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作文精选5篇
一篇好作文不仅传递信息,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书写作文,我们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化为简单的文字表达,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民族的作文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民族的作文篇1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须打好协同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见,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呢?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打一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战。
坚守学校“主阵地”,不断壮大正面战场。学校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不断壮大声势,不断拓展成果。要让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头脑,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其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比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引导青少年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认知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奋斗史,让那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此外,还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总之,在学校这个“正面战场”上,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和关键,常抓不懈、不断壮大。
开拓社会“游击区”,不断推进战略纵深。社会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其次,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主义主题,通过创新方法手段使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再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批驳引导。同时,还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少年把对爱国先进人物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实际行动。此外,发挥文艺作品的感化力量,为青少年茁壮成长提供精神食粮也不可或缺……总之,全社会都应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将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游击区”不断向纵深推进。
巩固家庭“根据地”,不断夯实战略持久。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抓住子女情感的萌芽期,进行及时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既要言传身教,发挥个体的榜样示范效应,还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优良家风,以此感化子女。首先要做好言传,要把中华民族的光荣史、苦难史讲给子女听,把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讲给子女听,把党的创业史、奋斗史讲给子女听,让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同时要做好身教,要用自己爱岗敬业、拼搏奋斗、健康生活、积极奉献的实际行动,做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好家风润泽后世,老一辈革命家们舍小家顾大家、勤俭持家、坦诚宽厚的家风故事就是生动的案例。家庭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据地”,也是终生“课堂”,唯有不断夯实战略持久,方可获得全胜。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爱国主义精神也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处抓起。《吕氏春秋》云:“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聚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只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同心协力,强强联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就一定能打赢这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战!
民族的作文篇2
内蒙古的风景美食,足以让人魂牵梦绕。
——题记
“甘甜的美酒,醇香的奶茶,让我看不够草原如画……”在众多草原歌曲中,手把肉,羊排,奶豆腐,奶茶,让人垂涎欲滴。放假第一天,我便有幸来到“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这才让我这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气息。
“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呈蒙古包状,由白、蓝两色组成,既干净又漂亮。一进门,好客的蒙族姑娘正站在门口向你用蒙语问好。整齐的蒙古袍,高贵的蒙古家具,浓厚的蒙古气息,让人感觉仿佛已置身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吃饭的屋子,蒙式餐具映入眼帘,画有祥云的银色底盘上整齐的摆放着白色盘子和瓷碗,筷架上搭着筷子,干净整洁,令人舒坦。
过了几分钟,羊汤上来了。一股浓浓的羊膻味扑鼻而来,我拿起勺子在装有羊汤的大锅里翻着,羊肚、羊肝等羊杂混在羊汤里。我吸了吸鼻子,嗯,真香啊!我禁不住大夸其词起来:“还是内蒙古好,有吃的还有喝的,不比别的大城市差!”
细细品味时,服务员又端上来了奶皮子和奶豆腐。这次飘来的可不是羊肉味,而是奶香味。我夹起一块奶豆腐,慢慢地品,慢慢地嚼,慢慢地尝,闭上眼睛,仿佛坐在毡房里,听蒙古族人唱长调,看蒙族舞蹈,赏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
内蒙古,对于外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蓝天,白云,草地,雄鹰,但是,蒙着面纱的内蒙古正向你们款款走来……
民族的作文篇3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民族的作文篇4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一样,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非常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非常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民族的作文篇5
济宁,孔孟桑梓之乡,文化礼仪之邦,有丰富的人文古迹,位于曲阜的“三孔”已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计其数。孔孟儒道继世长,运河文化贯古今。身边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济宁的人文地理和悠久的历史。
甏肉干饭香气四溢
米饭粒粒饱满,甏肉质地柔嫩、肥而不腻、烂而不糜,海带软糯可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济宁人,甏肉干饭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松软的米饭配上可口的海带、甏肉、卷煎、肉丸子,真是锦上添花。生长在运河之滨,享受到这样的.美味,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巧手剪纸令人叹服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可这三者若是结合起来,人们还不得不叹服。/一只纤细的手拿起剪刀,另一只手轻轻掌着红纸,剪刀在巧手的灵活操纵下在红纸中不断地穿梭,让人眼花缭乱,地上不时落下几片不规则的纸片……不一会,一张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剪纸就出现了。徜徉在民间文化,欣赏到这样的技巧,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儒雅之气蔚然成风
弯下腰捡起一片废纸,俯下身扶正一个歪斜的牌子,伸出手关闭一个流水的水龙头;见面先说“您好”,要人帮忙先说“请”,与人告别说“再见”,文明用语常挂嘴边……齐鲁儒风,吹入了济宁,吹入了济宁的各个乡镇,吹入了济宁的千家万户。儒雅之气,已经蔚然成风。沐浴着孔孟儒风,感受到这样的风气,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身边的传统文化的儒雅朴实就会在济宁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