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说读后感8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了解,只有在认真领会了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后,才能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袁隆平说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1
今年的暑期我读了很多书,但让我看完有很多思考的一本书是《袁隆平传》。袁隆平爷爷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也被很多农民伯伯尊称为米菩萨。为了让人民不再饥饿,他废寝忘食、日晒雨淋的在稻田里辛勤的进行耕耘实验。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汗水为人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餐饮问题。
袁隆平爷爷很伟大,对人类粮食的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现在很多人却不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粮食。近年来,解决温饱已不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可餐饮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餐桌浪费率高达11%,据测算,-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总量。最近吃播短视频的兴起,造就了一批以吃为业的“大胃王”,主播们吃下常人无法吃下的食量,为了点击量,为了出名,无下限,并通过剪辑,卡点等手段掩盖边吃边吐的假象,浪费的粮食可想而知,不仅仅是自己浪费,更重要的是舆论导向,错误的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超量吃播的舆论导向有悖于“节约粮食”的指示精神,对于减少餐饮食物浪费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不仅播主们在吃多少要有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杜绝浪费,才能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现在人们都不在为温饱而发愁,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珍惜农民伯伯的辛苦付出了吗?我们的财力是不断增加了,但绝不能大手大脚糟蹋粮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当思一饭一食来之不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我给自己及家人制定了一套杜绝浪费粮食小妙招:有计划地采购蔬菜水果,按照购物清单采购。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浪费一粒米。跟随家人去餐馆就餐时,按人员适量点菜,不浪费,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留意冰箱存放了哪些食物,不要等到过期才被发现。记录每周扔掉的食品,可以帮助减少浪费,总结出过度购买的惯性模式并允以改正陋习。
我们不要让袁隆平爷爷伤心,不要让那些增产的粮食白白流失,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光盘行动不要只是一句口号,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2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3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袁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怀着对袁爷爷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袁隆平》这本书。
这本书记载着袁隆平爷爷曾经做过的伟大事迹。袁隆平爷爷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经过不懈的努力,袁隆平爷爷终于研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让中国人民从此再也饿不着,吃得饱。阅读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在冰冷的实验室里,袁隆平爷爷穿着白大褂,摆弄着机械,不厌其烦的盯着仪器显示的那一堆数字,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随手在纸上刷刷写下了几行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袁隆平爷爷带着渔夫帽,穿着塑胶鞋走在田里,用他那宽大的手掌抚摸着还未成熟的水稻。汗水打湿了袁隆平爷爷的脸颊,古铜色的脸上挂着微笑。
袁爷爷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凭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一颗爱国的赤子心,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成功做到了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他是当代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喜欢绘画,梦想长大后当一名画家,可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总会因为比例、线条之类的错误需要重新修改。一遍遍修改的繁琐使我想放弃的时候,我便会想起袁爷爷,想起他研发杂交水稻那么困难,却都能锲而不舍攻克难题,我这一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我拿起笔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在袁爷爷的精神鼓舞下我画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袁爷爷的事迹多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也深深的震撼着我。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袁爷爷正是我学习的榜样。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从小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长大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我将用实际行动兑现我在队旗下的誓言。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4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5
?袁隆平传》以极富情感的笔调,充沛的第一手资料,生动记录了袁隆平这一路走来的人生之旅。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其艰辛,其曲折,其求索,其百折不挠,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袁隆平传》通过全面描写了袁隆平自出生以来的人生经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其精神,其追求,其亲情,其所遭受的人生磨砺,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读《袁隆平传》,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我们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如此报道杂交水稻,有失偏颇。我理解的杂交水稻是,“猪狗”、“人马”、“人猪”结合的产物,他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样受到广泛质疑。
试想,当一大类物种相互“苟合”产生的下一代,下几代是一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我们就去盲目崇买所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这里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写,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都要付出数不清的心血。
我们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组合出来的新物种,其实就是一个怪胎。这给天生有缺陷的产品一样,人类食用这些产品有变异和被变异的可能吗?谁也没有做过医学实验。
当大家起哄,为中国农业科学家叫板“好”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们整个社会有“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传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是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还是带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现在谁能说清楚呢?没有,一个都没有!
于是,我建议,冷静看待科学、冷静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诚意地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下一代着想,让真正的科学说话,放弃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陋习,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理智的选择。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7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袁隆平说读后感篇8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