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

时间:2022-09-06 09:01:40 分类:读后感

为了铭记阅读时的感受,大家可以将有关的读后感写好,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同学们对书上内容的分析,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好的教育读后感8篇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1

《好的教育》第1编“长话短说·无问”有一章叫作“夫子答弟子问”。这一章,作者讲到孔子考问他最亲近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智者若何?仁者若何?”他的三个弟子给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作者由孔子弟子三种体现不同境界的回答,感悟到孔子境界之高,认为教师教学生,不应该只是教知识,而是应该学习孔子——把学生培养成有情怀、有洞察力、有领导力、有批判精神的人。

我想,这四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仅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备的精神,是我们的成长目标。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学不可以已”。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教师同样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思想境界。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能停止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情怀、有洞察力、有领导力、有批判精神的人,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只是教知识、考知识,停留在成绩、分数上。通过教授知识,激发学生内心的“火焰”。因为“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是温暖的。怎样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呢?我想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爱孩子,眼中有孩子。一个好老师不仅让学生信服,还能影响孩子,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所说的那样:

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觉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关心

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汉字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是个孩子。

教育是一门学问,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想一个有温度的老师,能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感情。

愿我们的学生拥有“

《好的教育》一书是由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所著。刚看到书名,我觉得平平无奇,打开书本第一页,便看到了两行字“我说的不过是常识”。“唐校长所说的常识是不是我以为的尝试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起来。

这才发现,自己肤浅了。唐校长提到:关于“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四个者”,即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四个者”看起来很平常,实际却是一门大学问。

着眼于眼前,有时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显得比较功利,过度的追求学生要取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甚至牺牲了一些东西。“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教育不能排斥分数,也不应止于分数”,唐校长的话让我陷入沉思。以目前小学阶段来看,学生没有好的分数便会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担忧,可能进入不了好的学习平台;但一味地追求提高成绩,忽略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压缩了锻炼、休息的时间,对孩子的成长也只会有害无利。反而引起孩子的焦虑和厌学情绪。现在的考试其实也只能够评价一个人的一部分素质,而不是全面的素质。有些孩子虽然分数不算优秀,但是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表现的非常优异。

因此我想,小学阶段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各方面习惯,从小也把“四个者”作为培养的目标,让孩子肯学习、爱学习,肯运动、爱运动;善思考、会解决。为今后更高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2

读书格言: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从小,父母教予我们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先学做人,再做事;上了学,老师教予我们做人要分辨是非,做一个好学生;工作以后,与人交往,需要礼让三分,进退有度。一个人行走的过程就是是非观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然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给世界带来的。有句话说“为天地立心”,天地本身并没有心,心是人给它立起来的。“为天地立心”的是哪些人呢?一些先秦诸子们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一些概念:仁、义、道、德、诚、信、勇敢、忠、恕、兼爱、非攻、尚贤、法、术、势,这些概念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一整套价值观。

记得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医生家长义无反顾前往一线当医护人员,直到武汉解封后才回到顺德。看着他一脸疲惫却异常坚定的眼神,我忍不住问:家里有老人,孩子还那么小,你怎么想到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救援,当时是什么想法?这位家长的回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国家有难,需要我。那一刻,为之动容。这让我回想起有人问我和孔子有什么区别?我回答: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然而孔子阐发了仁义,照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没有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人的精神世界是黑暗的。精神空间靠什么照亮?靠价值观照亮。

孔子“三十而立”,他在30岁之前确立的是什么呢?就是一整套人生价值观,是确立价值的标准。有了价值的标准才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判断。比如要丈量房间的尺寸得靠一把尺子。在社会里判断-一个人是好人人还是坏人,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决定一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也靠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价值观,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需要学习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牙牙学语”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今我已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孔子提炼出最核心的仁义道德价值观,无疑带给我深深的影响。从刚开始的职业迷茫,不知所措,是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会了我沉下心来,不断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一个人的成长难以走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我明白为人师表,靠的不是一腔的热情,也不仅仅是一颗教学情怀,更是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位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

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工作压力的增加,曾经的工作热情一度减少,那颗扑在教学上的心似乎被什么牵绊住了一样,初心在改变。那一刻,我在躁动中左右摇摆。回想起课间时间和班里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喜好,像朋友一样关心着他们,彼此心心相惜的感觉真美好。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点除了学生的健康就是学生的学习。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诗意,甚至缺乏人性。尽管学生并没有任何怨言,但我深深感觉到这样下去会耽误了孩子。《好的教育》就像一场及时雨,化解了我的困惑,让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惑”,不是小小的迷惑,是人生的大迷惑。我们今天做老师的也一样,既应该掌握这么一把精神的价值观尺子,又应该能用这把尺子正确地判断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纷纭多彩的事。

这时,我又深思,老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但我们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了吗?一位合格的老师,除了能做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应该能够给学生作价值引领,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而不只盯着冷冰冰的分数,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教书育人,对得起“老师”这一声称呼,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3

读书格言是:书籍是岂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在“双减”背景下,《好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想法和教育的思路,也提供了很强的现实参考。本书发出了直击灵魂的“五问”。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是什么?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莎士比亚,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兴、观、群、怨”这四种精神;也就是培养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

“好的教育”看似简单,但其内涵丰富。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了解“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去寻找抵达的路径。就像数学的教育,教的不仅仅是计算,更是思维的方式。

本书让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寻求真理的时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就算是老师在面前,也决不能迁就退让。这让我想起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一幅漫画,意思大概是木头爸爸带着未经修饰的儿子进学校,从学校出来以后儿子就与其他同学无异了,被修整得方方正正的,行为、思想都很统一。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或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也许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是多么的重要。

爱因斯坦在16岁时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再出发地有一座钟,从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果当时爱恩斯坦因为有人嘲笑他在做白日梦而放弃,或者爱恩斯坦没有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思考,可能就没现在这么伟大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教育要提倡培养独立思考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能追求和坚守自己的道(价值)。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4

最初知道唐校长是在之前他参加人大代表时的一段采访,被朋友圈中的各个省锡中的学子们刷屏。当时的我不免困惑,这位校长究竟有何种魅力让如此多曾经受他教育的孩子毕业多年后仍对他念念不忘。直至今日,有幸拜读他的《好的教育》,才深感其个人魅力之优秀,才深知其教育教学方法之先进。

浅读《好的教育》一书,不免让我联想到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没有生活力的书籍是死书籍,没有生活力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力的教育是死教育。”在唐校长的书中也多处体现了相同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家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好的教育就应该是民主的,以人为本的。

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显然“素质”二字更显其地位性。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本身。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孩子在小学阶段习惯和品行养成的重要性。正如唐校长曾经说过的:“如果一个孩子只有分数,那必定赢不了未来的大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学教做人,先学万学学做真人。”唐校长的“素质教育”理念就与其有着相通之处。

其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好学生,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在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增强其共情能力。在和家长或是孩子的接触当中,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要平等对待他人,心平气和与其沟通。相信这样会减少许多的家校矛盾,毕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始终是为了学生。只有明确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携手和谐同行。

唐校长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和标杆,他书中的分享解决了许多我作为一名新老师初次步入岗位时的困惑。《好的教育》一书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混沌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也会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相信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5

读书名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这个月拜读了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这一本书,再看这本书前,看过鲍老师写的《孔子如来》,鲍老师的书总是那么浅显易懂,深入人心,总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让我们看过以后有启发,这本《好的教育》看过以后,自己对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在不断创新,改革的同时,越来越看重那个用数字衡量的教育质量,也让教育变得功利起来,把教育的目的模糊了。在孔子、苏格拉底时代,教育是智慧的操练和德性的修炼。教育应该是美好的,诗意的。

书中告诉我们,鲍老师在平时开讲座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群体是比较消极的,一类是领导干部群体,一类是中小学教师群体,因为这两个群体工作压力特别大,又是高度体制化,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带着消极的情绪去学习,其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跳出惯性思维,换一种思路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只要走出这一小步,我们改变就走出一大步。

好的教育是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的,如今我们为了成绩,削尖脑袋去想办法压榨学生的最后一点时间,让孩子不停学习,丧失了自由,自己也变成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民教师,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家长也是铆足劲帮助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规划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让孩子把读书目的变成只有谋食,但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培养孩子应该从孩子的爱好培养起。

读完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我们还要学会让孩子有进步的喜悦,及时给孩子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我相信,大家看完本书以后,在教育中会有更多的想法,会给以孩子更多的阳光,让孩子灿烂成长。

《《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