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2-07 09:01:59 分类:读后感

完成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我们对书上人物的理解,读后感写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的,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智慧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智慧读后感5篇

论智慧读后感篇1

最近几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智慧背囊》。这本书分十编,给我们讲述了230个故事。全书38.1万字,平均每则小故事只有1500个字。每个故事虽然很小,但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我读过以后感到回味无穷。其中有一则小故事叫做《简单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只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凯旋归来。

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唉!”马说,“我以为它能说出些惊人的话来,谁知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

“一点也不精彩,令人失望!”驴也深有同感。

这则小故事告诉人们,任何经验之谈,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是看你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耐心和毅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明白的道理。但,为什么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而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没有成功呢?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缺少尝试的勇气,缺乏实践的精神,缺乏耐心和毅力。

这则小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往往是缺乏耐心和毅力。比如,在语文课上,我最怕默写生字;在写作文时,字迹潦草,马马虎虎;在英语学习中,我最怕背单词,往往是老师要我背我才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今后我在学习中,要学习老骆驼的精神,刻苦学习,持之以恒,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争取把各门功课都学好。

论智慧读后感篇2

成功学的书很多,我有幸把南方出版社的“智慧背囊”翻了两遍,有些小故事第一次接触,却能给人以深刻启迪。

a. 孝心

一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从一百多里外每月回家,母亲总会留下长途车票;后来,在城市成家,当上市长事务忙碌之后,回家更少。当八十多岁老母辞世之后,整理遗物时发现母亲收藏的当年回家车票。于是他非常后悔最近若干年回家次数太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在我们为事业、为小家埋头奔波时,我们常常忘记永远牵挂、祝福我们我母亲。当一切无法挽回的那天来临时,碧海青天夜夜心,我只能难以原谅自己。若干年后,当我们像母亲一样衰弱时,我们心里思念孩子、埋怨孩子回家太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们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孝的习惯,这叫报应。孝子不匮,是指这种反哺精神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星火相继。从当今全社会而言,就是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缺失。

b.圣人与魔鬼

画家从修道院中找了个生活原型画耶稣,名声大振,于是给了这个修士很多酬金。

后来,人们说只画耶稣,怎么能不画撒旦呢?于是,画家从监狱中找了个满意的原型。犯人见到画家大哭,说:“我就是当初的修士,你给的很多钱,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我开始追求享受,后来没钱我去偷、去骗,以至被送进了大牢。”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以精神生活为主时,是不需要很多钱财的,否则就是金钱的奴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耶稣与撒旦,也是一念之差。

c。天堂地狱之别

有一天,上帝对教士说:“我带你去看看地狱”。

他们进入一个房间,许多人正围着一口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以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口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房间,情景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又快乐又饱足,而他们的汤匙和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

d.爱的节制

有一著名慈善家在举办宴会时,闯进一年轻乞丐,慈善家说:“你去后院帮忙做些活儿吧,我会付给你工钱”,乞丐十分不满,扭头离开。客人很诧异。

慈善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用剪刀帮蛾免去了挣扎破茧之苦,蛾出来后鼓着翅膀却飞不起来,最后终于死掉了。其实奋斗可以磨炼它的翅膀,使其更加有力。如果剥夺其自我磨炼的机会,小女孩的爱心最终却将蛾害死了。

慈善家解释说:“第一,我不认为我对乞丐的作法有损于我的名声,因为我给了他用劳动挣钱的机会,他年轻,四肢健全,完全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无条件的施舍,反而会害了他。第二,我不会把所有的钱财分给弱小者,社会上的弱小者太多了,我的钱财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把它全部给一个人,因为这不是他劳动所得,他必然不会珍惜。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必须懂得: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幸福的。”

论智慧读后感篇3

作者在书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她想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

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了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到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激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

“时间?”爱问道,“为什么他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读过后,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也许会因为母亲的唠叨而抱怨,也许会因为父亲的严厉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和抵触情绪,但等我们慢慢长大,只要用心体会,时间可以证明: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但愿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理解来自父母的爱,不要让时间流逝,等父母老了之后才知道:这份我们早该理解的爱来得太晚而成为遗憾!

论智慧读后感篇4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习,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近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成人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习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习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习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习,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习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习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论智慧读后感篇5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论智慧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