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2000字优质8篇
为了深入揣摩书籍的内容,写读后感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所谓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读后感2000字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读后感2000字篇1
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企业,则是将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战略与执行并存的企业。
我想,造成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管理者没有持续地跟进、跟进、再跟进。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常常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或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跟进不力。
二是制度出台时不够严谨。有些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出台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政策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三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形式的东西增多。当企业成功与发展时,常常更加注重形式、更加官僚化、离客户更远。
四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表现之一是沟通协调不好;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五是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六是公司的执行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
领导者的真正任务是领导战略、运营、人员这三大核心流程,而不仅仅是描绘“愿景”和制定“目标”。执行,则将商业的三大核心流程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执行的概念已被世人瞩目,今天,执行的思想、案例被广为流传,而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执行的系统,仍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高层经理们拭目以待的制胜法宝。
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呢?
首先,要设立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表:这个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不能模棱两可。目标一旦确定,一定要层层分解落实。
其次,找到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要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其三,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搭建好组织结构:企业做大之后,只能通过规则来约束,规则是一个组织执行力的保障。“锡恩4r业务管理系统”中的“4r”说的就是制度制订与执行、检查和绩效四者间的互动关系。
其四,倡导“真诚·沟通”的工作方式,发挥合力: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相互尊重、相互激励。
其五,关注细节,跟进、再跟进:制定战略时,我们更多是发挥“最长的指头”的优势,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就要切实解决好“木桶效应”的问题。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
最后,要营造执行文化:应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执行文化:①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②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③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④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⑤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⑥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⑦要营造爱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要提高管理者执行力,需要具备执行力的素质要求:
其一,识马、赛马、追求团队成功——对管理者而言,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其二,指令明确——指令是否明确也是当领导最重要的功夫之一。有歧义或自己想当然的认为下属已理解,后果是严重的。
其三,关注细节,身体力行,跟进、再跟进——管理一定不能将管理的问题形而上学,过程、细节一定要关注、要督促、去指导。
其四,有坚韧的情感强度——首先是“有性格”的人,总是坚决拥护某种事物——一种价值、一个理想、一项事业,另一方面,表现在有韧性上。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忍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其五,掌握节奏,必要的时候善于转大弯——执行力要求行动迅捷、简洁明快。因为形势在瞬息万变,速度常常决定成败。但是,该快的时候要“动如脱兔”,该慢的时候要“静若处子”。
家读后感2000字篇2
我的感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拒阶段。
开始了解盛和塾是通过孔繁锋孔总的推荐,从一开始孔总就给我介绍了《活法》这本书,因为我从来没有看书的习惯,也从来没有真正看完过一本书。还有我是比较喜欢赖床的那种,每天几乎睡到自然醒,出于情面出于个人感情,我就勉强的接受了他的建议,给个面子先看看这本书吧。孔总还特别强调,稻盛先生创建了京瓷公司创建了kddi公司,亲手打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在78岁高龄的时候还救活了日航这个破产的公司,并且在接手后不到3年时间又再一次上市。他也特别强调,稻盛先生是日本的经营之圣,也就是在这种半推半就的情况下慢慢的勉强的看完这本《活法》,刚开始真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
第二阶段:理解阶段。
看完《活法》这本书以后就停不下来了,现在每天都要看稻盛先生的书籍。我突然觉得原来稻盛先生是这么普通的一个人,只要努力按照基本的、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时刻都要提醒自己,要以六项精进为准则: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二、谦虚戒骄;三、每天反省;四、活着就要感谢;五、积善行,思利他;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我时常把六项精进放在嘴边,逢人必说。六项精进的每一条都特别特别地贴近我们平时的生活,六项精进里面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是这样才让我们这些没有文化的人通俗易懂,能够慢慢的去理解,然后一步一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工作,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面。
第三阶段,践行阶段。
六项精进的第一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们自己也好,我们身边很多成功人士也好,怎么持续性,当我们没有找到可持续性的原动力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做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于任何人的努力,我现在把六项精进当成了原动力。
第二点就是,要谦虚,不要骄傲。我觉得我自己的话,平时也不够谦虚,经常身边的人一夸尾巴就翘起来了,就有点飘起来了。那么学了六项精进以后,我想我我现在飘起来的几率频率已经减少了很多很多。
六项精进的第三条:要每天反省,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这点呢也说得非常非常的好,就是现在每一天睡觉之前都会自我反省后才睡觉。
第四点就是活着就要感谢,活着就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这个也非常的强大,也就是说,我们要感谢身边所有的人,感谢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所有的人,感谢欺负我们的人,感谢陪伴我们的人,感谢鼓励我们的人也感谢给我们打击的人,所有所有的人都感谢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多感谢,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
六项精进的第五条:积善行思利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做生意也一样,如果站在对方的这个角度,再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有盈利,只要在双方盈利的这个基准点上面,就皆大欢喜。那也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利他,那么我们平时工作中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压轴的也就是第六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不要老是纠纷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我们平时生活当中的烦恼有80%的烦恼,都是来自于感性的烦恼。就比如说隔壁的小鸡丢了,这个楼下的小孩子又在哭闹啊,我们小区的这个阿姨又在跳广场舞啊,等等。我们每天为这种小小的事情而烦恼的话,会导致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不必要的小事上面而没有生产力了,所以说自从学了六项精进的第六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我觉得每天都是比较乐观了,活得比较轻松自在了,把烦恼抛之脑后了,平时也很多事情都看开了,我甚至把六项精进设置成了我的屏幕保护,生怕自己忘记。
加入盛和塾以来是给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句话也对我影响颇深,就是说我们能力是天生的是父母给我们的基因,加上我们的学历经历加上我们的天赋。我们的热情是可以培养的,热情就是对事情的关注,对事情的热爱程度。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从—100到+100之间,它都是随着我们的“作为人何为正确正确的”的思维方式转变的。所以回到我们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企业,何为正确的基本准则来定位。
以六项精进为原动力,以成功方程式为基准,以员工物质精神双幸福为企业愿景,以回报社会为目标。以上是我的个人感悟,谢谢大家。
家读后感2000字篇3
在两个月前就拿到了这本书,只是一向没有好好阅读,直到最近,我才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浅。事实上,我一向对励志书籍或者成功学书籍抱以不屑的态度,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空谈”,资料无非是众多例子+说教,不具有必须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实际效果。起初以为这本书也是如此,可是真正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强过很多励志书籍,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其他励志书籍相比,我认为这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方面:
第一,作者对人们抱怨的原因、行为表现做了十分深刻的诠释,分析十分到位;
第二,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一向在推崇一个叫“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说将手环戴在手腕上,发现自我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重新开始,坚持下去,到达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这能够使读者“身体力行”。能够说整本书都贯穿了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无论是作者对抱怨行为的分析还是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后者,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步骤、方式、时间都蕴含很多的心理学原理在里面。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励志书籍之一。
下头就自我的一些浅见与朋友们分享:
一、关于抱怨行为的心理分析在这本书的作者鲍温看来,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环境、抱怨他人,还可能是因为个体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不确定,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我们需要经过抱怨环境来向外界传递自我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经过抱怨他人来表现自我的优秀,需要用抱怨来为自我的缺点、害怕成长和改善找借口。对此我深有体会,近两年来,应当说我一向处于情绪起伏大的时期,在生活上,刚刚结婚的我对于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的生活,还只是适应、摸索性阶段;在工作上,频繁变动使我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越来越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抱怨,我不断地向别人述说自我不得志的缘由,不断地抱怨环境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自私。最终,自我变成了祥林嫂,现实情景却没有一点改善,甚至更加糟糕。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退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而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弃熟悉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害怕因为成长而付出种种代价。
二、关于抱怨的行为改变鲍温认为走出抱怨的四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及无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无能,即是对自我的抱怨即无能,毫无所觉即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无能,是指自我能觉察到自我的抱怨,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识的有能,是指倾向于用沉默来便于自我反思、慎选措辞,以便于说出有价值的话语,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无意识的有能是指你已经重塑思维模式,习惯于不爱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识控制。
鲍温提出的四个阶段是对“改变抱怨行为”整个流程的理论描述,而紫手环运动则是一种矫正行为的具体方法,二者结合使用,简直能够说完美的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二者,我个人觉得改变抱怨行为的整个流程能够这样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个惯于抱怨的人,每一天喋喋不休地抱怨并且自我毫无察觉(无意识的无能);最终有一天,你发现那些受够了你抱怨的朋友都远离了你,你身边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样爱抱怨有意识的无能的人;你发现抱怨不仅仅没有改变你的现状还变本加厉,你想改变,所以,你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我不抱怨,能够采用紫手环运动,开始用沉默来给自我思考的机会,便于说出有能量的话而非无意义的抱怨;经过一段时间,你抱怨减少了,心态平和了,行为进取了,你得到很多来自于环境的正向反馈,例如:表扬、成功等,这些鼓励、强化使你不断地选择不抱怨。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顺心已经习惯于不抱怨,正如人们走路不由自主地迈出步子一样,完全不需要意识控制,即无意识的无能,如此你整个思维模式已经被重新塑造。
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忙很大,让我明白到应适当的调整自我的心态,减少抱怨,努力地接纳自我、确定自我价值。遇事多从自我身上寻找问题,努力控制自我的情绪,在任何时刻都要努力坚持进取良好的心态。马云说过:“不抱怨的态度是人生的第一态度”,十分有道理。我不能将眼光只着眼于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未来,看到我漫长的生命历程。因为,在漫长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我会有很多机会来改变的。正如书中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经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虽然这条路还很长很远,还需要我付出无法想象的努力和代价,可是既然做了选择就应当进取地走下去,勇敢地应对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不确定,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让自我有“能量”去解决它。
家读后感2000字篇4
网友布莱克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女孩郭辉,你让我泪流满面”,我想是的,此刻我也是同样的泪流满面。
——题记
遇到你之前,我不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在经历过这些之后仍然有不断向前奔跑的勇气和动力;遇到你之后,你让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便是可以无所不能的。
最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看到在封皮上的介绍“她小学没有毕业,她是一位高位截瘫的轮椅女孩,她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那个时候在心里默默地犯嘀咕,“咦,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自学考上北大的博士,我当时高考费尽千辛万苦也没有考上北大,她都高度残疾了又怎么能考上北大,居然还是博士,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还是一切都是机缘巧合罢了......”幸运地拿到书之后,我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带着这些疑问,把她的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到最后,泪流满面,甚至以为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一直陪在她身边。
哭笑全在自己,成败不由他人。记得郭辉考北大博士的时候,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候需要用的专业书才以电子书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她眼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六七百万的电子书,父母从学校借来了一台针式打印机,自己购买了3条色带盒20包打印纸。连续三天两夜,可怜的打印机“吱吱”地响着,直累得头昏脑胀,气喘吁吁,硬是把上万页纸全部打印了出来......郭晖一头扎进书海里,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英文原版的《欧洲文学史》、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薄伽丘的《十日谈》、契科夫的《樱桃园》、歌德的《浮士德》、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古罗马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和拉辛的《菲德拉》等30多部著作......两个半月时间,要把这一切全部融会贯通,梳理成辫,这是一个怎样的工程?
试想一下,如果这是我此刻正在面临的情形,我想我肯定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吧,三十多部英文原著,就算每天没日没夜的读书也是不可能办到的吧,对我来讲简直是巨大无比的折磨,更何况是胸部以下完全瘫痪的人啊。日日夜夜,头昏脑胀,满眼发昏,云里雾里......郭晖的眼睛就是在这个时候近视的。两个半月的时间,无法想象,郭晖是怎样一步步坚持走下来的,即使连她自己也感觉自己快要垮掉了,但仍放不下,心底的激情像一团燃烧的大火不可抑制。越努力越幸运的郭晖啊,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学习,让我顿时无比的羞愧,不禁想到一年前为了高考而努力的那一年最多也只是熬到夜里两三点钟,白天也并没有高效率的利用好每一秒时间,而现在呢,每天也只是浑浑噩噩的背几个单词来弥补因为懒惰而没有好好准备来年专业考试的愧疚。
和郭晖一比,现在我们年轻人所面临的那些生活中的所谓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呢,大学中每天抱怨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考不过的那些人们啊,看看郭晖,15岁的少女,两平方米的世界里,她自学完小学初中高中,专升本,山东大学的英语硕士,北大的博士......这些荣光不是平白无故飞来的,是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拼命换来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某些人问过的问题了“为什么我都已经那么的努力了还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在给出答案之前我要先讲一件事情,记得之前高中班主任曾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有绑匪绑架了你最爱的父母亲人,筹码不是巨额的赎金,而是要你集中全部的精神和力气学习去考上清北,不然就杀死所有的人,那么你会不会考好?会不会尽全力去学习?”当时真的觉得很好笑,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当我遇到了郭晖,知道了她的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只有你把学习当做和性命一样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拼尽全力,才是真真正正的努力过了。
郭晖的成功事迹,不排除幸运的成分,但有绝大的部分是她真真正正努力的结果,是她一直坚持着从最初单纯的想努力活下来到最后努力学习的结果,是她一直坚持着用精神力量战胜身体残缺的强大勇气的结果。
像郭晖一样,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路,只要集中精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好。越努力越幸运。
加油郭晖,我为你泪流满面,你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家读后感2000字篇5
在今天,如果周围有人说自己没有听说过史蒂夫。乔布斯、听说过apple手机,我想大家一定会惊讶地望着这位从史前穿越而来的陌生人。是的,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炽热激越的性格成就了苹果,成就了一个传奇,成就了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企业领袖,可以说当今世界无人望其项背。
乔布斯的成长经历颇为坎坷。他是美国德裔农场主女儿乔安妮与威斯康星大学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助教钱德里的私生子,由于父亲的强烈反对,1955年2月24日,乔安妮将刚刚生下的男孩送出寄养。她要求孩子的'养父母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但是后来放宽了条件,要求收养人必须承诺设立专款送孩子上大学。最终,这个男孩成为了一个高中退学生的儿子,得名"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乔布斯在小学时代就表现出过人天赋。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达到高中二年级的水平。乔布斯对麦科勒姆教授的《电子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奠定了日后硅谷传奇。他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使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六大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作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终极偶像,他独树一帜,将想像力、创造力与工业技术完美结合,通过创立苹果公司,将这种完美结合的成果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
一千个人的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文科生的我对那些技术术语摸不着头脑。我觉得,对我们教育工作还是有些启发的。
启发一:注重鼓励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老师的第一任务。乔布斯在学习电子学课程时,就被麦科勒姆教授设计的各种有趣的实验迷住了,比如让特斯拉线圈产生电火花。教授还会把自己堆满晶体管零件的储藏室钥匙交给乔布斯,让他这个宠爱的学生放手去做。乔布斯对于电子学的兴趣成就了一代硅谷传奇。这个事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我们课程教学中,能否设计和加入一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实验和互动环节,能否利用好课堂外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也会使学生加深对科学、对创新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向深处挖掘,发挥创造力、想像力。鼓励跳跃思维,以全新的方式思考传统的问题。
启发二:因材施教
以我们传统的观点看,乔布斯在学生时代不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小学三年级因为搞恶作剧被送回家两次,15岁的时候吸食大1麻。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学生未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乔布斯的幸运在于,他在小学的时候遇到了日后被他称为"我生命中的圣人之一"的希尔老师。她在观察乔布斯两个星期后,意识到最好的办法是"收买"他。她给他布置了很多数学题,告诉乔布斯,如果他把里面的多数题做对了,奖励一只超大的棒棒糖,再送5美元。乔布斯说,后来他不想要奖励了,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这不就是我们提倡和鼓励的启发式教学吗?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强者更强,而是让弱者变强。如果乔布斯没有遇到希尔老师,是不是我们钟爱的iphone、ipad、iwatch、ianything……更加遥遥无期呢?
启发三:注重学生人文方面的素质培养
人文和自然科学天赋结合后产生的创造力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中的后两年,乔布斯的心智得到了快速发展。他发现自己既沉浸在奇妙的电子世界中,又喜欢文学和创造性的尝试。他开始听很多音乐,阅读莎士比亚、柏拉图的作品,爱看《李尔王》,最喜欢李尔王和阿哈船长这两个文学作品中最固执、最执著的角色。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乔布斯的固执、执著的性格正在形成,这为他日后屡败屡战、不断突破最终成就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其实,人文和自然科学在底层是相通的,都是基于创新的生动实践。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具有很高水准,达芬奇在物理学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中学阶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更多的人文方面的培养熏陶,形成相辅相成、相得宜彰的良好局面,我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家读后感2000字篇6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
好事多磨。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取。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取。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
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为自己的最终购得这本《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将进入我的书房,那么,我是拥有林语堂那种与智者相邻的快乐了!
阅读这本书,对于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那场战争,终于有所明白。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够如计划那样都是朝着好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变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许这样的改变的确能够使国家国库充裕起来。可是,破坏的却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苏东坡的一生,就永远地被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建议皇帝破除新法,让老百姓过上原本的应有的还算有家的生活……
因为变法,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苏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而打击。而两派的斗争,真的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是这方人士遭贬,就是那方的人员被流放……这样的斗争,何时是休?好在那个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虽然他已经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潜一样寄情于田园,让苏东坡终于在人生过程中有一段那么辉煌的时光。为朝代,为百姓,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进有益言。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黄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选择在宜兴,由这些地理位置来看,苏东坡还真与大家很近呢。说不定在宜兴的某一处游玩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看中的归隐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中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饮水。于是带领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无处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然而这样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却成了苏东坡醉心风景的证据……
一辈子做官,苏东坡后悔吗?我想大概是有点的。有多少次,到一个地方,当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长期在此居住时,一纸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迁移,就如候鸟一样。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而有时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审陆路,还得向皇上申请……真是想不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应该是苏东坡不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争其结局必定是两败俱伤。年老体弱之时,他还被贬到琼州,那个野蛮之地去生活,而此时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儿子……而当他最终获释可以回到他选择的安居地方可以归隐时,他的身体却不再给也机会了……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家读后感2000字篇7
读该书后,我第一个体会是人必须记住自己的优势。
某单位的外贸部有两位年轻人,一位是日语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单位领导的眼里,两人都是未来的外贸部经理候选人。
对此,两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较劲,你追我赶,每年的业绩完成得均十分理想。
单位原先有日商的投资,因此单位经营层经常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理所当然的,那位学日语的年轻人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时间,他在单位里的口碑好于那位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会处于劣势,失去很好的晋升机会。
于是,他决定凭着大学时选修过日语的基础,暗暗学习日语,准备超越对手。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学日语是在暗中进行的,他几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日语的学习上。
几年过去了,他拥有了一张日语等级证书。他开始尝试着与日商进行会话,帮助营销员处理一些日文的翻译任务。
同事们对他掌握两门语言十分佩服,他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但就在他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翻译澳大利亚商人的贸易合同时关键词汇失误,给公司造成10万美元的损失。虽然事后公司通过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公司董事长为此十分震怒。
他也十分内疚,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误译一个并不生僻的单词。
反省再三,他醒悟过来,这些年忙学日语,早已疏于对英语词汇的充实和温习,错误的发生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他在自己的专业上败下阵来,而且他的日语即使苦学几载,也无法达到对手的水平,他悔之不及。
一个人想击败对手,往往会忘了自己的优势,却沿着对手的思路进行思考,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但是,一个走“抄袭”道路的人是根本无法进入别人最为熟悉也最有优势的领域的。
人生也是如此,不论你境况如何,你都不会一无是处。譬如诚实、自信、坚强,或者一项技能,你只要拥有其中的一项,并且让它很优秀,它就会成为你一生的资本,所以千万要记住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个体会是:人必须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加自身的资本,尽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洁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着薪水而工作,而没有更高尚的目的,实在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受害最深的倒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他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欺骗了自己,即便他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不能赶上。根据一个人的工作,就可以断定他的人品。如果他在工作时,能付出努力,不敷衍了事,不偷懒混日,那么无论他的薪水是多么的微薄,也终有成功的一日。
单位只支付给你微薄的薪水,你固然可以敷衍塞责来加以报复。可是你应当明白,单位支付给你工作的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优良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的价值与金钱相比,要高出千万倍。
许多人认为他们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了,所以就连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宁愿放弃了,他们故意躲避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单位。这样,他们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消灭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发明才能,也就使自己可能成为领袖的一切特性都无法获得发展。为了表示对微薄薪水的不满,固然可以敷衍了事地工作,但长期地这样做,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使自己的希望断送,终其一生,只能做着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窄的懦夫。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位都应该这样想:我投身于单位是为了自己,我也是为了自己而工作;固然,薪水要尽力地多挣些,但那只是个小问题,最重要的是由此获得踏进社会的机会,也获得了在社会阶梯上不断晋升的机会。通过工作中的耳濡目染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将是工作给予你的最有价值的'报酬。
在工作过程中,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机智,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来改进做事的方法。在工作中,要日日求进步,不要落伍,要以富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来做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单位对你产生特别的关注。
工作固然在解决面包问题、解决生存问题,但是比面包更可贵的就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增加自己的资本,尽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洁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家读后感2000字篇8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逃离孤独的束缚,但是对孤独的恐惧又悄无声息的侵袭着每个人的心灵,让人仓皇不安,让人无法回避,让人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而越走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
小说的情节充满魔幻主义色彩。小镇马贡多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和百年的兴衰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近亲结婚,由于害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乌尔苏拉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因此事常常嘲笑布恩迪亚,不堪受辱的布恩迪亚杀死了邻居。为躲避死者的鬼魂纠缠,夫妇俩迁徙来到小镇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渐渐家族人丁兴旺起来,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迪亚家族和小镇马贡多的命运急转直下。到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尔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自己。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重复的时间,每一代家族成员类似的名字,轮回的命运都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这个家族中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后半生在小屋里制作小金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重复着;第四代奥雷里亚诺反复地修理门窗;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上校晚年不停地缝制裹尸布;蕾梅黛丝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澡等等。这些人的行为都处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重复之中,各自的行为又相互循环,构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小说中的人物姓名与秉性也是循环往复的。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性,名字离不开阿尔卡蒂奥与奥雷里亚诺,秉性也依次延续,其中也隐含了时间上的轮回重复。小说中家族里活得最长久的乌尔苏拉,历经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盛衰演变,特别是在她失明之后依旧能够如看得见一般,无非是因为在她眼里一切都是过去的重复,她惊呼时间在打圈圈,永远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她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对过去的追忆,也是一种时间的轮回重复。
仔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悲凉而孤独的灵魂。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特有的孤独神情,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每个人与孤独抗争但最终都回到起点,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凉。
作者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整个拉美的社会发展,正像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进程一样是停滞的和孤独的,是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循环往复。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开发最晚的地区之一,哥伦比亚近百年来始终处于封闭、落后、贫困和保守的"孤独"境地。所以,《百年孤独》中的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象征了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美的社会现实。漫长的战争,无休止的党派之争,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封建统治下的专制愚昧,构成了二十多个国家的百年沧桑。荒谬的时间循环观念,正是拉美落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逃避现实,眷恋过去,抱残守缺,民族压迫越重,恋旧情绪越浓。这种落后的民族精神与心理的恶性循环,正是拉美社会进步缓慢的内在原因。《百年孤独》这个魔幻的世界蕴含了深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愚昧之下的感情匮乏,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让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迷惘的作品,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让人迷惑的故事发展。但当你细细品味,掩卷长思,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拉美社会百年孤独的思考,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