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书的观后感7篇

时间:2023-11-25 13:04:17 分类:读后感

当我们看完电影后有了新的收获之后,一定要记得写观后感,如果把写观后感当成任务来完成,那么你的思想就不会得到提升,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活着书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活着书的观后感7篇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1

"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2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尤其看到那个小朋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很让我佩服。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4

余华弃医从文,这与鲁迅相同,后成了一位名振海内外的作家。我是看了小说《活着》后从内心肃然对他敢于直面现实而起敬,这与鲁迅又俨然相同了。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赞同他的观点,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多的污吏,我们也不应该苛求作家有多么高远的社会责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现历史,就足够了。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5

看完电影《活着》之后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对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说《活着》在一年以前看过,故事由福贵在田坎上道来。像一尊佛在讲着轮回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对它的热烈和它对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了解,但看到要紧时仍是心一紧眼一湿。这应该就和演员的技艺有莫大的关系了吧。说到表演,只能用一窍不通一词来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现定是真实的。每每看见处在感情的风口浪尖上的巩俐,就不自觉地走入了电影中的她。不论是《活着》里的有庆、凤霞他娘,还是《归来》里在火车站天桥上大叫着陆焉识的冯婉愉,亦或是《红高粱》里被扛在肩上的大麻花辫红衣裳的九儿。

但我最想讲的是中国女性。

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国女性坚强、隐忍、包容的性格特征。家珍的经历几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经历复印而来。试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贵的经历对调,可能早在赌场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纸休书结束了。心理学老师在上课中提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他接触的案例中,婚内的出轨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谅,而婚内出轨的女性极少能获得一个新的机会。虽然这个例子有一些极端,但生活中的确不乏类似的例子。中国传统给了男性远多于女性的放肆的空间,具体可以体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两种性别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对男女的态度差别较大等。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6

我很少看电影,1994年发行的电影《活着》我于2019年12月23日意外的在手机上点开了,并一口气看完了。《活着》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电影。这部电影当时只能在国外发行放映,并获得大奖。

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善,给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剧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剧,正能量大于负能量。未来总是有希望的,有时候,能活着,你就赢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正常人。最后一句台词好: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时候啊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的不多,我们要的是活着变好的希望。

余华原著更惨,张艺谋手段高明,改动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尽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祸多于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计划生育下超生下来活着的人就更是幸运了。

作品就叫《活着》,两个血淋淋的字迹力透纸背,贯穿胶卷的首尾,充满人性和理性的控诉。电影演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历史的真实。

剧中皮影戏的毁掉不但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灭失,更是老谋子在电影中一贯的作案手法——隐喻。如大红灯笼,高墙等都具有隐喻意义。皮影是贯穿电影《活着》中的一条主线,更是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从悲情叙事角度来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戏,世事无常”的隐喻意义,在悲情叙事的背后,乐观演绎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皮影箱子里养着的小鸡就是我们活着的又一层隐喻。我们只是如同动物一样被圈养着、看管着,这就是活着。

电影整个音乐基调哀怨舒缓,电影《活着》借着喜剧般的剧情叙述了人类命运的残酷。

活着书的观后感篇7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活着书的观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