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7篇
读后感是用于记录我们读书后感受的应用文体,读书就是个不错的方式,起草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小伙伴们对书上知识的认识,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后感.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作文篇1
本文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后来宋凡平被红卫兵折磨致死,只剩下李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慢慢的他们长大了,两个兄弟性格迥异,李光头很有商业头脑,只顾眼前享受,而不在乎未来。而宋刚呢,踏实肯干,勤奋朴实,后来他们都看上了林红,对林红展开猛烈的追击,林红对宋刚很喜欢,而对李光头嗤之以鼻,后来林红和李光头在一起,而李光头的商业头脑在他在收垃圾时显露出来,后来做成县里一霸。而林红和宋刚都是任劳任怨的上班,后来厂里倒闭,宋刚去外地,被人给骗了去做丰胸生意,而李光头一来二去和林红搞上了,后来事情传到宋刚的耳朵里,他回来了,林红和李光头闹翻了,李光头继续遭受着道德上的折磨,林红后来去做了妓院的老板……
我们错了,还是这个时代错了。这部小说更多了透露出一种绝望,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在十年动乱的形势下,人们活的很压抑,宋凡平那么杰出,却被红卫兵折磨致死;宋刚那么努力的工作,却被沦为边缘化的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社会的齿轮无情的碾压;而像李光头这种少数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却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过的风生水起;像林红一样的女人更多的是李光头这类人的润滑剂。爱情在现实面前变得很无力苍白,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钱才是至高无上的,有钱有关系的李光头后来顺风顺水,一个电话就把烟草公司的厂长给开除了,林红后来投入到了李光头的怀抱与此有关。爱情却输给了金钱,输给了关系。社会会成就一群人,同样也会碾压一群人。这其中该说好呢还是说坏呢?
读后感.作文篇2
“苦菜花开闪金光,朵朵鲜花迎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生活在昆嵛山上的苦菜花,虽然根苦但却努力地向上生长着。在冯德英写的《苦菜花》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人和老百姓,为了开出像苦菜花的花一样香甜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着。书中塑造了许多平凡但又伟大的革命人物,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读了令人潸然泪下,爱不释手。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母亲冯大娘。
冯大娘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王官庄的老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大伯一家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冯仁义为逃避王唯一的迫害,只身闯关东,留下他的妻子冯大娘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大女儿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亲与孩子们相依为命。在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斗争中,冯大娘常常替娟子担惊受怕。在公审大会上,看到自己的女儿娟子亲手枪毙王唯一时,“母亲的心紧张得快要跳出口腔,一种恐怖的寒流又压倒了她。”当娟子当上妇救会会长时,村里最讲道德伦理的四大爷对娟子指手画脚,但冯大娘冲破重重阻力,坚定地支持娟子当会长,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冯大娘的革命意识也渐渐觉醒。
冯大娘也是一位爱革命的母亲。村里建起抗日民主政府,抵抗日寇扫荡。冯大娘从娟子、姜永泉和其他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愈深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她深深地认识到唯有革命,才是摆脱苦难生活的唯一出路。她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儿女积极参加革命,对其他八路军战士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们,她爱一切革命的子女。
冯大娘更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母亲。由于大汉奸王柬芝的出卖,村里的几位共产党员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敌人以疯狂的屠杀逼迫冯大娘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为了革命,冯大娘忍受了一切酷刑。为了保护兵工厂,冯大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小的女儿被折磨致死。冯大娘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作斗争。读到这里,我已经泪眼婆娑。冯大娘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无比地伟岸。
读后感.作文篇3
有些英雄出生就是英雄,蜘蛛侠孙悟空,他们做英雄该做的事,这没什么特别。但很多人,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候,用普通人的力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没有坏掉。
英雄的光,只能照亮自己,照亮荣耀和虚荣。但我们的世界,是被普通人的光照亮。
虽然北京、新疆、大连,接二连三的出现情况,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抗疫体系。回想半年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怕,会好起来的,现在我们都不怕了,很多地方也可以摘下口罩,但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谁给我们的底气,谁替我们摘下的口罩。
这些人的事迹,都记录在《武汉抗疫日记》这本书中,这里有29位武汉抗疫一线亲历者的真实日常,承载着全中国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中国人一起拼过命的日子,这才是一本真正的武汉抗疫日记,它不只是用来看的,它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很久之后,拿出它跟后辈说:看,孩子,在我年轻的时候发生过一场人类浩劫,这本书记录下了一切,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哀痛,也是一场牺牲重大的胜利。这本书的全部收益将捐给抗疫一线的英雄们,第一个被资助的人,就是他。芸芸众生,滚滚人海。人活一世,我们终归要见证一段或长或短的历史,也在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下一段或喜或悲的答案。感恩所有的逆行者、所有的记录者、所有的亲历者,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2020年最感动的真实记录,从志愿者接送医护、帮忙送药,到记录在一线直面疫情的医生和护士,看得内心五味杂陈。就是这群平凡又勇敢的人,让武汉重生复苏!#感谢您为武汉拼过命#,我相信无论这次疫情在未来的走向是怎样的,我们都会克服一切困难明媚的阳光终会照亮这片土地,樱花会再次盛开,早起的人们依旧吃着热干面,街道上会再次人声鼎沸,到时候我会重新回到武汉这座与我有过生死之交的城市!那时候的我,会骄傲地说:“我为武汉拼过命。”——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士张霜
读后感.作文篇4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在人间》,它让我大有感悟。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于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那个时候,他的年龄还不到十二岁。相比之下,我们这时候还在温暖的家里玩耍,可是他,却必须走向社会。
他在“人间”什么都干过: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当学徒,洗衣,搬运……甚至挨过毒打,住过医院。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由此看来,他的命运相当悲惨。但是,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甘愿承受一切……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文章中高尔基渴求知识、坚持梦想的精神让我敬佩,也让我深思……可以说命运对于每个人是不公平的。的确,我看到周围有些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天到晚只知道唉声叹气,终日消沉,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还有些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自暴自弃,选择堕落,甚至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运不公,只是梦想中的插曲,他并不妨碍梦想,只要你有一颗不放弃的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我列出了一个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弃+勤奋=梦想。
着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是如此。1820__年,他的耳朵全聋,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这等于比死刑还难受、痛苦。但贝多芬并没有因此吓倒,他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个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作品,还能登台指挥。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闻名世界的钢琴大师。
梦想是一条跑道,而那些命运悲惨的经历,则是一块块躺在跑道上的石头;梦想是一盏明灯,而那些坎坷的命运则是无尽的黑暗。到底是选择摔倒,被命运摧毁梦想,还是站起来,跑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梦想跑道,实现梦想,主人公高尔基给了我们强有力的证明。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会时刻铭记这句话:命运并不能妨碍梦想!
读后感.作文篇5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透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务必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透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读后感.作文篇6
真是没有更好懂的小说了。故事都是以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我”的视角来叙述的。书中自己也承认:一个傻子,往往不爱不恨,因而只看到基本事实。一本(很大程度上)抛却了感情因素只讲事实的小说,可以是表述清晰而信息量巨大的。
麦其土司的傻儿子真的傻吗?很显然并不,而且大家都会反过来怀疑这个“聪明人”的评定标准是否不完善。“我”看待问题其实是很本质的,之所以被认为是傻子,是因为“我”会说出大家看不透和不敢说的真相、会做大家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换句话说,事情二字,“我”懂得“事理”却不懂得“人情”。从小如此,从小被认为是天生的傻子,即使长大后做了很多明智的事,也被众人用“傻子的好运”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来解释。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抛却私情的“我”,其实是很适合当统治者的,如果“我”是被硬推上土司之位的话。可惜“我”恰与多数人相反,徒有其里,而无其表。远的名声不说,就是近的形象也十分不被周围的下人理解,妻子三番两次地在眼皮下背叛、被家人视为傻子的屈待、土司们对我的反复,“我”知情却表现得毫无感情(实际上“我”只是比较钝感,背后还是会有点悲伤),这种态度完全无法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因而越发确定“我”是傻子。但落在更远的人眼里,这些又何尝不是一个大气的统治者会做的事?统治者们几乎是注定要这么做的,这样和那样冷漠残忍、不徇私情的事,他们最终都得下手;但他们一般会被情所困,表现出愤怒、抑郁、不忍等强烈的感情,而傻子只会直接干该干的事。
这样地无情,与其说是傻子,不如说更像神祇。来过,看过,却不曾爱过。就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走向注定的结局。
文中多处提到“尘埃落定”这个意象。最后的一次,是麦其土司的官寨被红色汉人炮轰倒塌,河谷的小旋风卷走废墟上的尘埃,最终从半空中抛下它们,尘埃复又落回废墟上。大多数时候,这个意象直接都给人一种“热闹过后的沉寂”的感觉,但它应该更接近“注定”的意思。
ps.来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小时候看到过范冰冰参演的同名电视剧,现在反倒想象不出来她该演什么角色了。
读后感.作文篇7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识别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