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熊读后感通用6篇
在一篇读后感的写作中,绝对不能偏离文章内容,读书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亮熊读后感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亮熊读后感篇1
不久前便拜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梦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态度。也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梦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后盛名,把视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结发妻子与一对儿女身上。她们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要关心斯特里克兰德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为他的盛名,极力标榜曾经的关系,假装付出和理解。如果没有盛名,他们是否还愿意提起这个曾经丢弃她们的人?如果没有原谅,何必假装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现实对比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思至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文中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都能泰然处之,这也许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领着纯粹的灵魂一路前行。
梦想人人有,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容易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别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垒里……也许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与自己决裂,但生活给予的馈赠本就是独一无二。做自己想做的,内心真实快乐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独,看上去很近却那么远,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着!
月亮熊读后感篇2
毛姆在中国的读者心目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过中国的欧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间,毛姆沿着长江流域一路旅行,写下游记若干,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品本身带有的属性,展现了艺术攫人的力量,在文艺青年中口口相传。
简单来说,如果你要走上文艺之路,请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书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艺术的表达已经被反复谈论了很多次,这一次,我们来谈谈有趣,八卦一下这本书相关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没有交情?
虽然毛姆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评论界一直公认《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进行的创作。书中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他和这名天才画家的故事,虽然毛姆在多本小说中应用了这一手法,但结合到原型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没有可能是认识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迹也遍布全世界,也曾经长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高更出生于1848年,去世于1903年,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19世纪70-90年代。毛姆写出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国一家医院的学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艺圈声名鹊起是在1907年的几部戏剧;而1897年高更已经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孤独地生活并于1903年去世。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两个人是没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据说毛姆在周游南海群岛的时候,在塔希提岛上发现了高更画的窗板,从而产生了灵感,从而才创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传记,而且毛姆也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原型是高更,因此这件事情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思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开高更的生平,对比《月亮和六便士》,会发现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最大的几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他们都在中年时辞去工作并与家庭决裂然后从事绘画,他们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他们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而在死后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但是两个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国籍就不一样,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人,辞职后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去了塔希提并且在那里重新结婚生子画画,到死也没有离开过,也没有再与外界联系,并从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更虽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他曾经带着在塔希提创作的画作回到巴黎办展,失败后重回塔希提,穷困潦倒下一度自杀,后来又去往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里去世。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在抛家弃子要去搞创作之前,似乎与文艺圈没有任何交集,也不热爱她妻子的那些文艺圈聚会,离家出走开始画画好像是突然间灵光一闪的样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怀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连毛姆也没有清楚地解释他这样做的动机,似乎仅仅是凭着艺术对于他灵魂深处的那种感召而依然走上这条道路。高更虽然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许多,高更一开始就在做买画投资的交易,也是一名业余画家,混迹于印象派画家圈子,和毕沙罗的交情还不浅。在1883年辞职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之前,高更其实就已经小有名气,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还入选了巴黎沙龙,这可是相当高的认可了,所以高更最终决定辞职开始追求艺术,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只不过印象派当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画家也是一抓一大把,当画家基本就等同于生活没保障,应该是高更家人的极力反对导致了他与家庭的决裂。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性格异常怪癖,不爱跟人打交道,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轻易给人看,更不拿出去卖,似乎创作只是为了最纯粹的对艺术的终极追求;但是高更不是这样,那个年代的画家全都不是这样,虽然我们听说过很多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可的画家,但是他们都会努力地到处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饿死,更何况他们还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会活动相当频繁,参加了印象派的几次画展,还办过个人画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坚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对象,只不过后来他的个人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印象派正式决裂之后,他才陷入了作品无人问津的境地,孤独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说高更的艺术人生有大气有大落,而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人生从来就没有起过。
月亮熊读后感篇3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我想我愿意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当时的生活是刻板规矩的理性的节奏,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创造性日益萎缩,于是他选择了画画。艺术是极大自主独立的性的东西,而画恰是画家情感的真实流露。书中曾写道:“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国家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那儿的冬天特别长,又阴又冷。他们喜欢看我画中的意大利,他们希望意大利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也是我来这个国家之前所想象的意大利。”一幅幅画寄托了画家的精神向往,也蕴含了买画人对美的期待和对真实的追求,而不是所谓虚假的面具。
语言原本是我们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当我们发现语言也会成为谎言时,斯特克李兰敏锐地选择了用画发声。不知你是否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好的画,通常都是有气味》。我们都向往诚信,因为当谎言被戳破的时候,噩耗便会不请自来,而气味正是被赋予了真实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桃花盛开,却不曾知晓落花时的沧桑;我们可以看到网上一句句优美的诗词,却不曾真正的体会到诗人对春天欣欣向荣的赞叹;我们可以在照片中看到亲人的笑容,却不曾将笑容映在眼里。在画中,斯特里克兰找到了属于灵魂的自由。他的一副静物画,画里的一个盘子上有很多橙子,那盘子甚至都不是圆的,橙子则偏向一边。他的肖像画,要比真人大一点,看起来非常难看。世界上有太多世俗阻碍了人们思想的开放,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念时,不合潮流的评论便喷涌而现,可是他并不需要迎合,不需要理解,在孤独中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所以后来他成为了天才,全世界都同意了这个观点。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满天都是世俗的眼光,他却成为了传奇。而现在的我们,能否为了心中的理想,奋不顾身,甚至奋斗到底?
月亮熊读后感篇4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比如英国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实在是名气太大了,已经到了如果不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第一次正式推荐这本书的是李东昆老师,那回在外国语小学举办的《人生最美读书时》活动中,东昆老师讲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于是便记在心上。
接下来那一年底,新乡撒哈拉书店开业,仿佛走到哪里都摆的《月亮与六便士》,于是便买了一本。
书中讲述了一位英国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抛下工作,以及家庭,只身来到巴黎追求梦想,学习绘画的故事,最好来到塔希提岛,并与当地女子结婚,病逝他乡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其中蕴藏着人性的探讨却极为深刻。在世俗的眼里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渣到了极点,但从艺术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东昆老师曾经讲过语言的尽头是“艺术”,那么我想,真正的艺术家也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吧。
离开了伦敦来到巴黎,离开了巴黎又来到了塔希提,在这座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描绘出它的样子,世人无论当成杰作还是垃圾,应该与他都无关了。他只是画出眼睛看到的东西,划出了他的梦,于是他的心从此不用再流浪了。
认为“金钱罪恶”的人是极端的,认为“梦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平衡是一个难题,这恐怕也是本书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推荐这本书的李东昆老师终于辞去了高校教师的职位,跑去北京读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诧异,我却一点也不奇怪。
而我还整天在六便士中讨生活,有时趁着夜晚散步时,偶尔也抬头看看月亮。
月亮熊读后感篇5
毛姆的文字有太大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我不断的往下看,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你应该再看一遍,认真、仔细、慢慢的看一遍。”
书的封皮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我时时刻刻都怀揣着去远行的想法,然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住脚,怎么也挪不动脚步。世界上肯定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有诸多想法的人,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像我一样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身,无法动身。懦弱,大概就是我们冠于自己的代名词,家庭,朋友还有那每一份可怜的“六便士”无一不牵绊着我们。斯特里克兰果真就像毛姆所写的,他在决定画画之后,像灵魂出窍,像被强大的恶魔附身,像在全世界之外,又像全世界都是他一个人的。我们大概永远也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全然不顾周遭的世界以及世人各色的眼光。所以在遇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时,我们有的不仅是羡慕还有佩服,他们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气,还有放弃全世界的决心。我都觉得文中的“我”在很多时候是对斯特里克兰充满了嫉妒,喜欢又嫉妒,正因为“我”做不到他那样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才在很多时候被愤怒占据整个身心。前两天看了冈仁波齐,那时觉得没有信仰的人可怕,但有信仰的人更可怕,画画之于斯特里克兰就像朝圣之于那些藏民们,斯特里克兰在决定了要画画之后,就一直在朝着自己心里的神山前进。心中有且只有这么一个念头,他最终成功了。
而我们在这“六便士”的地域里越陷越深。
月亮熊读后感篇6
今天是我参加扇贝读书营的第63天,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随便记录一下读书心情,三言两语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儿写哪儿吧。
因为之前已经写了中译本的读后感,所以情节在此不赘述,主要说说读英文版的一些体会。
这本书在扇贝的难度分级是考研,读书营介绍的词汇量大约是1.2万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阅读的书籍难度分级都是四级,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说跨了挺大的一个台阶。说句老实话,报名高阶读书营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跟上读书营的节奏。
不幸的是,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开营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读了四十分钟才把当天的内容囫囵吞枣读完。此时的感觉是当头一棒,一下打蒙了。当时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报了高阶读书营。但是既然已经入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紧急百度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了解大致内容,以便于第二天继续连蒙带猜完成任务。
这样咬牙坚持了几天后,情节渐渐铺展开来,作者的白描分析总算结束了,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我也抓紧读完了中译本,辅助自己的英文阅读,加深理解。加上读书营赠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读书讲义辅导,阅读感受越来越轻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来入营的很多群友也有类似感受,前几天读晕了,之前积累的阅读能力似乎荡然无存,智商严重被碾压。幸好有我做急先锋,及时安慰了他们受伤的小心脏。如今回头再看,如果不是因为交了读书营的钱,如果没有读书营的讲义辅导,如果没有营地老师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弃读了。从此以后我都没机会跟别人说:“我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书。”
作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把书的开端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生生挡住了一大批读者。大约就是要通过最初的屏障过滤掉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咬牙坚持的人吗?如此这般,坚持读完的人才有资本引以为荣?而实际上,忍过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来的。
读书营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自然是每天的讲义。因为讲义挑出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不懂的地方能读懂,读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读书营的入营初体验里说了,讲义的主要内容是熟词僻义、复杂长难句结构分析、背景介绍和其他知识点讲解。这其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长难句结构分析,其次是熟词僻义。
长难句分析采用分层结构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饰看主干。最近在学的流利阅读其实也用这么个方法,采用的是语音讲解。读书营讲义的图解更清晰,有的句子复杂到有四层结构,通过图解一下子就清晰了。个人感觉读完这本书后,对长难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毛姆的长难句据说是很有名的)。
熟词僻义技术上倒不难,只要有耐心查字典就行。要多查几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释和例句。难就难在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去查,也没有那么权威的字典。讲义节约了这部分时间,一目了然,“哦,原来这个词还有这样的意思。”
除了讲义,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午间加餐。午间加餐是百科知识拓展,内容和英文无关,而是英语文化的历史背景。月亮这本书说的是印象派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传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间加餐的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介绍,读书笔记。另外还有关于英国社交礼仪、伦敦城市环境、法国巴黎以及塔西堤岛的介绍。作为对艺术抱有兴趣而知识匮乏的门外汉,读这些相关知识觉得受益匪浅。除了文字介绍更有图片辅助,可以看出来,午间加餐内容也是精心准备的。
作为一名从小不爱读书看报的女汉纸,英语基础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后,人到中年居然爱上了英文阅读,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奇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读英文书时不仅可以欣赏精彩情节,更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快感,分明是赚了一个亿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读中译本可能没那么大兴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读完。比如月亮这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读英文版,中译本我也是看一个开头就弃书了。原版书读来有双重乐趣,比读中译本的兴趣更浓厚些。
有不少同学问我读书营如何选择级别,每天学习时间大约有多久。我觉得这都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读名著有收获,读儿童文学一样有收获,这些都因人而异。因为有讲义的支撑,选择难度偏大的书也没问题。如果想读起来轻快一些,细致一些,就选难度和自己水平相当的级别。至于读书时间,更是可长可短。
我读月亮这本书,应该是超过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难的部分每天要读四十多分钟,比较顺畅的部分也有十几分钟就读完的,大部分耗时在20-30分钟。午间加餐五分钟即可读完,讲义大约10-15分钟。我看评论区里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读完一天的阅读任务,简直崇拜到怀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几分钟就读完,别说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读懂,有困难的句子会反复看,再加上我本身阅读速度偏慢,所以耗时应该算比较长的。读书营本身设计的学习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书目,每天阅读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内。
读书营每天晚间有个答疑环节,如果觉得讲义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求知欲,可以在线提问。但是很少有同学去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要非常仔细的阅读和做笔记,才能提出问题。最开始有几个同学提问,基本是关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作为精读材料,那么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但是有老师可以答疑,其实是个很好的资源,对语法有钻研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充足时间的同学,可以把读书营当做阅读课,而不是像我这样只是浮于表面满足于读懂而已。
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悦为基础,这就是我喜欢的“佛系阅读法”。尤其是对于单纯的英语爱好者来说,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学习更应以愉悦自己为前提。有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同学,读书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各种考前培训班见效最快。我始终觉得像扇贝读书营这样的产品,是为自学者设计的,为英语爱好者提供自娱自乐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热爱英文,使用英文。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有条件的话,课堂面授学习系统教材,再配合大量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