私的叛逆者准备利用其他成员的利他主义,则它比其他成员更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性的倾向。这样的自然选择,经过几代之后,“利他性的群体”将会被自私的个体所淹没。一个群体是否会灭绝,可能受该群体中个体行为的影响。

最后,他摆出自己的信念:选择的基本单位,因此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严格说来,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遗传单位基因。

这一章,他给了我头脑冷静、脉络清晰,有公正而严谨的求学态度的最初印象,我很欣赏这个态度。

第二章 复制基因

至此,作者回答了在第一章中并没有答案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人呢?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呢?他指出,人是保存基因而存在的终极理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他首先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展示血红蛋白模型,然后,在有了一个具象为基础的前提上,阐述复制基因的形成、竞争的出现,以及进化过程。

简单地说,复制基因自我拷贝,集结起着构件作用的分子组成稳定的链,当这样的链越来越多,周围存在的构件分子日渐稀缺时,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复制基因必然为了争夺它们而互相搏斗,而“在任何导致产生更高一级稳定性的复制错误,或以新方法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都会自动地得以延续下来并成倍地增长”,由此导致“生存斗争随之逐渐激化,生存机器的体积越来越大,其结构也渐臻复杂。这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人,就是这个过程积累和渐进至今的产物之一。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本章的要义是: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我发现,道金斯对他所阐述的理论底气似乎并不足,或者说,以他的才华,仍无法在宏观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具有说服力的比喻,来证明基因如何进行自我拷贝,又如何服从自然选择等。同时我注意到,他多次用“碰巧”、“理所当然”这些词,这是我不乐见的,这些词是在不够严谨。

讽刺的是,“碰巧”、“理所当然”、“运气好”是达尔文主义者惯用的伎俩,如果他们不致于蠢到变节转而服从拉马克学说的话。

当然,尽管这样,我仍然十分佩服他的叙述能力,他解释了基因之成为自然选择基本单位的原因。这是一家之言,但非常有说服力。

基因通过拷贝形式的存在几乎是永恒的,为争取生存,牺牲等为基因增加自己生存的机会。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可以肯定地说,能够生存下去的基因,必然是带有自私特性的。

这一章很长,它显示了道金斯是一个多么传统又地道的达尔文主义者。

我并不想省略很多有趣的例子,不过它们太多了。我赞同他提出的:一个(实体)同另一个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容易地在环境或者基因方面追溯到一个或几个先前的差别,就是这些差别才真正关系到生存竞争和斗争,就进化而言,起作用的是受遗传控制的差别。

《说读后感作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