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心得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决战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大决战心得篇1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大决战心得篇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饱受14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和全国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
但国民党蒋介石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独裁”,发动内战。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在西南重庆,要把军队运送至全国各战场,还尚需些时间。
于是,蒋介石想了个办法,邀请共产党来重庆谈判,一来试试共产党的诚心,好给共产党以把柄;二来为备战拖延时间。
当然从延安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就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经再三考虑,为了揭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还是决定前往重庆。离开延安前,已经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让刘少奇负责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怀抱和平建国期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此次前来,是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和平发展之路。经过两个月的谈判,于十月十日终于签定《双十协定》签订。此次重庆谈判,向全国人民和无党派人士彰显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诚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
民 心
大多数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写了军事和战争,而对这一时期我党开展的土地改革进行略写。
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则详细写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初到东北时,面临的艰难局面 。事实上, 红军时期,我党一贯实行“土地革命 ” 方针,在各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 ,广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赢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也在各解放区广泛地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土地对于农民那么重要?
几千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我们,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来源和粮食都是依靠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国民党扶持的资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有打长工,受剥削。
所以,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有543万民工,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以至于淮海战役胜利后 ,陈毅陈老总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军 事
在军事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较量上,我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没输过。
早在,国共谈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时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并由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作为老工业、重工业基地,有众多的兵工厂和矿产资源,能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苏联,能方便得到苏联援助,所以寸土必争。因而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最先打响。
自古以来,打仗、打大仗选兵用将至关重要 。 林彪,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红一军团巧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飞渡泸定桥等战役。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名震四方。选他挑起解放东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来,淮海战役,由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担任总指挥,也体现了“选兵用将”的高超之处。
最后,百万雄师渡江战役、林彪的四野南线大追击解放两湖两广,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彭德怀一野进军大西北,陈毅粟裕中原野战军挥师福建东南沿海,切断国民党退回台湾后路 ,击中消灭有生力量。实行大迂回大纵深的作战方针,无比体现了 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大手笔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领前进方向的航灯,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信仰,为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信仰在支撑,在他们心里头扎上了根,他们才不惧怕一切。战场上,随时面临着死亡。其实一点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做支撑,无数战士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塔山防线上,不会临阵脱逃
也有了隆化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为了新中国前进。
尾 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更应该庆幸能亲眼目睹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无数英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站起来的却是一个强大而可爱的新中国。
大决战心得篇3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
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
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大决战心得篇4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大决战心得篇5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电视剧《大决战》拍得好,是真的好,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剧,机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本剧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小人物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去感受人心向背,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1、五子登科:国民党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各路大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五子登科:车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
有评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信仰空虚造成的,隐者认为不对,国民党还是有信仰的,就是拜金。既然咱们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层,那么我们保卫的人在做什么呢?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对吧?
那么,我们自己当然可以这样子做啊,大家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孔氏家族可以在上海囤货居奇,你刘峙司令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用军车给自己运货,我们这些卖命打仗的不可以多贪多占呢?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2、攘外必先安内,这次蒋介石自己忘了
抗日的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许是乱花迷了双眼,蒋撕毁双十和平协定,迅速失去了民心。
可是蒋介石就犹如西楚霸王一样,只有共主的名,却无共主之实。今天桂系与美主子眉来眼去,明天张灵甫被围就是等不到援兵,自始至终没能握紧自己的拳头。
锦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是蒋介石去恳求傅作义出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这灵敏度极低的鼠标,怎么可能赢。
3、为别人卖命还是为自己拼命?
乔三本,本来是国民党的兵,却在看遍了国民党上下的腐朽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刚开始,他以国民党的价值观来对待一切,打不过就投降不算丢人,因为在国军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反正发财的是当官的,和大头兵没关系。
可是,乔三本不断地被身边的战友感染着,开始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信仰和价值观。
4、精诚团结,不是靠嘴说的
范汉杰在汇报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共产党敢于打锦州战役,就是赌定了国民党内部不可能精诚团结。
国民党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都知道团结力量大,都知道长官报必死之决心,兵必以勿生还之勇气尽忠,可是,长官却只知道发财。
再多的眼泪也哭不回将死之人,即使一时一地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共产党越打越多,人心在共产党这里。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5、百姓不信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蒋经国申请去上海打虎,想挽回失去的民心,最后也无疾而终,因为打虎不能打自家虎,比如孔二小姐。
反腐只有决心,没有行动。国民党的无能,更是加速了各大家族的强取豪夺,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力不从心。
金圆券一天一个价格,一个小时一个价,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没用了,人心就此就散了。
“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该剧从农民、国民党士兵、学生等各个角度,细致地展现了大决战背后的人心向背。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强国,航母下海,卫星上天;
下一个七十年,更加自信的中国人,还会创造多少奇迹,就让吾辈来回答吧。
大决战心得篇6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大决战心得篇7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大决战心得篇8
xx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买2020注会会计考题上万能的淘宝!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广告 购物上淘宝,诚信商家,高人气热卖商品,淘你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 查看详情 >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扩展阅读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大决战观后感你知道该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员观看电视剧《大决战》个人感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电视剧《大决战》拍得好,是真的好,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剧,机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本剧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小人物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去感受人心向背,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1、五子登科:国民党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各路大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五子登科:车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
有评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信仰空虚造成的,隐者认为不对,国民党还是有信仰的,就是拜金。既然咱们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层,那么我们保卫的人在做什么呢?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对吧?
那么,我们自己当然可以这样子做啊,大家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孔氏家族可以在上海囤货居奇,你刘峙司令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用军车给自己运货,我们这些卖命打仗的不可以多贪多占呢?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2、攘外必先安内,这次蒋介石自己忘了
抗日的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许是乱花迷了双眼,蒋撕毁双十和平协定,迅速失去了民心。
可是蒋介石就犹如西楚霸王一样,只有共主的名,却无共主之实。今天桂系与美主子眉来眼去,明天张灵甫被围就是等不到援兵,自始至终没能握紧自己的拳头。
锦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是蒋介石去恳求傅作义出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这灵敏度极低的鼠标,怎么可能赢。
3、为别人卖命还是为自己拼命?
乔三本,本来是国民党的兵,却在看遍了国民党上下的腐朽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刚开始,他以国民党的价值观来对待一切,打不过就投降不算丢人,因为在国军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反正发财的是当官的,和大头兵没关系。
可是,乔三本不断地被身边的战友感染着,开始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信仰和价值观。
4、精诚团结,不是靠嘴说的
范汉杰在汇报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共产党敢于打锦州战役,就是赌定了国民党内部不可能精诚团结。
国民党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都知道团结力量大,都知道长官报必死之决心,兵必以勿生还之勇气尽忠,可是,长官却只知道发财。
再多的眼泪也哭不回将死之人,即使一时一地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共产党越打越多,人心在共产党这里。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5、百姓不信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蒋经国申请去上海打虎,想挽回失去的民心,最后也无疾而终,因为打虎不能打自家虎,比如孔二小姐。
反腐只有决心,没有行动。国民党的无能,更是加速了各大家族的强取豪夺,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力不从心。
金圆券一天一个价格,一个小时一个价,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没用了,人心就此就散了。
“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该剧从农民、国民党士兵、学生等各个角度,细致地展现了大决战背后的人心向背。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强国,航母下海,卫星上天;
下一个七十年,更加自信的中国人,还会创造多少奇迹,就让吾辈来回答吧。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
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icon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
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
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
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
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
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
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
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
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大决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预备党员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电影《大决战》包含《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3部,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或许你正在寻找关于大决战观后感的模板文章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看电视剧《大决战》有感,仅供参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大决战》中汲取前进动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从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的烈士武雄关,到敢打猛冲、不惧牺牲的小战士梁世英,再到克服胆小、战斗不止的炊事员马庆……解放军将士为了人民利益,义不容辞,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跟党走”的铮铮誓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事业的引擎,推动目标的达成。历史已经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更深刻地了解党,在情感上更强烈地热爱党,无论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和困难危机,都要不忘初心,在前行中继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做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几年内扭转战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国民党军队,依靠的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解放军将士们顽强作战的战斗风格。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解放军将士奋不顾上、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斗志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争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支铁军。要从《大决战》中汲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力量,面对挑战敢于亮剑、身先士卒,面对困境敢于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对认准的事情、再险再难也要干,对下定决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担事、敢做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
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不惧个人生死,勇担责任,力排众议乘机率团亲身赴约国民党的“鸿门宴”,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虽少却了轰轰烈烈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但仍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员干部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纪检干部来说,不忘初心,就是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使命,忠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不忘初心要不忘忠诚之心。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员,入党时我们都曾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要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干事创业的思想灵魂,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中去。
不忘初心要不忘赤子之心。”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返回自然状态,返回赤子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不仅要返回质朴的生活,而且要返回质朴的内心。对纪检干部来说,永葆赤子之心,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始终把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作为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不忘初心要不忘锲而不舍之心。作风建设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当前,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四风”问题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动向,顶风违纪问题依然时有发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纪检干部,在成绩面前决不能有骄傲自满情绪,决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心态,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强化日常管理监督,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抓下去,继续把作风建设推向前进、引向深入,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故态复萌。
不忘初心要不忘干净之心。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纪检干部是党章党规党纪的执行者、维护者,自身能否干净,事关监督执纪问责的性和公信力。自身干净是纪检干部的立身之本,只有自身干净,才能理直气壮地监督别人;只有自身干净,才能在监督执纪问责中身板直、腰杆硬。企业家马云曾经倡言商人要“永不行贿”,认为“不行贿”是做企业最基本的底线。如果说“不行贿”是商人的底线,那么干净就是纪检干部的底线。作为纪检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要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心上,始终绷紧纪律的弦,做遵规守纪的模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敢于担当是纪检干部的使命和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干部缺乏担当的勇气,在工作中不敢较真碰硬,影响和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作为纪检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做党章党规党纪的坚决捍卫者。要以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和勇气,同一切违规违纪行为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真正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追求道德高标准,坚守纪律底线,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
不忘初心要不忘作为之心。很多干部走上纪检工作岗位的时候,是满腔热血、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有理想有热情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进取之心,一直保持作为之心。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有的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产生了“混日子”的想法;有的面对违规违纪问题,不想监督、不愿监督,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作为纪检干部,肩负维护党规党纪的政治责任,要找准职责定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面对原则问题决不退让,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说:“我们可能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希望我们每一名纪检干部能够不忘初心、守住初心,在实践中检验初心、诠释初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斗争深入开展,不断厚植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
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
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
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
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
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
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
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
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
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
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
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
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
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
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
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
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
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
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
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
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
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
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度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当然这个人也有缺点,心机太深,电影没有讳言他和罗荣桓之间的矛盾。
?大决战》观后感 “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 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 6 集 《大决战》 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
1948 从 年到 1949 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 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 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 6 集(《辽沈战役》《淮海战 、 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 、 现。
?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
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 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
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 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
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 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 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 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 成为一部 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
该片获第 12 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 以它历史的真实、 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 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获得第十五届 《大 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 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 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 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
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 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 于经典之作, 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 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 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 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 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 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 略后方, 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 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 志。
”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 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
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 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
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
国民 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
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 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
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 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
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
12月底,黄 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蒋介石为保实 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
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
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 歼。
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 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
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 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
兵团司令邱清泉被 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
许多 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 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
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 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 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
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
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
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
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
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
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
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
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
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
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
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
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
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
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
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
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万岁
?大决战》,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为了争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发奋学习,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声。
因此,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刚入大学,就庄严地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的英明领导。
积极向党靠拢,争取在思想上先入党,在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平台播放了很多红色电视剧和电影,比如:《大决战》,其目的也是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大决战电视剧个人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般的电影,拍的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大决战》这样的电影,拍的是不凡的人平凡的瞬间。
平凡的人,即使在不平凡的事件里,也只能以平凡人的智力和逻辑行事。如果以无奈为结局,未免就是现实与人性的晦暗,但凡是牺牲的选择,就要高歌人性的光辉,如果幸运地在大局的变革中瞎猫碰到死耗子,那就是小人物的大胜利。当下的电影,莫不如此。即使是拍伟人的传记,那种真正属于历史的沧桑感,也已在儿女情长和个人英雄主义中消磨殆尽。
感谢《大决战》,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曾经不凡的人的选择。没有直接的生死诀别,没有赤裸裸的道德悖论,他只是告诉我们这些人如何以甚至理所当然的判断逻辑去工作,以平凡的不能再平淡的感情去生活,去决定国家的命运却也深深地浸透着周边之人的感情。然而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却是千军万马,他们所决定的却是家国命运,万千人民的福祉。
他所要讲述的是:纯粹的精神和朴素的意志,令人感动的赤诚和真挚,真正地造就了伟大的事业,让人从无助的芦苇,蜕变为真正能够发挥思想威力的武器。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今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也是这个时间段,中央卫视播放了电视剧《大决战》,从这个电视剧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看完电视剧大决战有什么感想心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0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100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漫漫求索,100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贵、一心为民、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壮美画卷。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为民谋福的一腔热忱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之际,最近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大决战》。剧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两党之间由“重庆谈判”如何一步步演变到“国家内战”。
尽管读书的时候 ,老师已经把这段历史讲的耳熟能详了,可看完剧后还是无限的感动和震撼。剧中不仅涉及国际层面的角逐,还有国内政治的博弈、人心向背的微妙变化、军事战争的交锋。
取名“大决战”,不仅仅代表着国民革命的大决战 ,也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大决战。仅仅播出四集,就收获粉丝无数,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
其中,有三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共产主义战士示范了无产阶级忠实的“信仰”
这里让我感动的场面是武雄关这个人物提到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以前在老一辈口中充满敬意的词,直到此刻才读懂深意。
进入“四平”这个国共交锋点的他,刚开始的七连被打散后,全连仅剩他一人幸存。作为这个连的三排长,他也身负重伤。
然而,当前线战事吃紧时,他仍然坚持上场战斗,伤势未愈合就毅然又加入了“九连”。可是祸不单行,国民党重兵压境,飞机、导弹、坦克等重型设备齐上阵,势要把共产党从东北清出去。这时候,他临危受命负责代理九排排长,冲锋号响起,无论他怎么下令,这支改编的队伍就是不开枪不上前,新的连长也牺牲了。
这种情形之下,他仰天大喊,率先示范冲锋陷阵,他被敌军打的身中数枪、一条腿炸毁,他举着无数人信仰的“红旗”,继续往前冲,他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一种不怕牺牲流血,热血沸腾报革命的精神。心中的信仰永不倒下,枪炮摧毁得了战士的身体,但是战士的骨子里“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意志就像那面红旗一样,虽残破不堪却炽热夺目。
二、周总理以真诚之心打动和平谈判三人组
从小我就敬佩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作为革命时代的进步青年,周恩来总理从未忘记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理想信念。
重庆谈判失败后,周恩来留在了重庆和张治中、马歇尔组成了和平谈判三人组,尽管此时内战不断,炮火连天,周恩来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一线希望”,为了国家和平、救黎民水火,他总是竭尽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努力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人小组终于由刚开始的“各怀心思”到后来的“同心协力”。
尽管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国共内战的结局,但是周恩来总理的真诚,举手投足之间的淡定自若,展示出卓越的人格魅力溢于屏幕之外,为以后新中国那个自信从容、不卑不亢的外交官形象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崛起带动了国家形象的崛起,周总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共产党于乱世不忘关切民生的大格局
纵观前几集,蒋介石考虑的无非是加大兵力,联合美国以雷霆之势先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在毛主席的英明带领下,有前方的战士守土尽责,有党内团结一心,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毛主席从老农的话中得到启发,要还土地于人民,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共产党的领导班子关注民生福祉,对于东北的阵地战,由刚开始的互不相让到后来的“转为运动战”,留下主力精锐徐徐图之。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一面是国民党倒行逆施的逆民心而动,孤注一掷的加大军事投入,无视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只求立马剿灭共方;一面是共产党上下同欲,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和谐场面,政治上的高下一眼就能判断。
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剧,每一句话都跟我们党的古往今来息息相关,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广大利益的代表,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部剧对当下迷茫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遇到困境的时候该为了什么而坚持?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最大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能?每一个革命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历史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青春才称得上是“风华正茂”!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主席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最近上映的一部剧《大决战》一直很火,原因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然了也希望现在年轻,孩子都能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献一份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观看大决战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02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图片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03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