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作文6篇
定期写作文能够帮助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形成美好的回忆,每一篇作文都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心灵的故事,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郑板桥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郑板桥的作文篇1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题记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在晚清的文字狱时期,文人们饱受压迫,几乎再没有可以有自己个性的人了。郑板桥,这个一生清竹气息的郑燮,在文人中脱颖而出。他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斑驳的翠竹,经霜不凋,劲节虚心成为了郑板桥一生的写照。
他在年轻时以卖画为生,一双儿女正饿的哭哭啼啼,他心生烦恼,举鞭要鞭挞,却心怜手软翻成悲,清晨没有饭给儿女吃,他只能劝孩子多睡会儿,避免饱受饥饿之苦。小儿子最终在饥寒交迫中还是痛苦地死去了。
年轻时的郑板桥落魄不已,在儿子夭折以后,他的结发妻子徐氏也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他不得不从新考虑生计。后来,遇到一位汪知县救助,他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又续弦娶了扬州姑娘饶玉为妻。上任时,他骑驴而入,在微服私访时,他写道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渴了喝一杯村民端上的白水都觉得愧对于百姓心。他为了百姓,不惜自己坐在恶臭扑鼻的道路旁,帮着一位妇人卖扇子。
他用自己的一番苦心,把灾民向官府借粮的欠条烧了,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因为这件事,被土豪劣绅挑出了毛病,在乾隆十七年,他泰然摘去了乌纱帽,回到扬州,重操旧业,以卖画为生。
还乡时,他不仅是一介清官,又久负才名,求画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还在书法上创造了板桥体。他的思想怪,文学怪,他也曾书写过一副对联删繁就减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对于大兴文字狱非常不满,在《沁园春·恨》中写道: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他是一位从不强求别人的人,在临死前,他非要吃儿子蒸的馒头,当儿子端上时,桌子上只有一张纸条: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汉。此时,板桥已卒,享年73岁。
他为百姓操劳一生,正是:
宅心仁厚郑板桥,
狂怪皆为民操劳。
百姓心中有杆秤,
优劣不差半分毫。
郑板桥的作文篇2
郑板桥的确是个大方之家。他得知其堂弟之子“欲养鸟解闷”,心中早有主意,明知少年不应玩物丧志,应抓紧时光努力学习,但碍于亲戚脸面,不好直接批评,故“思索再三”,说“养鸟莫如种树,种树能引、来众鸟栖身”。其实,“种树”只是郑板桥的借词,其真正用意,是劝勉其堂弟之子趁年少之时,勤于实践,积累经验,不要沉酒于玩乐之中。郑板桥,可谓用心良苦啊。在现实生活中,“养鸟莫如种树”的观点,也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年轻人,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如果不抓紧大好光阴努力学习、勤于实践,那么将来会有什么作为呢?如果只是养鸟解闷,无事可为地、浑浑噩噩地度日,那么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呢?那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由此可见,年轻人勤于实践是有必要的。进一步说,年轻人应该在实践中找到乐趣。“英雄乐业”很精辟地指出:“业”中的确有“趣”。郑板桥说“养鸟莫如种树”,其另一层意思恐怕是:在种树后,引来众鸟;在实践后,感到快乐。也就是希望其堂兄之子能在“种树”这一劳动过程中感到趣味,感到有意义,有收获。
同样的,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进行,从其中找寻乐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兴趣,也提高了实践的效率与积极性,比起“养鸟”来虚度时日,更是进了一大步。换言之,乐于实践更加有益于年轻人。郑板桥用心良苦啊。他的话不仅是对其堂弟之子说的,更应该是对那些懒惰而空虚的年轻人说的。作为有宏图大志的青年,告别无所事事的日子吧,勤于实践,乐于实践!
郑板桥的作文篇3
郑板桥五十二岁时才有了儿子,起名小宝。郑板桥对儿子小宝十分疼爱。为了把小宝培养成人才,郑板桥十分注重自己的教育方法。一次,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他只能将小宝留在家中,让妻子和他的弟弟郑墨照看。郑板桥远在他乡,却一心挂念着在家的小宝。所以,他在山东时经常写诗,并寄回家中让小宝阅读。
小宝长到六岁时,郑板桥就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郑板桥亲自督促小宝读书,要求他每天必须背诵诗文,并且经常给他讲述人生路上的艰险,还让他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碗、洗衣服等。到小宝十二岁时,郑板桥又让他用小桶挑水,還告诉他无论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偷懒。由于郑板桥的细心监督,小宝进步得很快。
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喊:“妈妈,我肚子饿!”他的妈妈便将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了小宝的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来到门外,准备吃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小宝的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掰成两半,一半留给自己,另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真好!爹爹必须表扬你!”
直到临终前,郑板桥还让小宝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才放心地点了点头,合上眼睛,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给儿女留下的遗言写着:“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这则遗言,既是郑板桥对孩子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概括总结。
郑板桥的作文篇4
9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言是一些好逸恶劳的家伙,是猎鹰的幼儿,可是就算是鹰的儿子自小不能自己捕食,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像爸爸那样翱翔天际。他们一样需要经历风风雨雨,才能成长起来。我们也是,人总不能越过生命的规律,弱肉强食的世界需要的是斯巴达勇士的强力,需要的是诸葛孔明的智慧,可是这些都必须自己努力来获得。
看了郑板桥对于儿子的不悔教导,对现在物质城市上生活的糜烂,每个小孩手上的mp4、psp、手机等物质的麻痹下,看见上课精神萎靡就不难猜测他晚上与游戏的激烈对战,就更不会帮助家长做义务劳动了,而学业便会裹足不前,沉沦下去。见到社会的如此变迁,大概早就失去了郑板桥说的好汉:“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溺爱已成了社会的重要色调了,这样只会不堪一击的,难怪连我自己也不想生存在和平时代了,日渐感到自己的不足,抱怨自己“太弱了,太弱了”。等社会再美好,人们再富有,那么失去精神就会越多。文学家说过“人失去依赖的精神力量而变得奢糜时,那么他便不会有美感了。”再这样不久,连生命的价值也失去,上演的只会时某某人在家中自缢,某某人跳楼不遂。绝望了,或许我是负面思想者吧,的确这种事让我忧心忡忡了。
花开放着,是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是红的星、绿的星、白的星。是美的观赏,是精神的追求,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忧心呢?什么时候能将整个社会的人变得像郑板桥的儿子那样呢?崭新的未来可否会像今天的太阳那般光耀。
郑板桥的作文篇5
喜欢郑板桥的诗,是因他的诗中透出一个“幽”字。便细细品位,却不难发现郑板桥在简单的写意诗中透着一番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喜欢郑板桥的画,是因为他把墨竹画绝,“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但诗画皆以人重。我想,郑板桥的诗画之所以一字千金,并不单单因他贵为“扬州八怪”之一那特有的怪,也不单单因他隐居山林,不被世俗所累,闲云野鹤般的诗作中蕴含着的特有的清幽,更因为他那高尚的情操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
郑板桥的画山灵水秀,但郑板桥的诗却和他的人一样百折不挠。他看透了官场黑暗,于是,毅然辞官隐居山林,以竹为友,但他却仍不气馁,依然忧国忧民,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写下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如此不屈不挠,令人荡气回肠。没错,郑板桥失败了,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隐姓埋名,一辈子壮志未酬忧愤而终。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最不愿意面对的莫过于此。但是,在我看来,他能有这样的远大抱负,并为此奋斗一生,也可以死而无憾了。况且他在诗坛上建下了丰功伟绩,他那壮志凌云的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奋斗去追求,
郑板桥老来得子,真可谓是“老寿星手上的玻璃球——掌上明珠”。但郑板桥却从不溺爱孩子。临终前,硬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就让他请教厨师。当儿子千辛万苦做好馒头端上来时,郑板桥已断了气。他为儿子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吃自己的饭,淌自己的汗,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此言让儿子终身受益。
郑板桥,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他的诗画价值连城,流传千古。但比诗画更贵的是他的品质——坚持不懈,自立自强。
郑板桥的作文篇6
有一次,郑板桥在街上闲逛,因为本身好作画,所以他也非常乐意到画店里去参观一下。当他进入一家小画店时,竟发现店里挂着自己的一幅画正在出售,对此,他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自己的画从来都没在这家店里卖过。
很明显,这是一张假画,郑板桥最讨厌别人打着他的招牌四处骗人。但一想到开店的人也非常不容易,他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把画买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临别时,店主顺便又提醒了一句:“先生,如果您喜欢郑板桥的画,过几天我还能够给你提供几幅。”几天过后,郑板桥又来到这个小店,发现这家店里又挂出了一幅自己的画。
这当然又是一幅假画。郑板桥故意问店主道:“怎么就这一幅?你不是说有几幅吗?”店主知道碰上了大买主,就欣喜地把郑板桥领进里屋选画。郑板桥看到墙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对这个店主的摹画能力极为赞赏。
看了一会儿,郑板桥笑着说:“我些画虽好,只是可惜这些画都是假的。”说完,他从身上掏出了自己的印章,向店主说明自己才是货真价实的郑板桥。店主一听,急忙跪下向郑板桥赔罪。
郑板桥问店主:“你画得很好,为什么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店主十分羞愧地说:“我不过是无名之辈,画得再好也不会有人买的,就是有人来买,也卖不上价呀。再说,我就是靠卖画来养活这一家人呀!”听了店主的话,郑板桥对他起了怜悯之心,决定好好帮助这位不知名的画家,因为他的.画技并不比自己差,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人也是生活所迫才这么做的。
这一天,郑板桥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请来了许多社会上的名流人物。在席间,他把这位店主向大家隆重作了介绍,并很谦虚地称这位店主是自己小时候学画的启蒙老师。郑板桥还让这位店主当场作画,店主精彩熟练的画技赢得了众人的陈陈喝彩。从那之后,人们都争相抢着到这位店主的店里买画,这位店主的名气与日俱增,不仅出了名,而且还使他的家庭摆脱了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