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12-05 09:07:50 分类:军训心得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规范,从而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7篇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1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和成都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四川和成都人民的深切关怀、深厚情谊,体现了对四川和成都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四川和成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我们要深刻把握视察讲话蕴藏的丰富思想精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永远奋斗。

新时代的新形势下,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航向;砥砺前行,更需要清晰的路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不负使命,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的时代,我们也要继续群策群力,坚定信念,勇于承担肩上的重任,完善自我,不断更新自身,做到全面发展。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要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的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更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明干净干事。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2

短暂而丰富的培训过程到这里即将告一个段落,回想这半年来,参与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火热的教学殿堂中,对我来说是参与与收获,迷茫并探索。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福建教育学院培训部的领导、授课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在骨干培训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学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方法。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本人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深化“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形成了“创设生活情景、感性体验——形成大胆猜想——引导合作研究——实践活动、反馈交流评价——重构生活运用体验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活动教学模式,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曾多次承担市、县、校各级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为县教改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先后为县教改提供多节现场教学观摩,20___年10月参加泉州市信息技术录像课比赛,20___年12月至今负责和指导县级课题《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有了适合本课题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的成员不断壮大,陈玉专、陈秋凤等老师曾多次为县、市教改提供现场观摩,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有多篇关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本人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研修期间有两篇教研论文在县、校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在德化教育上发表;撰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例获省普教室一等奖。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么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29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带领省级党员领导同志前往兰州战役纪念馆参观,并重温入党誓词。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大力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在党旗指引下为加快推进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不懈奋斗。

兰州战役是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兰州战役的胜利,打通了进军宁夏、青海、新疆的门户,对解放整个西北地区具有重大意义。纪念馆内,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逼真的复原景观述说着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尹弘、任振鹤等认真听取讲解,不时驻足观看,详细询问有关情况。

参观结束后,尹弘、任振鹤等来到纪念馆序厅。面向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尹弘举起右拳,带领省级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尹弘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从党的历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要用理想信念铸魂立身,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为党的事业、为甘肃的发展努力奋斗。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甘肃省的红色资源,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开创全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4

汕头中心城区。柯晓 摄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为汕头发展把舵引航、指明方向,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汕头山高水长的关爱,对汕头工作的殷殷重托,对汕头发展的殷切期望。”近日,汕头市委副书记、市长曾风保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落实好总书记交给汕头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做成一批立竿见影的好事,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难事,启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干出一批影响全局的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赢得民心民意,奋力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曾风保表示,一年来,汕头知恩感恩、感恩奋进,不断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接下来,要让全市党政同心、目标同向、上下同欲,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积小胜为大胜,做出社会各界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成效,让广大乡贤说汕头好,让汕头老百姓说汕头好,让各级领导干部说汕头好,让广大在外客商说汕头好。

●南方日报记者 廖奕文 辛均庆 通讯员 郭烨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迎头赶上

南方日报: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脉定向,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激励担当。请您谈谈感受和体会。

曾风保: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为汕头发展把舵引航、指明方向,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汕头山高水长的关爱,对汕头工作的殷殷重托,对汕头发展的殷切期望。我有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要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这是我们做好汕头工作最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汕头,支持汕头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省委领导定点联系汕头,部署推动深圳与汕头建立“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同时,汕头筹办第三届亚青会,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功能平台相继获批,汕头的政策优势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禀赋不断积累。

第二,要聚民心。落实好总书记交给汕头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凝聚民心,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当前,汕头正大力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打造绵延30公里、串珠成环的美丽海湾,再接再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做成一批立竿见影的好事,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难事,启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干出一批影响全局的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赢得民心民意。

第三,要暖人心。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爱人民、为人民、靠人民、给人民,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慎做锦上添花的事、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汕头正加大力度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把“过紧日子”贯彻到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腾出资金优先安排用于落实“三保”支出、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

第四,要筑同心。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全市党政同心、目标同向、上下同欲,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积小胜为大胜,做出社会各界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成效,让广大乡贤说汕头好,让汕头老百姓说汕头好,让各级领导干部说汕头好,让广大在外客商说汕头好。

●●感恩奋进 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特区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时,对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做好“侨”的文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作出重要指示。汕头如何落细落实落具体,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

曾风保:一年来,汕头知恩感恩、感恩奋进,不断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汕头全力在优化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着力闯出新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改革,政务大数据中心、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加快推进,汕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成验收;完成98家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设置。下“刮骨疗毒”“移风易俗”的狠工夫、硬功夫,实施170项优化营商环境任务举措,制定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政企“直通车”制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镇(街)活力,先后将483项区(县)级行政职权调整由镇(街)实施,还在全省率先以政府公告形式公布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镇街名单以及相应的职权调整事项目录。当前,汕头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效逐步显现。1—8月,全市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1.6%;新落地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产业项目20个,投资总额141.7亿元。

在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上,汕头认真落实省委建立“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推动深汕深度协作走深走实。目前,两市已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在产业、科技、教育、卫健、文旅、生态以及干部交流等多领域不断开展深入协作。其中,重点协作平台取得新进展,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建成投入运作,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加快建设;已落地深汕协作项目共30个,投资总额192.46亿元。同时,用好用活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重大开放平台,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今年1—8月,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增长9.9%,占全市进出口41.4%,拉动进出口增速5.5个百分点。

在做好“侨”的文章方面,我们牢记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的初心,制定相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实施“六个行动”,深入开展“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全力织好华侨华人同心同向同行、经济共建共赢、文化共享共荣“三张网”,凝聚侨心侨力侨智。依托华侨试验区等重大涉侨平台,充分发挥华侨在科技、资金、人脉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引导他们围绕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深度协作等方面,以侨引商、以侨引资,目前全市实际利用的外资中,有九成是侨资;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在板企业达631家;侨商企业总部大厦、北美华侨青年汕头创业创新孵化产业园、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等项目积极推进;评选首批十个“最美侨村”,成功承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

在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上,我们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商埠文脉统一起来,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下足“绣花”功夫,建设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历史文化街区。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一期工程已完成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骑楼群修缮改造;二期工程涉及约140栋、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骑楼建筑修缮,以及胡文虎、胡文豹文物级建筑修缮等,计划202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以侨架桥 加快把侨的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南方日报:以打好“侨”牌为主攻方向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对汕头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加快把侨的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曾风保:汕头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华侨资源,以侨架桥,加快把侨的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涉侨重大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华侨试验区、侨梦苑等涉侨重大平台作用,承接好下放的省级行政职权,高起点规划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打造聚侨汇侨的崭新平台。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便利华人华侨投资制度改革试点,从完善华侨华人便利投资制度、发展华侨华人投资产业、优化便侨惠侨服务环境等多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入手,探索、实施一批务实管用改革措施,全力为侨商来汕投资兴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用好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办法和m0产业准入目录,加快引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目前与立讯精密、招商局集团、华侨城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三是积极引进一流人才。出台3个具有“侨”特色的引才聚才优惠政策,发挥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南粤侨创基地、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平台效应,实施海外博士院士“双士”工程,打造华侨人才“归谷”,加快集聚爱国奉献的华侨华人人才。

四是传承侨乡文化记忆。打造侨文化地标,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保育活化百载商埠的启源地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最早飘洋过海的启航地樟林古港,建设“潮味”“侨味”浓郁的西堤公园、华侨公园、开埠馆。推动建设十个具有潮汕文化与“侨”文化特色的“最美侨村”,凝聚血脉之魂、文化之魂。创新开展海外华文教育试点工作,建设海外华文教育在线直播基地,开设互联网直播课堂。

●●刀刃向内 坚决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南方日报:经济发展,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汕头接下来如何持续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

曾风保:汕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组建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12个专题组和19个指标组。接下来,将以刀刃向内的决心,进一步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坚决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一是完善制度法规保障体系。实施好《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推进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和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清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

二是坚决攻克五方面顽瘴痼疾。对办事收受红包、融资难税负重、建筑领域审批效率低、交通秩序乱、环境卫生差等五方面顽瘴痼疾,重点念好五字诀。第一是查。查处政务服务中的“潜规则”,对收受红包的公职人员,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推动“数字政府”和“阳光政务”建设,从源头杜绝收受红包等“吃拿卡要”行为。第二是减。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千方百计提高存贷比。第三是提。全面梳理破解办理建筑许可全流程中的“梗阻”问题,加大联合验收推进力度,提升便利度。第四是治。深入推进交通秩序整治,下决心降低交通事故起数和事故伤亡数,提升城市交通观感,确保交通秩序实现根本好转。第五是改。以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城区要解决主次干道、社区小区、城中村等地脏乱现象,农村要下更大力气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到年底前全部建成干净整洁村。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基层在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域迫切需求的、高频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推进新一批共400多项区(县)级行政职权下放至镇(街),赋予镇(街)更多的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提速增效。对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并行服务、联合办理。

四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汕头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汕头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两减一即”,探索政务服务“秒批”改革和“一件事”主题服务。

五是畅通政企沟通联系渠道。坚持实施政企“直通车”制度,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开正门,堵后门”。

六是夯实交通硬基础。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面铺开建设汕汕铁路,确保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南澳联络线于今年四季度动工建设,加快形成汕头与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汕潮揭“半小时生活圈”。

●●聚力实体经济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南方日报:近期,汕头提出加快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更大力度推动汕头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曾风保:接下来,汕头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一是加快规划建设汕头临港大型工业园。牢牢把握省市共建大型产业园的重大机遇,加快规划建设汕头临港大型工业园,重点打造约76平方公里的六合核心区,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主导,以智能产业为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海上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海域属海上一类风电场,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将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制定,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争取粤东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落地汕头。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各项资金,发挥政策和资金撬动作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时,充分运用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5g等新基建,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四是加快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对低效利用的产业用地进行集中清理、全面认定和专项处置,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激活和释放产业新动能新空间。特别是要学习佛山、东莞等地“工改工”的经验做法,坚持连片改造,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产业园。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5

初夏时节,河东大地麦浪翻滚。

6月5日,在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下段村记者看到,村庄两边的麦地里,金黄的麦子随风起伏,远远近近几台收割机在麦地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麦草特有的清香味儿。这些天,运城市的许多村庄和下段村一样,收割机的轰鸣声、老百姓的欢笑声绘成了一幅幅喜悦的麦收图。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全省功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增添新动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特色优势牌

6月的塞外,阳光明亮而热烈。紫荆山脚下,3600亩的苜蓿一望无际。朔州市畜牧兽医中心主任兰世和告诉记者,朔州是全国唯一“粮改饲”试点市,今年种草面积将达到85万亩,粮经饲的比例优化为44:22:34。事实上,“粮改饲”对于朔州来说,改变的不仅是种植结构,更是全产业链的优化和调整。

一年来,我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持续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启动创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全面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忻州市是我省杂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6月8日,在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建设筹备处,记者遇到了副市长裴峰,“忻州作为我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布局了红芸豆、糜黍杂豆、杂交谷子、藜麦等14个优势区及主产地,眼下正在推进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邵林生告诉记者,省农科院正在与忻州市合作共建山西杂粮研究中心,将在品种选育、农机农艺、有机旱作技术集成等方面提升杂粮产业发展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势头正劲,数字最有说服力。2017年,我省特色农业产值占比提升至75%,特色农产品出口产值同比增长36.7%;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功能食品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7%;“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增长36.6%,创历史最高水平;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闯入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我省视察时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省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行动计划》,划定了首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整建制推进长治市和娄烦、山阴、神池、兴县、陵川5个县以及30个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建设。吕梁、忻州、大同、朔州、临汾、晋城等市已经出台有机旱作农业实施意见。当前,全省正在谋划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全面进军功能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的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正式开启。

山西农谷“一城三园”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数字农业试点落户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一批肉羊、奶牛等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建成,牛羊草食畜养殖量占到全省60%以上;山西省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城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平台建成,创建20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运城和临汾水果出口量同比增长79%,占全省水果出口量的88%……这一切意味着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和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的步伐正在加快。

实践证明,山西现代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的理念,正在让山西农业的劣势转变为独特的发展优势。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统计部门数字显示,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3%,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1和0.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

成绩来之不易。

号称“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的司徒小镇近年来声名鹊起,小镇通过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以铁文化、创意农业、山西民俗等主题活动带动了司徒村及周边村民6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张世英是阳曲县泥屯镇松树村村民,村集体今年流转土地2600亩发展果树搞采摘,他家以前种玉米的20亩地全部栽了樱桃:“以前种玉米收入也就万把块,现在光承包费就6000元,过两年樱桃树种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而对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村民赵涛来说完全是脱胎换骨,这个曾经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如今成了梅芝园艺公司花卉种植基地的员工,月收入3000多元。

城郊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去年10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郊农业发展的意见》,拿出1.5亿元支持城郊农业结构调整领域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郊农业快速发展先行区、示范区,构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圈。运城花海、阳城农业嘉年华、岚县土豆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风起云涌,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收入达300亿元,同比增长30%。

“今天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马上就要去北京就业了,工资每月3500元到4000元。”6月10日,39岁的天镇县逯家湾镇砖窑村妇女李改鲜参加完母婴培训后,与北京管家家政公司签订就业合同。与李改鲜一同签约的还有24名学员。北京管家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天镇保姆”这个品牌。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越来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去年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5万人次,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2.9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6.9万人。今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始实施,目前8.44万进城务工人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3720人实现就业。“天镇保姆”“吕梁山护工”等特色劳务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农民赚回了丰厚的收入。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50.9%。

与此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随着《山西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全省农民收入稳定向好。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新家园

初夏的风,湛蓝的天,满眼的绿。

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绿树红莲,菜香满园。这几年西海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降氟改水工程让自来水管直接安装到户,“生活真是大变样!”成为村民们由衷的赞叹。

和西海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改变了模样。我省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3个月共投入各类资金87.4亿元,拆除违建22.6万处,全省61%的行政村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8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比国家要求高出10个百分点。20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595个村气化和2.5万座卫生厕所完成改造……

乡村环境整治行动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唤起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阳泉市郊区杨家庄村民王新民可自豪了:“我们村的人现在把瓜皮、菜叶、树枝变成有机肥料还田,酒瓶、铁皮、废纸箱卖给收购站,城里都难实施的垃圾分类,现在在我们这儿家家都做起来了。”运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站长藏延生深有感触:“现在的农村,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清扫街道的多了,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留住乡土味道,感受乡村美好。让农村人居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和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大同市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晋城市去年建成6个省级、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2个集中连片示范区……省农业厅人居处处长岳继和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起草《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建立山西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坚持典型打造与集中连片创建、整县推进相结合,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创的良好局面,宜居示范村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显现。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三晋大地上,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加强作风建设,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晋商晋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省市县选派近万名优秀干部赴乡镇挂职……刚刚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三农”领域“沉下去、实调研、真服务”活动的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贾彬良说出了大多数农业干部的心里话:“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只要扑下身子真正为农民着想,解农民所难,就一定会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擘画了“三农”的美好未来。眼下,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三农”发展新的生长力正孕育而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上,农业更绿,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6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都向家长介绍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清贫的,这是由幼教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要树立孩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情景让孩子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如何将资源再利用。我们的教育要多元化、开放化,要使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交流。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篇7

一、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全局、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不断强化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甘肃各族人民,十分关心甘肃工作,高度重视甘肃发展,2013年2月到甘肃视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给予了甘肃亲切关怀并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在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甘肃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党的十九大以来甘肃省的工作,深刻阐述事关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对新时代甘肃改革发展稳定给予全面指导、进行把关定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甘肃的特殊关怀,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悉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斗志和热情,以实打实的行动和高质量的发展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站位高远、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指向鲜明,具有非常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对甘肃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鲜明提出新时代甘肃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明确指出推进甘肃事业的历史重任,就是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主题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是甘肃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各级各部门务必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牢政治要求、方向要求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同2013年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同今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对我省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联系、相互贯通,都是新时代甘肃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指南针。各级各部门要一体学习领会,整体理解把握,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系统性、连贯性、实效性。

(三)准确把握甘肃的战略定位和省情特征。我省是中国革命重要的根据地和国家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点和维护安全稳定的最前沿,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和定位。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正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经济转型窗口期、改革开放突破期、生态建设爬坡期、缩小差距机遇期,既面临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也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美好发展前景。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大局、有力服务大局,把牢甘肃的战略定位和省情特征,脚踏实地办好甘肃的事情,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

(四)牢牢坚持甘肃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坚持好、体现好、落实好,不搞任何变通,不做任何选择,不掺任何水分,不提脱离实际的思路和口号,扎实推动省委有关贯彻文件的落地实施,在打好具体落实战役上不断使劲用力。各级各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矢志不渝坚持这一统揽和主线,切实摆在引领甘肃发展总方略、推进甘肃工作总纲领的位置,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要结合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和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工作上不断丰富新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举措,在成效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新的发展中彰显生机活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决战决胜阶段。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重庆等专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重要指示要求,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深入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目标标准,既不擅自拔高、吊高群众胃口,也不随意降低、影响脱贫质量。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全面完成和巩固控辍保学任务;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通过培训考试选拔、社会招聘、乡镇卫生院派驻、县域内调剂补充等多种途径,配备合格医务人员,清除乡村两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参保政策落实和医保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加强现场巡查和技术指导,落实验收程序标准,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及时做好竣工验收和补助资金支付工作,规范档案和台账资料,有序实施旧房拆除工作。饮水安全有保障方面,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冬季冻管改造工程,落实改善水窖水质方案措施,健全运行管护责任体系,落实管护责任,健全水价与水费计收、工程调度、应急抢修机制,保障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力做好安置点建设,提高搬迁入住率,提升搬迁质量,加快拆旧复垦,配套安置区帮扶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兜底保障方面,科学确定保障标准,精准认定保障对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监护照料,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规范资金补贴发放。

(六)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深度贫困地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瞄准薄弱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坚持扶持政策优先供给,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基础设施优先布局,将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以及省直部门行业资金重点向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倾斜,加快落实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紧盯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规模大的县乡村,实行专项调度制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岗到人的脱贫攻坚责任链条。进一步靠实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督导责任、监督责任和考核责任,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最贫困的村开展工作,相关市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深入贫困发生率超过30%的村,相关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深入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村,站到一线督战指挥,驻村研究提出按时脱贫方案。强化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帮扶责任,着力做好一户一策帮扶工作,不脱贫不脱钩。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同天津、青岛、福州、厦门等地的扶贫协作,引导推动协作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与我省土地、劳动力、市场等资源有效联结,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巩固专项资金、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继续深化千企帮千村行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群众树立脱贫主体意识,激励和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七)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整治突出问题。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对照扶贫督查巡察、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以较真碰硬的态度一项一项抓好整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账销号,确保整改见底见效。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深刻剖析具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查根源、补漏洞、治硬伤,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注重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确保脱贫攻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有力推进。转变作风确保实效,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松劲厌战、等靠要等情绪和思想,不断增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办实事、解难题。完善奖惩工作机制,对脱贫攻坚中违纪违规违法问题实行零容忍,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注重从源头遏制其滋生蔓延。加强警示教育工作,集中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件。注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识别检验干部,对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干部旗帜鲜明予以褒奖重用,对畏苦畏难、敷衍了事、工作浮于表面、弄虚作假的干部严肃追查问责,对不能胜任的及时调整撤换。

(八)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是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和源头活水,要围绕稳定增收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体系,多措并举做大做强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扶持贫困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符合各自禀赋的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加大扶贫产业投入力度,扩大农业保险推广覆盖,完善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低保政策兜底的风险防范体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群众就地脱贫,支持农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产销协会作用,拓宽产销渠道,构建产销对接体系,加快推广完善扶贫车间模式,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注入强劲动力。强化劳务培训输转,围绕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意愿,以贫困群众急需的、实用性强的职业和工种为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特色培训,健全培训输转一体化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大贫困地区劳务输转力度,持续增加劳务经济收益。拓展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优化各类要素配置、增强农村动力活力的重要抓手,突出确权、产业、主体、入股、融资五个关键环节,探索推广多种形式的改革模式,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培育股份农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深入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版,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巩固脱贫质量,严把脱贫退出关口,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有针对性地制定回头帮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大对已脱贫人口尤其是收入连续下降人口的帮扶力度。保持政策稳定,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减贫不减力度要求,坚持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留出政策缓冲期,确保脱贫的质量和成色,坚决防止返贫。抓好统筹衔接,坚持规划先行,立足省情农情村情实际,把握全省乡村区域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和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搞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严格耕地保护,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不降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总结提炼脱贫攻坚形成的典型做法,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和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不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十)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主动谋划,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加大交通领域投资建设,进一步加快在建的银西铁路、中兰客专、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实施进度;大力推进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张掖军民合用机场扩建工程、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加快在建g1816景泰至中川机场、g75渭源至武都、g8513平凉至天水、g69甜水堡至永和、g8513武都至九寨沟、g0611张掖至扁都口、g85彭阳至大桥村、g2011敦煌至当金山口、g1816兰州新区至兰州(中通道)、s34双城至达力加、s25静宁至庄浪、s38王格尔塘至夏河等高速公路实施进度。持续加大交通领域重点项目储备争取、综合客运和货运枢纽建设工作力度。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马莲河水利枢纽、引大济石、临夏州南阳渠改造提升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大电力外送和电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坚持电力大规模外送与加强省内消纳并重,加快实施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河西地区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750千伏张掖输变电工程等骨干电网建设,打造以特高压为骨干网络、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送端电网和安全智能电网,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夯实电网基础,全面提升供电能力。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试点城市兰州率先实现5g规模部署和商用,以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全省5g规模组网建设和应用,构建覆盖全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5g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政务建设,加快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广电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十一)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产业格局。坚持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一年一年抓下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十大生态产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文化旅游、中医中药、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省级统筹、行业归口、领导包抓、部门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包抓责任体系,抓实抓细十大生态产业和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争取组建绿色金融机构,发行超长期生态债券,积极破解绿色发展融资难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加大改旧育新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明显的创新亮点。在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用好创新驱动平台,发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在甘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带动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供需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促进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军工企业的战略合作,提升科研合作水平,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载体,搭建保障产业发展的人才聚集平台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并推动落实创新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构建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着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天水先进制造基地、陇东能源基地、国家级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兰州金属纳米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对接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落实。

(十二)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步伐。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农业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为重点,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优化一带五区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优势产业、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改革创新、绿色循环、服务保障七大体系,狠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大力实施甘味品牌,做大做强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等大宗农畜产品,做精做美油橄榄、百合、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小农户提升工程,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省情实际,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坚持引育并举推动人才振兴,倡导文明新风推动文化振兴,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振兴,完善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全要素生产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资源和要素集中集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政策要求放开城镇户口迁移政策,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群众进城落户,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十三)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扩大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抓住历史机遇、政策机遇、转型机遇、空间机遇、市场机遇,做好脱钩、重组、混改、布局、监管、党建六项工作。全面完成十大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尽快实现规范运营。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稳健发展。深化降本增效改革,优化执法方式,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严格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用电等生产成本。推进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融资服务,纾解企业信贷困境,推进区域股权市场建设,健全征信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盯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普遍问题和棘手问题,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评价营商环境等制度机制,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全力打造更加优质便捷的营商环境,切实把甘肃优势变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源,把企业优势变为甘肃发展的全新动力。

(十四)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展开放空间,推动形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加强同沿线省份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深化省际间合作,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继续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拓市场,加强双向贸易,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和产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坚持政府组织、企业参与、搭建平台、共办园区,鼓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在不破坏生态和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利用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盐碱地和废弃地等资源,将河西地区打造成面向西北乃至中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将临夏地区打造成面向中西亚、中南亚和中东欧的民族特需用品和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争取国家将兰州列为全国多式联运综合体试点、全国中欧班列编组枢纽,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准确定位、协同推进兰州、天水、武威三大陆港和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空港建设。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统筹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高水平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公祭伏羲大典和兰洽会、民企陇上行等节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十五)用好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优势,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保护好、利用好我省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各类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形象品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充分用好我省独特的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丹霞奇观、黄河风情等自然资源,积极做好宣传推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充分发挥敦煌文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展示中华文明、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研究好、传承好,拓展敦煌学研究领域,关心支持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做好长城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粹。运用南梁革命、会宁会师、西路军西征等红色资源,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传承好红色基因,传播好红色文化,讲好党的故事、红军故事、长征故事、西路军故事。发挥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优势,加深对地方史、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特别是深度挖掘东乡、保安、裕固等独有民族风情,把民俗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策划设计一批精品项目、推出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读者》作为心灵工程师、心灵按摩师作用,不断扩大影响力,继续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叫得响的品牌为媒介,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社会。要提炼好、宣传好、弘扬好发端并形成于我省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以及新时期形成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的当代愚公精神和樊锦诗同志择一事终一生的奉献精神,特别是要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引导和激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定不移、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投身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大业。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六)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以最坚定的立场、最有力的举措、最扎实的作风,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推进四屏一廊建设,加快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建设步伐,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开展玛曲沙化退化草原巩固治理工程,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区保护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总结推广取得的治沙造林经验,研究制定河西走廊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加快推进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重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河西走廊防风固沙带,有效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汇合,维系沙漠绿洲生态平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积极推进生态种草工程,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退化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牧还湿和人工湿地建设。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继续深入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反馈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开展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启动自然资源全要素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推动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

(十七)治理保护好黄河母亲河。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为重点,全力以赴把黄河治理好、保护好,实现生态优良、生产低碳、生活宜居。加大流域治理突出问题整治力度,针对甘南高原沙化退化、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沿黄流域矿山开采破坏土地资源和含水层系统、沿岸城镇污染排放以及降雨增多导致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多发等问题,深刻认识差距不足,保持足够的危机感、紧迫感,加大问题整治力度,逐步解决影响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风险隐患。加强协作配合和研究谋划,加强与沿黄相关省区市协作配合和省内部门、市州间的工作统筹,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在立足甘肃自身、着眼整个流域,立足生态建设、着眼高质量发展,立足紧迫任务、着眼长远布局原则下,加强对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谋划,建立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和项目库,编制治理保护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争取倾斜支持政策,推动沿黄地区联动发展。放大黄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缓解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严把流域上项目、引产业、进企业的技术关、资源关、环保关,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业旺,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十八)巩固提升环境质量。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宜业家园。巩固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切实抓好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推进交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综合管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开展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切实改善水体环境,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巩固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污染企业排查整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甘南全域无垃圾治理做法,全面推开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十九)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差别化考核评估办法,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严格执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发展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深度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立改废工作,研究构建全面、科学、严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诉讼工作,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立生态文明监管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戒,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重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体系,按照统筹资源、协调推进,先行先试、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提升效益的原则,编制出台《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方案》,建立自然保护地补偿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制度,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水电和矿产资源收益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不断夯实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切实担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引导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我们党的事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摸底排查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优先安排公共服务项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继续办好普遍受益的民生实事。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高度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统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去产能企业分流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积极搭建转移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大力促进自主就业创业,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下大力气根治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着力解决教育领域突出问题,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短板,持续解决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深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努力办好普通高等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技术人才支撑。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重大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积极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普及健康知识,加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防治管力度。着力织密社会保障兜底网,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机制,落实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积极帮助灾害易发频发地区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脱困,持续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困难退役军人的关爱服务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工作。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给予政策扶持,着力解决城市部分老旧小区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的问题。

(二十一)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着力构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体系,有效解决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维护全省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实施一廊一区一带行动计划,打造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建立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创建沿洮河——黄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牢牢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底线、民族团结生命线、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红线、互联网安全防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藏区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党的治藏方略,扎实开展反分裂斗争,继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化+十户联防、藏传佛教寺庙依法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基础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专项整治,坚决依法打击煽动策划和组织实施分裂破坏的犯罪行为,严防发生自焚、规模性聚集、打砸抢烧等恶性暴力事件,确保藏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决防范和纠正沙化阿化泛清真化问题,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持续深化中央宗教工作反馈意见的整改,继续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百场万人下基层大宣讲活动,扎实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加强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管理,持续加大沙化阿化泛清真化和建寺热朝觐热治理力度,有力有序有效解决伊斯兰教领域突出问题,坚决防范伊斯兰教领域出现灰犀牛事件。

(二十二)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准确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形势,统筹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把维稳安保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好既定的各项部署,做到关键时段、重大活动、重点场所万无一失。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严从实做好线索核查、依法严惩、打伞破网、打财断血、行业整治等工作,集中开展中央督导组转办督办问题线索和大要案件清零等行动,彻查涉黑涉恶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确保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持续推进平安甘肃建设,完善平安甘肃建设协调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专业化应急处突力量和能力建设,深入排查、积极预防影响公共安全的个人极端事件,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下大力气抓好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坚决做好反恐防暴,加强基础摸排和涉恐线索核查,加快推进反恐怖情报信息省级平台建设,全方位落实涉恐风险防控措施。紧盯敏感时间节点,全面加强常态执勤值守。严厉打击暴恐活动,加大涉恐专案侦破力度,防止发生暴恐袭击事件。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范安全风险、犯罪风险、舆论风险,严防发生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安全事故和舆论事件。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严防向社会、政治领域传导。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做实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落实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责任,构建起务实管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及时有效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力促和谐保稳定,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办好民生实事。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欠薪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好维权群众、下岗人员、部分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工作,妥善处理聚集上访和涉众型群体事件,防止小问题酿成大事件。

六、抓好主题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折不扣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认真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按规定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政治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把两个维护体现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实效上,体现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上。强化斗争精神,直面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坚定斗争意志,把准斗争方向,提升斗争本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全面彻底肃清王三运等害群之马的恶劣影响,严肃查处两面人和两面派,坚持立破并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一些地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二十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命题,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理解,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科学理论在内心深处铸魂扎根,不断提高真信笃行、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经验,扎实组织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确保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建立健全长效制度机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融入党的建设各方面,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作为长期任务,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以更好的状态和姿态攻坚克难、干事创业。

(二十五)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在深入学习领悟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学院平台作用,挖掘运用我省厚重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重温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加强党性修养,勇担历史重任。加快培育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等红色文化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保护和利用,加大优秀影视作品创作力度,充分发挥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永葆本色。

(二十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四个褒奖重用,三个警醒惩戒重要指示要求,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切实把既有担当宽肩膀又有成事真本领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判、差异化考察考核等制度,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制定出台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意见,探索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分领域分专题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鼓励干部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培养综合素质和斗争精神,推动各级干部练就过硬本领、跟上发展节拍、堪当历史责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大力度、更加灵活、更有柔性、更为黏性的人才政策,培养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十七)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严查深究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假落实等问题,聚焦当昏官、当懒官、当庸官、当贪官等现象,深化拓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四察四治专项行动,坚决克服和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营造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健全并落实正向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制度机制,表彰重用敬业有为的先进典型,加大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治力度,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让干部消除顾虑、放开手脚干工作。大幅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优化整合调研活动,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紧盯检视查摆和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及时跟进分析整改进展情况,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把狠抓落实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和落实体系,逐级明确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树立重落实、促落实、抓落实、保落实的鲜明导向,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十八)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力削减腐败存量、有效遏制腐败增量,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把那些在党的十九大后仍不知敬畏、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深挖细查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腐败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强化震慑遏制治本作用。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村霸、宗族恶势力等背后的腐败行为,严肃查处黑恶势力保护伞,严肃整治教育医疗、生态环保、自然资源、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民生领域腐败现象,严肃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现象,让人民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反腐治腐的新成效新变化。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更好保障各项事业持续健康推进。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为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来川视察的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