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先生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3-22 12:02:05 分类:读后感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只有认真阅读书籍,我们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读后感,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修先生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修先生读后感7篇

修先生读后感篇1

他,是鲁迅先生在歧视的浪潮中遇见的一抹孤帆;他,是鲁迅先生在外国孤援无助时的一把温暖的手;他是鲁迅先生事业上的助力人。他不因外人的非议、流言而改变自己的做法,他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藤野先生。

还记得鲁迅先生初识他的模样:“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从其面貌上来看,似乎像极了那一心苦读的书生。但,人不可貌相。或许鲁迅先生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一生的良师。

或许在我们的眼中,藤野先生只是尽了他做老师的职责。可你们却未看到,在日本学生一起背后议论鲁迅时,一起对鲁迅先生指指点点时,藤野先生并未听取流言蜚语,他坚持自己。他没有种族歧视,他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他给予鲁迅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上的丰富,更是灵魂与精神上的慰藉。

或许在我们眼中,鲁迅先生的遭遇、处境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深刻,也不够十分糟糕。但我们未尝看见外国人对鲁迅的无情嘲讽与打压,在这种时刻,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温暖,这可将谩骂、嘲笑与黑暗都冲淡,留下爱的淡淡芳香。

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身为当时发展很快并是强国的日本教授,无小看弱国的学生,还倾力栽培,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他学识渊博,细心未鲁迅纠错与讲解,人的一生莫过于有良师指导。

还记得初识你的模样,只是后悔未能给您写一封信,以表达对您的深深感激。

修先生读后感篇2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修先生读后感篇3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写作还让我受益匪浅!

主要写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用雷伊的书信和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雷伊渴望父爱,渴望被别人注意,渴望朋友。从起初他并不喜欢写作到后来觉得写作其实并不讨厌,而且怀念那些写信的时光,再到后来喜欢上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到最后能够获得荣誉入围奖。

还有他对父母的离异由不理解到理解;对丢午餐的事件,由起初的怨恨到想办法抓住小偷,再到最后对小偷的宽容。这一步一步的成长和转变,作者都写得细腻、真实、感人。

还有当雷伊第一次写日记遇到困难时,汉修先生建议他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看起来收效不错。我想许多孩子在初写日记时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不知该写什么好,大脑一片空白。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自由、自然、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见闻提供条件。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写。

他们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与鼓励,也不是令我感动、钦佩……像时刻关注他提醒他的法兰德林先生、把汉修先生的新作第一个给雷伊看的图书管理员、理解学生的睿智的校长、负责任的爸爸、欣赏和鼓励雷伊的女作家,正是他们使雷伊小小的心灵逐步成熟、自信,鼓起无限的希望和梦想。

我以后也要坚持写日记,从日记中让自己变的成熟自信!

修先生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修先生读后感篇5

他是生长在荒郊野岭里的一株藤蔓,顺着秀木缠缚,攀延,到达那个最耀眼的高点无疑是他毕生的梦想。于是他努力变得坚韧,顽强,甚至有些顽固,纵然外界再荒凉,无尽的风不断的在打压着他,他却还是,也将永为向上的啊。

他,便是藤野先生,人如其名,而他所攀附的那棵树便是他所深爱的医学,他不断扩开自己的枝丫,想让更多的人领略其魅力。于是,兢兢业业已是稀松平常,每一个血管都了然于心,每一个场景都在脑子无限次回放。从此,他的人生似乎就只有两件事,教学和科研,世界的嘈杂慢慢黯淡,均化为乌有,趋于黑白。他是一个奔跑者,也是一个领路人,他,从未停息,从未放弃过一个可造之材。

慢慢的,忘带领结,衣服随便套上一件……已全是小事一桩了。他的爱不可否认,是大爱,或许是爱屋及乌,国界又是什么,中国学生又怎样?一心教学,无理那些是非与谣言,他的心,是笃定的。充满了对医学的敬畏,和为人师表的本能。

无疑,藤野先生是执着的,属于他的大树一直在那里,不曾动摇,大树没有尽头,便只顾往高处慢慢爬好了,教书,科研,他的热情丝毫不减。鲁迅先生要走了,当然于心不忍,对喜得爱徒的喜悦还尚未完全发酵,便又要失去了。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情谊,更是跨越年龄,跨越民族的友情,没有任何杂质,纯真而简单。

他是可怜的,直到终了,也未曾收到鲁迅的一封来信。一天天的反复查看信箱,信好像是有的,却又似从未抵达,一次次的失望。眼前所展现出的鲁迅那张脸,早已被岁月腐蚀的模糊不清,心里是对知音的无限挂念。他看着满满的信箱,却没有一封来自他。默默的,他流泪了,竟无半点声息……

修先生读后感篇6

?藤野先生》是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

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你们觉得呢?

修先生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修先生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