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的路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4-22 11:05:41 分类:读后感

写好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书上思想的理解,写好读后感是提升我们写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想走的路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想走的路读后感8篇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1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开篇第一句话。这是事实,也是至理名言。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怨天尤人,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公。仿佛一帆风顺才是人生应有的状态。然而事实与理想完全相反,问题和困难才是常态。我们一生会不断碰上问题,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也会痛苦。所以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带来痛苦,但如果我们不逃避问题,而是勇敢地直面它,解决它,那么问题同样可以带来智慧的启发,带来心灵的成长。人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只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应该做的事。

那么在面对问题时,你是慌忙逃避,是畏惧害怕,还是勇敢面对,努力解决呢?应该都有过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问题带来痛苦,那么我们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也是人之常情。但遗憾的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它还是在那里。而只有直面问题,努力克服困难,问题才会被解决。而自律则是帮助我们战胜恐惧,直面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让自己直面问题,承受痛苦,最后解决问题,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我认为这四个原则既是实现自律的方式,也是自律的人应有的表现。

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

前文说过,逃避问题不是解决之道,因为问题不会因为你的视而不见而自行消失。而作者认为,逃避问题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便是拖延。拖延时间,把痛苦延后,先享受眼前的欢愉,问题以后再说。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了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警醒着后人。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欢先完成简单的任务,把困难的任务留在最后,然后在想起最后的难题时总是痛苦不堪,愈加倾向于把难题拖延下去,陷入了先甜后苦——拖延的恶性循环。其实仔细想来,拖延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不断拖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会受到这个待解决的难题的折磨——眼前的欢愉,被未来的痛苦所损耗。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然后换来成就感和无忧无虑的双重快乐。所以,形成先苦后甜的意识,优先解决棘手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心智成熟,也是获得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

承担责任——事在人为

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问题便会像一座山一样横在心中,阻碍心智的成熟。逃避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问题面前两手一摊:“出现这种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是别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让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手脚长在自己身上,脑子长在自己头上,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全由自己。我在工作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上级分配任务下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任务在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他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划分得比谁都清楚——如果超出一点点他的职责范围,就会立刻拒绝:“这不是我该做的工作。”仔细核算过以后发现确实是分内的事,怎么办?接任务吧?慢着,先找上级谈谈:“你看我现在已经这么多任务在身,再分配任务恐怕完不成了。”上级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尽力而为,但做不好可别怪我,毕竟我说过可能完不成。”最后任务真的没完成好,他还有话说:“我早就说过了,而且这是公司制度有问题,这种职责就不应该分配给我这个岗位。”仔细看看好像他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总觉得让人讨厌。他说的可能都是实话,但句句都在推卸责任。工作中不愿承担责任,就难有大的作为,生活中不愿承担责任,最后只会问题缠身。只有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问题,我也有责任,要我自己来解决,我可以采取行动处理问题,情况才会好转。

忠于事实——敢说真话

我自己刚看到这一个原则时有些不以为然:诚实和自律有什么关系?读到后面就有了答案:没错,有关系。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便不再接受改变,抱着自己已经过时的观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也会固执地反驳“你凭什么质疑我?!”。这是无视现实的表现,是对自己撒谎,也是拒绝正视问题。人总是会本能地拒绝变化,就像本能地逃避问题一样。为了替自己辩护,有时不惜用谎言掩饰,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我没错”。虐待子女的父母总是言之凿凿:“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私愤还是教育,其实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同样的道理,是否在逃避问题,拒绝成熟,我们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忠于事实要求我们坚持自省,拷问自己是否真的说出了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现实,戳穿自我辩护的谎言,让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勇敢地解决它。

保持平衡——舍与得

心智成熟意味着直面和承受痛苦,自律同样是一项充满艰苦的任务。我们要推迟满足感,通过在眼前承受痛苦来换取未来的快乐;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要卸下不该有的责任;我们还要对自己诚实,与谎言作战。同时,我们也要过好当下的时光,有时也需要依赖他人,有时也要允许一些善意的谎言。如何在这看似相互矛盾的选择中保持平衡?答案或许又要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舍与得。这里的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舍弃过多的欲望和要求。人非圣贤,无需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律的原则应该是弹性的约束,而不是把自己捆死的铁链。第二层含义是舍弃某些快乐,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同样带来痛苦,拖延问题、推卸责任、自我欺骗都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我们必须舍弃某些快乐,主动选择承担痛苦。这些舍弃换来的,便是得,便是心智成熟的果实:我们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人生的问题不再让我们痛苦不堪。就像我们孩童时期面临的难题,长大之后再看就不再是难题。

自律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的有效工具,即使如此,这条路还是荆棘密布,道阻且长。所以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2

像书名一样,如果是二十岁的我看这本书,大概会摔书,大概也切合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要读完这本书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迟自我满足的能力。

书中大部分内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为什么或者对其一笔带过,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对是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为什么活着怎么样的解读。

读者如果缺乏对进步的强烈愿望,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坚定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志,不具体的比喻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抽离感。

我经常有的一个感觉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要做到却很困难,就像我们总因自己乱发脾气责怪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脾气暴躁的深层原因,只想想办法把脾气压制住,却往往适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来自于原生家庭,并对了解某些行为对与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复杂得多,却很有必要。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打开,才不会一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对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说教,让人很容易产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体的行动和事例的支撑对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让人看见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才有动力作出改变。

与此同时,作者提出“真正的爱”的概念,当我们拥有真正的爱时,就愿意推迟满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爱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对方,站在他们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对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对患者很重要。这一点,和现代心理学的观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争,但是越是斗争,越恐惧,越想逃避,结果越陷越深。一边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早日“做个正常人”,一边又不停受挫,对现实越来越失望。直到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慢慢对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对,对外界的看法也更宽容。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人与人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书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体验过的被理解和鼓励,也找到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现在会过得怎么样。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从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3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对此书的评论,整整占据了两页半,每个人都用一小段话或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所以视角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让自己的思维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多年对病人的心理治疗接触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觉、感悟。就像他自己说的,读者之所以会为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长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这是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籍,以我现有的水平看这本书其实是感到了一点困难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甚至一些物理范畴的名词,我看不太明白的时候需要去百度一下,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但是经常在书中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常常会去翻字典,后来这让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倍,上小学有一次查字典比赛得了第一。这就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

不管是好事坏事其实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书中所说,来接受治疗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敢诚实面对,当医生让他们说出生病原因时,一些人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却被自己说成只有这一点点焦虑而已,因为不敢坦诚自我剖析,追踪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会耽误病情而导致长期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反反复复,而医生有时候需要在病人的潜意识里面去发现挖掘真正的原因,一个人的潜意识可能是某天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医生就需要仔细观察聆听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而去发现病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

本书开篇说到了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迟满足感,比如我们知道的棉花糖效应,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大人离开前,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三十分钟不吃的话将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几分钟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们有的用唱歌来忍住糖果的.诱惑,半小时后大人回来,寥寥无几的几个孩子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奖励,后来人们还跟踪发现这些忍耐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推迟满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我自己,当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却不想去做的时候,总是在想等吃完东西再去弄,等看完电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临交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觉得极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这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就是,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难的事情做完再去吃东西看电影,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更放松更愉快。

书中提到的恩典,一个人对于恩典意识和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人神奇的体验,记得在单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来接我班的时候,比以往早了一会儿,等我下班离开没多久,电线突然短路一阵火光乱窜,后来听说当时情况非常混乱,而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当时还在想,幸好当时不是我当班的时间啊,觉得好幸运,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恩典的降临啊!再比如网上报道有人因为临时取消航班而幸免于一次空难,还有比如在天灾人祸中幸存的人,书中提到的交通事故中原本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人,竟然从破破烂烂的汽车里爬了出来,而且伤的并不重。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有人从高楼坠落下来,却毫发无伤的事情,这种近乎奇迹的好运,神奇到我们人类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恩典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意识到恩典的来临而拒绝了恩典,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够成熟的人,是不会意识到恩典的来临。

潜意识也是恩典的一种形式,比如心理医生有时要对病人做催眠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这点我深有体会,记得读书时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梦到了自己的分数,也梦到了另一位同学的分数都合格了,还有一位与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却没有梦到她得分数,后来那次她考试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梦到的同学的分数居然和梦境中一模一样,当时在想,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时候,有些建筑物风景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我真的觉得是件不可思议,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才明白这就是人的潜意识。本书作者描写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个建筑,他的妻子问他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马上说出“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而一说出口自己也被吓到了,因为他从未来过新加坡,也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家板球俱乐部,后来他们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门看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这让他无比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维常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个奇迹。恩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一种力量。在心理学类的书籍中,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宣扬一种东西,但这东西中蕴含的力量又是人们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成让人幸运的奇迹,这就需要我们意识的觉醒。

书中说,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这几点都是需要我长期好好学习的品质。做一个自律而勇敢的人,让心灵的力量不断汇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词“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妥善处理,这就是一种睿智。

读完此书,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收获了一点点内心的充实感。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4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平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6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7

先简单介绍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像书名一样,少有人会选择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读的书,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空虚,我们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长是痛苦的,在这充满艰辛的道路上,避免简单化的思考,放弃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寻找公式和简单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读了这章复杂人生的章节,它分为: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改变。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代价。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成熟。

使命与人生这个概念很大,看了几遍,粗浅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使命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种东西在召唤他。坚持使命,达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是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因此人尽其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本性与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人性的定义很难,但是我们作为人,一定保持改变的本能,身体可以变老,但是心灵不可以,无论到任何年龄,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与人生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计较得与失,付出与回报,计较我们的苦与他人的乐,种种计较,会使我们心生怨念,不满自己,不满他人,远离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抱着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也不要把好运当成理所当然。

想走的路读后感篇8

少有人走过的路中,特别强调:自律,t;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自律。

自律的定义: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逃避责任、得过且过,对需要付出改变的困难假装视而不见,直到某一天酿成无法承担的结果,这是人性的倾向。

我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以为自己的自律性比较强,但是,实际上,是对自己很多缺点视而不见,抱着“侥幸”的心理。

问题一:上班迟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时候偷溜出去办自己的事却不和领导打招呼。

我如果有任务在肩,一般都会很上心,会把任务完成得很好。可是,总有时候是没有那么多任务的。遇到这种时候,我就很容易犯“上班迟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时候偷溜出去办自己的事却不和领导打招呼”的毛病,表现得非常不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从此刻开始,我要好好改正我这个毛病。

以后做到:

1、上班不迟到、早退,外出要请假;

2、及时提交周报;

3、定期向领导反馈工作进度;

4、在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多浏览行业网站,学习行业知识,而不是总上网!

问题二:早上起床后太拖拉,结果,常常弄得自己迟到、孩子迟到

最近,这个毛病有点改善了。比如,通过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早上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得起床后一切变得有序些。不过,还是速度有些慢,今天早上,收拾自己花了足足40分钟。以前,包括忙乱地装那些上班要带的东西,大概需要40分钟,现在,不用那么忙乱地准备上班要带的东西,却还要40分钟,看来是手脚速度太慢了。需要提高效率,最好30分钟内全部解决。

问题三:情感上太依赖别人,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存在。

最近这个毛变也有些改善了。通过晚上有计划做的几件事,感觉生活更充实,内心更加稳定了。这需要坚持。另外,还要增加一点:

《想走的路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