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8篇

时间:2024-06-08 18:28:52 分类:工作计划

我们的教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书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可持续性,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8篇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3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 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评价设计】

1.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练习1、2、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练习3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5和8:20 0.5:0.4和2:25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1 = 7 :5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应该怎样举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①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②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③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某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强调有序思考)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正比例关系,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投影片3张,每张有例题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

(出示:十二个小方块)

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

(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

每行个数

行数

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生:……

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自学探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a、表中有哪两种量?

b、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

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

生反馈:……

师:能不能举出三个例子

生:1020===600……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数量?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

[板书出示: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自学例5:

(1)出示例5:

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

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习例5(出示三个问题)

生:……

3、讨论准备题:

(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2)请你举例说明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比较感知特征

综合例4、例5、准备题的共同点师:比较一下例4、例5和准备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导概括意义

1、概括反比例意义。

学生在说相同点时老师边引导边说明。当学生说出三个特征后,教师板书这三个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猜测一下,符合三个特征的二个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这间成什么关系?

生:……

师:请阅读课本第十六页,同桌互相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互相练习……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两种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

生:……

师:例4、例5和准备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纠正)

师: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生:……[板书出示y=k(一定)]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读题、思考)

师: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

师:哪位同学说说,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要用的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案例分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6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带给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会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明白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资料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资料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个性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状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好处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群众汇报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必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篇8

正比例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户张家赵家李家周家刘家吴家

水费(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吨)681410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