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为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顺利,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教案,教案是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预先整理的文字报告,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 “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 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 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5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