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门读后感优秀6篇
读后感其实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我们在读书后内心的感受所写成的文字,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大家对书上人物的理解,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智慧门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智慧门读后感篇1
当我回顾过去十年读书的各个历程的时候,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学入门读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红色的《通俗哲学》。
在那本厚厚的,泛黄的《通俗哲学》中,这本刚撰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的书向年轻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意识形态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哲学的起始概念,例如矛盾和统一,局部和整体等最基本的概念,即便是现在,或者我也会推荐入门的读者去找到,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或可以当作小说一样开心阅读的,浅显易懂的哲学入门。
而其次就是这本大一些的,薄一些的《西方哲学智慧》。
说实话,我对于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籍从来都是劈头打上负100分,然后再做定夺的,所以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最新鲜的几天过去以后,都被我拿来垫桌脚或者随意处置,为了舒服我会尽可能把教科书卷来卷去,或者折上大大的折页作为书签标记而毫不在乎。
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教科书。
哲学很难吗?我觉得不,我甚至觉得,哲学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是每一个人在除了基本生存技能(例如,扫地,搬砖或者当打字员)以外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哲学本身,是简单的,它的最基本问题难倒无数大哲,然而贴近于生活的部分,处处可以看到,处处可以摸到,处处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则异常简单。并且——它关乎每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和时间。
一本哲学书好还是不好,我的判断和其他的书没有不一样的标准,依然是:是否足够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道理都是可以足够简单,让人看懂的,除了需要数据支持科学研究。而就在生活之中的哲学,更是每一个人一点即通的东西。
?西方哲学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书。现在它也开始慢慢泛黄,我依然偶尔拿出来看看,简单几句话,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如同一个情真意切的老友,明白到底的和你摆谈一些最简单的东西。
在这本藏书上,没有一点折痕,除了泛黄的纸张,它的封面依然平展,是我最愿意拿来重复阅读的书之一。
智慧门读后感篇2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智慧门读后感篇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智慧门读后感篇4
今日我在《智慧背囊》上发现一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别人走过的路,并不必须成功。
这篇文章讲的是:传说有一片沙漠的尽头埋藏着一大笔宝藏的古城,而通往古城的路上有着许多的机关和陷阱。一天,一位勇敢的人决定去寻宝,他为了在回程的时候不迷失方向,每走一步都在地上做一个明显的标记。最终,这位勇敢的人已经能够看到古城了,可由于太兴奋一脚踏进不满毒蛇的陷阱里,瞬间便被吞噬。过了许多年,又有一位勇敢的人,他看到前人留下的标记觉得这条路别人都走过了,肯定没有危险,于是他大胆的走了,最终他还是掉进了和前人一样的陷阱里。最终又一位智者来了,他看着前人留下的标记,觉得这些标记不能轻信,否则为什么前人都一去不返了呢?这位智者自我细心翼翼的开辟出了一条道路,最终成功了。
我觉得这位智者做的很对,就算前人的标记是对的,这条路上没有危险,那宝藏早就被前人给拿走了,还轮的到你来挖掘吗?所以前人走过的路不必须是正确的,不可轻信经验,难道爱迪生是因为重复八百次的失败才成功的吗?难道爱因斯坦是因为有前人的指点才写出相对论的吗?所以一切问题都要自我认真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不要一味的相信前人的经验,这样才能成功!
智慧门读后感篇5
最近的几个星期中,有几节课是阅读课,在这宝贵的时间中,我总在读那百读不厌的《智慧背囊》。
在那几天,我读了数十篇经典文章,揭示的道理也各色各异,而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偷窃者》。
文章讲的是:我是一个保安,有一天我在巡逻,一女服务员跑过来对我说:“你看——”我顺着她的方向看去,是一个衣衫褴褛没有左臂的中年人。“我看他在那里很久了,很奇怪。”
之后他每天都来,终天有一次,我告诉了队长。队长去找他,他本想跑却被堵住了。我们以为他想偷窃。问清楚之后才知道他本不是建大楼的工人每天都不辞劳苦地工作,但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睡在了搅拌机旁,谁知整个胳膊都被搅了进去,混着水泥,砌成了大楼。马上要过年了,他想再也没有机会来这座城市了,便想好好看看大楼。他在讲的过程中脸上时不时的会有一丝悲伤。队长很感动,便让员工们凑了钱,带他吃了一顿饭。
读完文章后,我的心里非常的难过,只是为了工人的手臂吗?我想不是的,更难过提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全心全意的干活,工资却不多,有大多数人却落个残疾。
农民也是人啊!他们淳朴善良,拥有许多城里人没有的品质,为什么他们要这么辛苦呢?
那个中年男子对自已的牺牲,不求回报,求的只是面对融进自已的血泪的成果默默地守候。这是多么质朴的心灵啊!
质朴的心灵,是善良的心灵,是高贵的心灵,更是令人尊敬的心灵!
智慧门读后感篇6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