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爱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3-28 16:02:22 分类:读后感

很多人写读后感都是一味复述书籍的情节和内容,读后感写好了也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周国平的爱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7篇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1

利用过年这段时间,我将《周国平论教育》一书拜读了一下,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对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来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者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疼爱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现在大多数与我一样的父母在家的时候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爸妈的呵护中长大,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时就会对孩子过于溺爱,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骄纵跋扈的性格,固执,自我。对于属于孩子的事情,既不包办,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

儿子去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画画和剪纸很感兴趣,可是他每次总是缠着让我帮他剪和画,我问他自己为什么不画呢,他说自己画得不好看,自己剪纸一剪就坏了,为这事我也很伤脑筋,孩子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后来我干脆买来一大叠画纸,蜡笔,剪刀,鼓励他自己随便尝试画和剪,有一天他很开心的拿来给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扑克牌里的图形很光滑额剪了下来,虽然是有点小破坏,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可是儿子这个进步可不小,独立的完成了开始他畏难的事情。周老师书中也提到,中国的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长大,所以仿佛总是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这并非是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欧洲国家的父母同样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作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刚毅的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周国平提倡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的确,很多家长现在的观点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下棋,学舞蹈,学画画,学讲故事等等,孩子这么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竞争中去,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一路走过去,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道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这么美好的时期,它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但是,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让家长和老师不能不这样去做,很难有其它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体制,这种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么改呢,有比这样更好地吗?高考这个门槛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后怎么样去选拔人才,怎么样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制度,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为老师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决的问题。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应该只有两点,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长。至于孩子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们大可不必要这么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这里还提到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坚持不懈的为孩子写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和周国平后面说到的坚持写日记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对自己抚育孩子的经验进行反省和思考,被记录下来的不仅是我们观察孩子的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做父母的过程。这一份将来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历程的宝贵留念。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2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近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中国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3

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开篇有一段话,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这段话让我感悟颇多。

工作的真谛在于磨砺

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心灵的一种磨砺,对人生的一种经历,对人格的一种锤炼!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道选择题,可以选择脚踏实地、忘我奉献,也可以选择投机取巧、消极怠工,更可以选择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时,我们必须明白,这不仅仅只是决定了你对工作的态度,更决定了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处在这个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面对这种种责任,我们该如何抉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脚踏实地、忘我奉献,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线,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的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一天,我们会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

工作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礁石,有漩涡,有鲨鱼,更可能有海盗。这些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

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考验,已经不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唯有坚持,我们唯有迎难而上,我们唯有绝不退缩,我们才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我们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方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不要因为摔过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不要因为迷路而忽视一路的美景,更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而讨厌工作,这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若树不坚持,如何能挺直树干,收获那一片阳光雨露;若竹不坚持,如何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而受人敬仰;若梅不坚持,如何能凌寒独自开,铮铮铁骨,绽放人间;若人不坚持,如何能屹立不倒,终饮那成功的美酒?

工作好比在沙滩上行走,我们可以走得很艰难,双足伤痕累累,但只要坚持往前走,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放慢自己的脚步,我们终能看到大海的波澜,此时回头再望,身后那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功的足迹。

工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让人感觉工作很无聊,很苦闷。此时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创造性地工作,在最细小的工作中寻找创造的价值,工作将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式。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自古以来,创新都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从弱变强,创新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创新也可以使一个人从失败变成成功。

创新,犹如跳动的精灵,出没于世间,出没在我们身边,永远是那么的捉摸不定,当你想抓住她的时候,她却隐匿不见了。唯有通过一次次在工作中的尝试,才能捕捉到创新的身影。

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创新,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缺一不可。创新来源与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工作中实现创新。学习的方式有多种,以下4种是我们必不可缺的:

问题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出问题,预示着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

问题学习,不仅指提出问题,还包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最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最能激发人思维、创新的积极性。

批判学习

进行批判学习,发展批判思维,避免所知障,避免现有知识的负作用,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自由飞翔的头脑。

研究学习

停止当学生,马上开始研究。人们认为研究必须要经过十几年漫长的学习才能做到,甚至认为要经验丰富的两鬓斑白的人才能干好。可是,事实充分证明,连几岁的孩子也有研究能力。美国的孩子,从上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搞起了研究,进行研究式学习。

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子竟然敢研究《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之类的大课题,每个课题都能用微机写出几十页的小册子,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从决定题目,到搜集资料,到研究写作,从始至终都处于独立研究状态。

在这种独立研究过程中,可以最好地培养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大量事实都表明,美国人从小就教孩子做研究,这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正是美国人的创造性、创造力胜于我们的重要原因。

自主学习

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自主、独立地掌握创造所需的任何新东西、新本领。并且,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监督能力,包括高度的主体精神、自主精神、自强精神。而这些都是创新所需要的,与创新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杰出人才,并非学校所造就,他们很少获得正规教育的滋养,但却通过自主学习而成功。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4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非常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我们可以形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可以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让自己愉快。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5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艾青早期的诗歌,以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不可侵犯而英勇斗争。由于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所表现的内容要高度概括集中,在表达上,要求有饱满强烈的感情和丰富飞腾的想象,因而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所谓意象,就是能寄托出某点感觉的事物、景色,是经过了主观再创造的形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由此可见,诗的形象化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描写,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感受。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阅读艾青早期诗歌中,我发现,艾青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再现,所摄取的物象品种多,表现的范围广,象征的东西丰富。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阳》一诗有这样几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就是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它暗示着光明时代的到来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作为《太阳》起点的《春》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大家知道,龙华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革命者的刑场,那里淤积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诗,激起了诗情,展开他的艺术构思,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启示:龙华的桃花是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点点”的,那些也里“没有星光”、“刮着风”,人们“听着寡妇的咽泣”。烈士的殷红的鲜血爆开了龙华桃树上的蓓蕾,孕育了江南的春天。这一从“墓窟”中走来的春,是诗人透过暗夜与血迹对象征自由、胜利的春天的呼唤,是诗人生活信念的结晶。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这就是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全诗多处运用意象表现某些感觉的事物景色,给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觉境界。在诗中,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后,引入了对大堰河的回忆,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6

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能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并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现出来。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又或是在某时,读到某个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检讨、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但在读《周国品散文》的时候,尽管读的是别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没有任何被强加的感觉。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觉得周国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你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认同他的思考,赞赏他对世界的认识与价值观。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说教,周国平的文字虽然是在说理,但在读者看来并没有距离感,也不会觉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诉心肠的朋友,可以依赖的精神依托。

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原则,思考的深度,其实都是有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学会这样的思考,学会将思考这样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存在,学会感悟,学会将思考倾注于文字,更理性,认真的生活。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篇7

女儿是我的宝贝。小生命来到世上,天下的父母哪个不心醉神迷,谛视着婴儿花朵一样的脸蛋,满腔的骨肉之爱无以表达,一声声唤宝贝,千言万语尽在其中。——周国平

今天,无意间看到周国平的《宝贝,宝贝》一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没多大的兴趣。可是,我看了简介,我对这本书突然兴趣浓厚起来。越读越精彩。这本书中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没有波谲云诡的争斗,没有生离死别的场面,只有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浓浓的温情。

我非常敬佩周国平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啾啾的教育方法,其实,他的方法没什么特别,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理解他,考虑孩子的感受。我想,这几点,中国的家长们是很难做到的,什么尊重,什么理解,完全抛在脑后。可周国平却做到了,我想他不是拥有非凡的思想,而是真正地把啾啾当作和自己同辈的人相处。但是,在尊重,理解的途中,也丝毫没有溺爱,他只是顺着孩子的天性,与孩子交流,跨越代沟。周国平老师是哲学家,他懂得做人,教人,更懂人。

啾啾,是周国平的第二个女儿,他第一个女儿妞妞一岁半就离开了人世,这使他万般痛心,在痛与爱的交叉线上,他为自己第二个女儿写下了一本《宝贝,宝贝》。这中,让我印象最深,记忆犹新的就是第三章《爱智的起点》。这是啾啾学习钢琴曲折的故事啾啾刚开始学琴的那段时间,她对钢琴有浓厚的兴趣,还经常受到表扬。可是一年半之后,她就开始厌烦了。她的老师没有让她放弃,但也没有强迫她继续学,而是改成不定期上课,什么时候想上课再上。这样,啾啾又开始喜欢上钢琴了。而且,啾啾的爸爸妈妈没给她报考级,因为他们认为不参加考级,学琴才能轻松自由,才会真正进入音乐的境界里,我想,这样学习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

读完此书,心中不禁有一些疑问:快乐是否与年龄成负相关关系?啾啾经常笑,弄得我也哈哈大笑。人长大了,是否就不会笑?婴儿的笑是如此纯真,如一泓清泉,洗涤我们心灵的污垢,让我们的笑容挣脱出功利的樊笼、无奈的束缚、压力的枷锁。

我给此书做了一个总结:爱,其实很简单。

《周国平的爱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