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青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23-04-11 09:12:05 分类:读后感

大家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用心写上一篇读后感,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我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孩子和青读后感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孩子和青读后感通用6篇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1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成人自以为是做法,呼吁成人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成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成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因此,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平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习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成人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2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读着龙应台者如水般温润柔情的文字,体会着母子间的款款深情,让我如此享受。可爱的孩子,是这样让人心生温柔;可敬的妈妈,是这样慈爱和包容;慢慢的成长,又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而最为感动的是“慢慢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三个字,这是一种对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总会慢慢长大,为什么我们总是等不及?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浮躁的我们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点”的催促声中度过,“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写作业”……想说“慢慢”真的不容易。

万物生长皆有规律,孩子亦如此,三岁孩子有三岁孩子的认知,五岁孩子有五岁孩子的快乐,七岁孩子有七岁孩子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养孩子就像种花,父母要学会静待花开,不要总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曾读过一首小诗,同样给我很多启发。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3

我看多许多杨红樱阿姨的书,因为我觉的杨红樱阿姨的书你看了都会发现一条连通现实和幻想的秘密通道,就是这中通道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没有的童年,看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看到

今天又托爸爸给我买一本杨红樱阿姨的书。中午,爸爸回家了,给我带来了一本<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我看到书面就知道一定很好看,我马上拿起书啃起来<事实上真的很好看>。故事是这样的:

笑猫被杜真子的妈妈赶出来,而老老鼠把自己最爱的夏宫给了笑猫住,一个百年一遇的盛夏,一只背上刻满了甲骨文的乌龟,忽然闯入了老老鼠给给我住的夏宫,秘密山洞,而这乌龟说,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的地方,心就永远不会老,哪儿有孩子味的地方,我就在哪儿。

我就想:有孩子味就真的那么重要吗?而我们孩子却妄想着想要长大。童年都不是我们孩子想要的,那长大是我们的梦想,而这种想法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家长造成的,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家长都把自己的未来压在孩子的身上,就是这种隐形的压力把我们压的不能喘气,孩子味越来越少,我现在觉得马小跳有一个贪玩的老爸,有一个天真的妈妈,真的是他的福气,现在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少,几乎没有。我才知道,孩子味真的很重要,我们身为孩子,为什么就没有童年,没有孩子味,没有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大人们应该有着童心,保持着童心,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中才会不觉得烦恼;有着童心,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儿女,才可以对症下药。同时还应让自己的孩子有孩子味,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需要自由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应该光彩夺目,有着青春朝气的,而暗淡无光,无味地读书,十分呆板的只有读书的机器。所以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再给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失去自由,失去童心,成为读书的机器,就像文章里所说的心老了最可怕。

一连给我的几个启发,使我不得不向大人们呼吁:大人们啊!请为你们的孩子想想吧! 请你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对待孩子们,让孩子们拥有该有的童心吧!!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4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诸多不顺,自己心浮气躁,神态飘忽不定。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讲了几遍还不明白吗”“怎么到班里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书拿出来”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发展水平高的学生,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水平稍低的学生,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5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孩子和青读后感篇6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始终陪伴孩子成长的教师,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家庭的依恋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成长。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长的身上找到踪迹。

(一)

贾容韬,原来是自己创办的企业的负责人,工作上做的有声有色。但在十二年前,他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危机。儿子沉溺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他的家庭也濒于解体,夫妻由长期背靠背到要离婚的地步;他的身体也亮了黄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贾容韬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关掉自己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企业,专心陪伴孩子读书。

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贾容韬义无反顾。他意识到,没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孩子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是因为自己做父亲不合格、家庭不和睦才导致了孩子的逆反,通过沉溺网络、打群架等方式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是因为自己不懂教育、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把孩子推向了这一步。

陪伴孩子读书,给贾容韬留下了大量可以支配的时间,他将这些实践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广泛的阅读,恶补各种教育知识,不停地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首先让自己具有同理心,面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采取暴力的态度去应对,而是设身处地去体谅孩子的心情,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其次,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言行对应起来,分析哪些是由于自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并真诚地和孩子沟通、道歉;再次,用正确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孩子。他坚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在不断汲取书中精华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注意在家庭中的环境营造,让孩子慢慢喜欢上阅读,通过阅读这根纽带将孩子的心收回来;另外,始终保持和学校老师的沟通的交流,发自内心地感谢教师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虚心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贾容韬的心思没有白费。他的爱人首先被感动,主动帮助他料理好家庭中的各种事物,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研究;孩子被父亲脱胎换骨般的转变所折服,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逐渐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父母的真爱,不再跑出去泡网吧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他转变孩子的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大家在向他竖大拇指的同时,不断有人拖儿带女地来找他咨询教育的良方。

改变自己的意义,贾容韬体会最深。他说:“由于自己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响孩子,所以要改变;由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之需要,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人生链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改变。”通过内外兼修,通过扎扎实实提升自我,贾容韬收获了人生的全面丰收。事实最能让人信服,改变前后两重天。一个曾经倒数第一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濒于解体的家庭成了“模范家庭”;一个差点崩溃的父亲成了著名的家教专家。

(二)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法还是你的行为。”

贾容韬在了解到孩子沉溺于网吧之中时,也想很多的父母一样满腔怒火,不仅在家里进行教育,还跑到学校里教育孩子,曾发生过两人在操场上你追我赶、全校师生一起看“风景”的情景。但这样并没有让他的儿子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我在网吧里彻夜不归。

正是一次次类似的失败的教育经历,让贾容韬意识到,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孩子。于是,他开始尝试从一个权威性的喜欢自己说了算的家长向民主性的家庭成员方向转变,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向尊重孩子的人格方向转变,从每天忙于工作和应酬向坚持阅读和写作的方向转变。贾容韬的这些转变孩子都看在眼里,自然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了。

西方哲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其核心内容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对一个家庭来说,如果你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就应该倾尽全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和你个人的发展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首先确保孩子的成长;在自己的意见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取孩子的想法。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学习型家庭的浓郁氛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在又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有的将养育的重担交给了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有的寄希望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几乎不学习育儿的相关知识,有的还将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给了自己的孩子。当自己没有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就很难能得到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对家长的行为、孩子的教育影响都很大。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其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孩子是社会的独立的人,父母只是受政府的委托履行养育的责任。正是因为自认为对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所以就会有家庭暴力的行为存在,就会有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行为出现,就会有家长不断逼迫孩子的现象出现……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身体上的暴力是一时的,心灵上的暴力则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有人拿小刀在孩子身上划出一道印,即使没有出血,家长也会和他急,甚至会和他拼命。但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家长天天往孩子心上捅刀子,自己却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这是一种冷暴力,对孩子的摧残更加严重。

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主观臆断,以己度人。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衡量孩子,以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孩子。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多,按照自己所设计的路线去走才是最佳的方案,从来不听孩子的想法。但家长没想明白,孩子在心里不服气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就范的。这就像一只皮球,拍打的时候越用力,反弹的就越高。

学习,是孩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他人强怕的前提下是很难学好的。可很多家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千方百计敦促孩子好好学习,结果又常常令家长大失所望。这是因为家长的教导、告诫加进了强制的成分,包含了“任务”的因素。孩子们把学习当作为父母完成的“任务”,产生了一定的“苦役感”,学习起来就没有那么甘心情愿了。

(三)

家庭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将孩子的学习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好说,而不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陪伴孩子学习期间,贾容韬关注到了孩子那一派脏乱差的房间:脏袜子、脏鞋、脏衣服堆在墙角散发着怪味,各种食品袋随处可见,变质方便面放在鞋柜上,发霉小食品躺在窗台上,长毛的饮料放在桌子上,干瘪的水果丢在台灯旁……儿子房间里的凌乱现象和他的学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贾容韬产生了疑问。

带着这个问题,他拜访了多位心理学家,了解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知识,也读了不少文章,寻求家庭教育专家的高见。他意识到,正是儿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到了他的学习习惯,将随意、粗糙的生活态度迁移到了学习上。而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正是自己平时家庭生活不检点的结果。

贾容韬意识到,生活习惯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更是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是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教育。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映射。同时,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贾容韬先从自己做起,每天将自己的卧室、家里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同时也将孩子的房间整理的整整齐齐。在贾容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儿子逐渐有了生活习惯方面的意识,吃过饭知道及时将碗筷送回厨房,床上的被子叠的有模有样,一些家务活也经常能帮着做一些。随着孩子生活习惯的一步步改善,她的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为他参加高考时取得好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贾容韬由此给出了习惯培养的因果关系:父母生活习惯→孩子生活习惯→孩子学习习惯→孩子学习成绩。陶行知始终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在强调生活习惯的养成呢。

(四)

贾容韬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孩子。只要父母真正能守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心就不会走远。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都是父母德行不够,智慧欠缺,说话艺术不高所致。只要父母真正理解孩子、善待孩子,孩子都会以懂事和进步来回报父母。”

在《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中,贾容韬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家长怎么改变才能教出好孩子;告诉读者怎么戒除网瘾、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教育孩子的智慧、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品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贾容韬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在面对一个几乎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时,能够痛下决心,以坚如磐石的信念,选择了一条拯救孩子和自我拯救之路,继而又走上了一条拯救他人的事业之路。天下的父母实在太多,但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的决心和定力?

在改变自己时,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家庭和孩子!

《孩子和青读后感通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