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08 13:10:07 分类:培训心得

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应用文体,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紧扣主题,我们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8篇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1

普通人读历史,目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证明了自己博学,一种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种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那么,看这本书的人,大致应该是第三种目的了。在没有教历史之前自己只是以第二种人的身份去看历史书,甚至直接看电视剧。但是从开始教历史这个学科之后才发现光看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很难对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就导致课堂的深度不够,因此我选择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有的人说他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但是这种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历史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尝试呢。

首先说一下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整体感受吧:最近愈发的觉得能够看淡中国历史上那些屈辱的时刻,感觉都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这和之前懵懂的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一样)感觉他给我根植了一个观念,我们并不是什么天朝,之所以中华文明能流传这么久与我们所生长的土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比方说有很大一部分人说自己小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好,或者初中的时候学习特好,或者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好等等之类。我发现这样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内心其实觉得自己学习还是好的,只是不认真学习了,如果一旦认真起来,还是学习好的不行。这样的人还有另一个共性,就是现在的他们以及未来的他们学习也不会变的跟以前一样好了。而我现在自己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不是曾经有一个唐朝,就永远都有那个时代的繁荣,更不是努努力还能比那个时候更好。有的时候,我觉得得承认一个事情,我们其实本来就不怎么样,偶尔表现得好了一点儿就幻想金榜题名非我莫数了,这是非常不成熟的。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收获的最大的道理。当然这样说不是为了给自己不够努力找借口,我只是想给自己放松压力,不让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努力向前看。

接下来想结合书中的几个小观点谈下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我学历史的时候只知道秦始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我并没有想过与我们同时期的欧洲确从未实现过统一,为什么中国就必须要实现统一呢?本书从土壤、风向和雨量进行了具体数据的分析得出:黄河几乎每年都有水灾,而为了治理水灾仅凭几个割据国家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来统一协调治理水灾。另外,从农业与游牧的角度分析,也可看出长城的部分路段与15英寸等雨线基本一致。而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攻击也十分需要中央集权。在读了这一章的介绍后,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实现统一真的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其实就是许多农业家庭组成的一个大群体,每当一个新朝代建立都会进行重分土地,农民基本上都会分得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土地,这样他们就会踏踏实实的拥护自己的国君,直到地主豪强无休无止的兼并农民土地,而国君却拿不出更好的处理方案时,被生活所逼的农民便会揭竿而起,跟随一个贤明的主子推翻一个旧的朝代建立新政权,然后再继续分得土地,继续被兼并,继续反抗……就是这样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朝代,直到被资本主义所冲击。

3.1000年前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当王安石对神宗赵?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统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这本书可谓是把大历史的“大”字阐释的很好,让我读完之后再看历史时的格局变大了,我想这就是我所想要的结果。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2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3

一、对历史学学习的看法

1、注重基础性。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中国古代史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了解甚至熟悉的基础性知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真理,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袁老师在课堂上曾提起过台湾新党谢启大女士对大陆学生鲜有通读四书五经的担忧,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学习历史的人的重视,说的严重一点,应该引起全民族的重视。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历史学又非常需要和重视基础知识的牢固性。以学习秦汉史为例,我们最起码认真通读前四史几遍,才能为本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我们也需要通读《论语》、《孟子》、《战国策》、《山海经》等经典历史典籍,只有打好基础,历史学习和探索的路才能更宽。推而广之,我们还应加强对马列经典著作及其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著作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正确的认识法和方法论,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学科间的交叉。

2、注重交叉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以袁老师人口史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为例,老师不但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历史人口发展和变迁,而且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使用了概率统计学等数学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使论证问题更加有力。这本书的学科交叉性反映了当今历史学对于学科交叉的重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以本人为例,我本科阶段就读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很希望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管理学的交叉的角度进行学习。

3、注重实用性。历史是悠远的,历史学是厚重的,但历史学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历史学的学习和探索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是有资与当世的经验与教训。读《史记.陈涉世家》让我们更生动的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的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读《论语》让我们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应该重视信用的重要性,而书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社会学老师张明锁教授曾指导我们进行救助流浪儿童的实习和探讨,在这方面我积累了一些知识,想就河南省救助流浪儿童的历史进行梳理,以探求对我们现在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有益的经验。

4、注重规律性。尽管有学者否定历史规律性,但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事实,而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科学的看待和分析历史,以资于当世。比如在人口发展方面,一些学者片面的支持人口有限论或人口无限论,但如果能认识到‘‘人口发展主要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规律,我们就知道人口增长不是任意或混乱的,而是随生产方式的发展呈台阶式增长。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盲目的机 械的看待历史事实,而要努力观察和把握历史规律,以更科学的进行历史探讨。

二、对论文写作的看法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常建议我们根据自己学习和爱好等情况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我现在主要有两个论文题目《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两汉三国颖川人才考》。

在课外阅读时,我了解到了明清民国时期河南省四大名镇朱仙镇、道口镇、周口镇、社旗镇的兴衰情况,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尝试这方面的探讨。另外,我感觉分析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很有现实意义,除去客观原因外,四镇的衰落有着相似的并值得我们思考的原因:1.四镇仅仅依靠水运,交通方式单一,未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当失去水运条件后,只能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相比较,南方重镇在依靠水运交通的同时,大力发展陆路交通,得以长期保持交通枢纽地位,继而保持城镇长盛不衰。2、四镇仅仅依靠物资转运,经济模式单一,未发展商品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缺失。这样不但使经济发展缺少后劲,而且导致四镇在失去水运条件后迅速衰落。3.四镇仅仅坐等各地物资来此转运,商业模式单一,商贾们鲜有利用便利水运到各地购买转卖货物谋利4.四镇仅仅依靠本镇发展,发展意识单一,未加强与周边大城市交通、经济文化往来,小农意识浓厚,缺少城市发展意识。分析历史上市镇兴衰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市镇建设、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我已经写下三千字的文章,基本搭建了主体框架,今后要多搜集材料,争取写好文章。

两汉三国时期,颖川人才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准备尝试梳理这些历史事实,并寻找其中规律性原因和影响。袁延胜老师建议我先从先秦时期郑、韩、魏的社会渊源写起,分析两汉三国颖川多出人才的政治、文化、风俗、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并注意两汉社会思想变化和世家大族的影响。这些建议让我收获颇多。在初步收集资料后,就准备写作本篇文章。

另外,我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学思想与实践历史很感兴趣,准备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社会公平、福利、和谐的思想,并探索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学实践,比如历史上对幼儿老人的救助与福利、河南妇女社会工作实践等等。袁老师曾介绍一些人口史论题,我对其中的人口结构、职业兴衰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并对现在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引导职业变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从家庭结构(核心型、主干型、复合型)的角度分析历史上的人口政策与户口状况,将使一些人口问题变得较为清晰。比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干型和复合型家庭能更好的组织生产生活,但因为宋代主干型和复合型家庭徭役负担较重,迫使这些家庭分开为核心型家庭甚至是单人为一户,这样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客观反映了当时的赋役等政治社会政策。

最后谈一下观摩研三同学论文答辩的感受。研三师兄师姐们在收集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资料分类别使用以论证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在分析利用资料上略显不足,没有就所查找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略有罗列材料之嫌,这个教训很值得我们吸取。一些文章中出现了引文、注释不规范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不仅仅要学习历史学知识,对于文章格式等细节也应重视起来。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4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5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6

新朝末期全国一片混乱,反莽起义无处不在。公元17年,以铜马、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在全国爆发。起义过程中,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和豪强列霸,也乘机聚兵起事,攻城掠地,大闹天下,全国又处于一片互相残杀的混乱之中。

国破家亡,各民族之间互相残杀。处在这种灾难之中的人民,他们日夜思念曾给他们带来幸福的高祖刘邦的西汉王朝。就在这时,南阳大地主刘演、刘秀兄弟打出“复高祖之业”的旗帜,组织了一支七八千人的春陵军举兵反莽。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秀自幼丧父,孤儿寡母在叔叔刘良的照顾下生活,直到他长大。年轻时的刘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为人讲究诚信,处世谨慎,性情温和善良。他在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依靠地主阶级的“功臣”、“良将”们,抗击群雄。

各地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起义军将领们都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此统一号令,顺应人心。他们认为刘玄懦弱,容易左右,因而于公元23年在宛城南面的洧水拥立刘玄为皇帝。刘玄是春陵侯刘仁的曾孙,在平林军中,号称更始将军。刘玄当皇帝后,改元为更始元年,并封了一大批官,封刘演为大司徒,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南阳一带的起义军严重威胁着王莽,王莽很快集结了43万人马,号称百万,命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讨伐起义军。公元17年6月,王莽军队首先与刘秀相遇,刘秀的将领见敌多势盛,不敢作战,都跑回昆阳(今河南叶县)城中。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7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泱泱微观。古代所积存的史书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再加上当时技术不发达导致信息共享困难,使治史者特别是初学者彷徨苦闷,常有事倍功半之效。本书的主要功能本人认为即是打开史学宝藏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可以一览史学史料的梗概。本人治学刚进三个年头,三年来导师的耳提面命使我受益匪浅。而此书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人治学明清史,以明史为主,只能对书中明清部分做一个体会介绍。首先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时空观念相对较近,史料史书的保存更是其它时代所不及,特别是内阁大库的档案资料历经流离更是珍品,此书把档案史料列为专题使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史料治学。

书中基本史料更是详细有加,读者不妨细细研读,我们会发现很多有用的史料。治史者往往不注意国外研究状况,这是不好的,清史史料列为一个专题提示我们要注意中西结合,洋为中用还是要坚持的,“天朝上国”观念坑害我们很深了,要引以为戒,接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要坚持“走出去”战略。综而化之,化而总之,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要有方法辅助,历史概莫能外,我想本书早年是此领域的开拓者,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可谓之尽善尽美,愿于同仁共勉。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篇8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有关中国梦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