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7篇

时间:2024-06-08 14:26:42 分类:工作计划

大家都知道,教案需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制定教案时,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5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夜晚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了不少诗文,说说你所知道的的咏月诗文。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苏轼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读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重点讲解以下两个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层面)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标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难之处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同学讨论互译、集体解疑)

积累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解衣欲睡 (将要,准备) 欣然起行(喜悦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品读课文,悟情品写 (文学层面)

1、 学生自由诵读: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可分几层来理解,看作者写了什么,重点写什么?

明确:第一层(1、2句),寻怀民。(记叙)

第二层(3、4句),赏夜景。(描写)

第三层(5至末句),叹闲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写宽慰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穿插介绍有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赏析作者写法之妙。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景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我们从东坡先生赏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们更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整理其作品。

2、 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