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鲁迅读后感参考8篇
读后感是领会原文精神写出的一类文章,读书还能够帮助我们放松心情,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一些感触,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鲁迅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2023鲁迅读后感篇1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2023鲁迅读后感篇2
金秋的午后,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微微的秋风拂过,带来一丝淡淡的桂花香,我久久地沉浸在《故乡》之间······
穿过时空隧道,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聪明伶俐、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他手握钢叉在瓜田里来回巡逻,皱紧眉头;他身穿棉衣在灌木丛边等待鸟的到来,一声不吭;他漫步在沙滩边寻找美丽的贝壳,笑容满面。闰土的见多识广令鲁迅为之感叹“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令鲁迅对儿时的故乡满是憧憬,他渴盼能有机会走出高墙,去接触大自然,去经历那些希奇古怪的事情,他不愿意做一个永远坐井观天的人。文中最后一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令我感慨万千。
通过《故乡》,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开拓视野、勇于实践,才能拥有像少年闰土那样的见识。
但是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不看经典名著,整天玩一些与名著毫无关联,打打杀杀的游戏,如胡莱三国、梦幻西游······作业乱做,第二天到了学校还三五成群地议论,上课也在想着昨天的游戏。他们完全被游戏吸引住了,仿佛游戏里的人物就是自己,他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就是完成游戏里的任务。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现代化的井底之蛙,电脑成了21世纪的高墙,阻碍了视野,影响了成长。
现在的我们,正是花样年纪,正是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我喜欢随父母行走于山水间,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我喜欢花上大把时间和显微镜相伴,研究微生物的世界;我更愿意飞奔于运动场,在棒球的击打中探索潜能。我要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做善于探索未知道路的人,放飞梦想、拥抱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期盼,20年后重回故乡,今日的活泼少年,都成了明日的栋梁之材,我们畅谈天下、怀念往昔。一阵风吹过,淡淡的桂花香,仍是那么熟悉。
2023鲁迅读后感篇3
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较为难懂、晦涩不明的。可以说《伤逝》也不例外吧。但是这仅仅二十多页的文字,让我觉得有些许怅然,为涓生、或是为子君。
每读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把书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有人说,往往书里被人单独摘抄出来展示的句子,最能表达整一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东西。《伤逝》里有这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就是这么分明、坚决而又沉静的一句话。而小说的名字《伤逝》,这压抑的名字。就如同余华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构成一般,鲁迅的《伤逝》则是从追求新生而写成。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子君这位人物同当代的我们有些相似。不在社会,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时,却被无形的囚笼束缚着。不知中国青年是否有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我们都在追求,却一次次被现实压垮了腰,屈服于现实。
子君亦曾追求过。初时她可以为了爱情而在父亲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时代的曙光。他们也会在一起讨论那个时代下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会为了新生活四处奔波与奋斗。但当涓生失去了工作,俩人一同住进一个大杂院中,与众多所谓官太太住在一起时,子君变了——其实倒也说不上变,因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旧时的思想,从未变过。
她开始养阿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开始为了争夺油鸡而与官太太们互相大骂、开始操心于世俗与日常、开始褪去她仅存无多的荣光。
可涓生仍在对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尽管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后来,阿随也被送到了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与子君似乎也互相厌倦了。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继续追求,一个沦为旧囚。这便是被现实压垮了腰之后,屡败屡战或是俯首称臣的两条路。
只愿在这满是迷雾与荆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条不后悔的路,不怀伤而逝。我想,这便是《伤逝》于我的意义。
2023鲁迅读后感篇4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活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自责,我自己有点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我的思考后,我发现,以前人的观念真的让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边的人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一定象孙中山那样,对人们的想法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我觉得那样的年代里像啊q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的人了,其实我还是挺佩服啊q这个人物的,时代虽然抛弃了他,但他并没有放弃了自己,而是不断的努力活下来,也许有人会说苟且活着还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没有生命许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世纪,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经那么愚昧的国民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至今还有那些愚昧的国民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真的。
在那些偏远山村的人们,因为接触不到先进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种封建习俗,这一点也不奇怪,社会有进步,而他们似乎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做的还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传统,分辨传统和封建的区别,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帮助别人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2023鲁迅读后感篇5
我第一次听说《呐喊》这本书是在很小的时候,当时经常听家人讲孔乙己的故事,但是当时忠于看寓言之类的书籍,几年后这本书就淡除了我的脑海......一直到初中学习了《故乡》《社戏》才又一次回忆起了这本书,学了《呐喊》自序后决定认真读一遍,可是直到现在才找到了机会,同学们好多都读过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与《药》。
孔乙己,一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处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是却一心向往着贵族人的生活的专职骗子,被打断了腿,最终离开了大家。作者借写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的人物形象,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写众人嘲笑可怜的孔乙己的场面写的也是有滋有味,用众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文章不仅写出了孔乙己一个人痛苦的生活经历,也表现出了社会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却是取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物在当时却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都是因为长期在封建重压下生活的结果,他们一代人是这样,但是受残酷的封建制度的影响的国人可不只一代。
2023鲁迅读后感篇6
?狗、猫、鼠》这篇散文出自鲁讯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曾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多次阅读,才基本明白了它之中的含意,希望我的理解能够正确,读后感《《狗猫鼠》读后感500字》。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鲁讯先生说他讨厌猫的第2个原因就是猫虽然和狮虎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但猫却具有一副媚态,正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饰自己的某种本性,其是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更加虚伪。猫平时总是吃饭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有东西吃就比谁都积极,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像广东话中的一句俗语:"吃野吾做野,做野打烂野。"鲁讯先生还告诉我们,老鼠中并非全部都那么讨厌,其实有写隐鼠很讨人喜爱,很有灵性,但却遭到别人的摧残,其实,人人都可以对这些弱小的生灵赋予一些爱心和同情,为什么有人就做不到?这可需要反思一下。
看了这篇带有深刻寓薏的问张文章,虽说我不是受益匪浅,但是我却在其中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2023鲁迅读后感篇7
我们总是很天真地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只关乎于爱与不爱。这恰恰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生存于社会中的,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或许会有那些不被世人所祝福的情侣高亢地喊着:“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幸福,我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谁不想有一份受到祝福的爱情呢?老一辈的人总是强调门当户对,这也不无道理,两个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即使爱了,也难享受吧。
子君在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相信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坚定的,她认定了涓生是她此生要追随的人,不管外界给她多大的压力,她都不会屈服,所以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子君以为自己的坚持可以换来她想要的,然而在与涓生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发现“生活”这个二字词语包含了太多太多,让他们应接不暇。当他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虽然子君“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却“瑟缩”了,这个小细节便可以看出其实他们并无法完全无视世俗对他们的评价,而恰恰就是这些,为而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之本,维系这些的是金钱,不巧后来涓生又失业了,他们的生活又下了一个台阶。子君无法再是那个只懂爱的少女了,生活的压力让她窒息,她“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涓生觉得伙食也不好了,“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他们再没有心情去谈情说爱,生计问题太严峻,根本让他们难以忽视。爱情面临生活的压力的时候,爱情的光芒越来越暗淡。他们当然明白,彼此已经不再是当初爱的那个人了。他们挣扎过,努力过,毕竟他们不愿自己证明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但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徒劳,他们之间的问题在时间的沉淀下已不可击破了。终于,涓生无法坚持了,他说出了那句“我已经不爱你了”,本以为子君会闹,却见她沉默了,眼光“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慈爱的母亲”。并不能认为子君是无所谓的,她只是不相信,他们的海誓山盟竟然支离破碎了,她奢望涓生会开口告诉她刚才那句话不是真的,而她也深知这不可能,所以“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惧地回避着我的眼”,她怕看到涓生眼中的坚定。讽刺的是,最终子君离世了,而这个消息竟是从别人口中得出的,于是涓生便总是想到她的死,然后自责忏悔。最终,他决定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默默前行,为子君,为自己……
我很佩服最初子君与涓生的勇气,敢于与现实决裂,毅然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不能否定这股勇气才导致了悲剧。他们的结合太过仓促,缺乏考虑。或许大家都认为爱情是感性的东西,爱情来了不能抗拒。但是静下心来,用一时的快乐换来终身的苦痛,难免太冲动了。其实很多时候把那些人放在心中并非是坏事,这样那个美好的形象不会褪色变质。不得不说,他们的爱情悲剧社会是主导,一个时代有一个社会,一种思想,他们的爱情在那个社会浪潮中是难容的,挣扎也只是徒劳了。所以说,社会力量是别人忽视的。
2023鲁迅读后感篇8
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我们的民族则不能没有“他”,“他”就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题记
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朝花夕拾》里的《狗猫鼠》这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是,有时候鲁迅先生不只说的是猫,常常会代指一些人。
鲁迅先生打小仇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讨厌猫、恨猫。而这个消息成了事实,被许多人知道了,一些人就趁风起浪,写了一篇广告词:“狗仇猫,鲁迅也仇猫!”在暗中骂鲁迅是条狗,但鲁迅先生心胸宽阔,不去计较这些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但他也在努力找着狗仇猫的原因。最后只在一篇童话里看到了些虚假内容,只因为狗把猫错当成了大象,受到动物们的耻笑,从此以后,狗和猫成了一对仇人。
狗仇猫的原因不太明了,可鲁迅先生仇猫可是理由充足的。
第一个原因是猫的性情与其它各种动物都不太同,凡捕食雀、老鼠,总不肯一口结束它们,而是尽情地玩弄,放走,捉住,放走,再捉住,直到它再没新的玩法,玩腻了的时候,这才吃下去。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鲁迅先生其实是在笔头上做文字,是不是仅仅只有猫才会这么做呢?完全不是,这里就代指了鲁迅所处年代的日本人侵略中华时的所作所为!他们慢慢地折磨爱国人士,再残忍的处置他们。
第二个原因是猫虽然与狮虎同为猫科,可是却有那么一副媚态!读到这里,我忽然又明白了,那个时代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努力巴结依附向上爬,才做出一副副媚态,以求讨好!第三个原因是小时候他家的大花猫吃掉了他饲养的“宝贝隐鼠”。
鲁迅先生的散文,字字珠玑,话里藏话,露出锋芒,有些内容我还似懂非懂,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走进大师的世界享受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