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姿态读后感8篇
当我们看完书之后有了很多的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就一定要先写好读后感,读书是一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的事情,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姿态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1
读着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的姿态》,感觉每翻一页就能打开我的思绪,让我触动颇深,好似有千言万语去诉说,然而写下来又觉得很难把思绪串到一起。那我就简单的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
书中提到“人的高大与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计,不以学历计,不以名声计,也不以职位高低或荣誉多少来考量,而是看脊梁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莹透亮,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毅力。”教育者无疑是高大的一类人,教育者是教育大厦的建设者,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精力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不少教育故事,生动、鲜活、动人,有些真是既扣人心弦,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教师职业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形象起点是高大的,也是备受关注的。
尤其是如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公开的时代,教师的形象备受世人关注,人无完人,所以教育领域的确也是存在乱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确实是比较难受的,教师曝光在公众下,为人师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事教育的人当然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还是可以做到内心的坚守,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为人为事上,可以有点思想准备,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守住教育的底线,坚守培养儿童、青少年成长与承认的神圣使命,坚守教育者不媚俗、不向权钱卑躬屈膝的尊严。
上文说道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受重视,然教育这件事本是简单的事,在现在开来,教育者们却把简单的事复杂了。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目的不单纯了,当然这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变化,所以我并不认为是教育者们的错。就像书中提到的“教育领域也会有乱象,令人揪心,有些做法看似新颖,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乃至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美好想法、创造意识和勇敢精神,令人不得不产生推心的忧思与疼痛。
现如今普遍有幼儿园超前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小学一年级提高入学门槛,实施超前教育,也行是出于好心,出于纯洁之心,想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打着育英才的大旗,去剥夺小朋友的童年,若干年后,小朋友是成才了,但是他人生中缺失的童年是无法弥补的。我觉得教育不是以育人成才为最主要目的的,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带孩子认知世界,享受人生。教育应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就像写书法,黑和白的布局应是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如此,应该恰到好处,一味的压榨孩子的潜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欲速则不达,为了出成绩,对孩子要求的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不喜欢、没兴趣、不肯学、哭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不受成绩等外在影响,成一时之事,而却忘了以生为本。把教育办的简单点,办学生喜欢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杨校长在内很多教育人都说过小学教师是很苦涩的。学生未来的成长亮点,都是在初中,高中阶段。我想了想虽然内心会有点失落,但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不需要太在意学生的成绩,指标,可以单纯的教育,可以坚守内心的赤诚,上孩子喜欢的课堂,让彼此感到教育的幸福和欢乐。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2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3
静静地品读于漪先生《教育的姿态》,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4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5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老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漪老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叙述:
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老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老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拒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老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6
读一本优秀的书,我们能遇见美丽的灵魂。
把生命凝结在语言文字中,能够遇见最好的自己。这,肖培东老师做到了。人,因思想而伟大。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群体穿越”,抵达这个美好的世界,那得要拥有我们所不拥有的才情和孤独。于此,生命的精彩只能交给时间,毋须追逐,一切自然而然了。肖培东老师所著的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语文教育界的大事情。在众语成文的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蔚为大观。而能够“浅浅地教语文”,坚守语文的本真,真正站在学生和语言文字的起点来灵动地教语文,让语文美好绽放,这,恐怕,我们要一辈子的修行。
?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新书与2016年1月出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一道,成为肖老师语文人生的最好礼物。语文,只有对其爱得深沉,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也才能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没有语文的走遍千山万水,没有一堂堂课的铺陈,没有苦心孤诣地反思,没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怎么可能有教育的美好姿态?浅浅地教语文,教的不仅是语文,更是让我们找寻到了不知何时何地失去的青春吟唱。原始的,纯净的,真诚的,重拾我们教育的和语文的初心。任生命一天天的流逝,那永不改变的却是“一颗不近黄昏的心”。
3月6日下午,当我得知肖老师的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在原创图书的微店购买后,时不我待,二话不说,找到网址,点击打开,赫然在目的便是封面印有七个大字的书名——教育的美好姿态。这书名竖行排版,方方正正,简简单单。即使看看书名,就能让人想象得到肖老师是一位有生命情怀的语文人。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心浮躁,为名为利,人们走得太快,太远,忘记了生命最本来的样子。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并能用心写成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这,需要有怎样“真实,灵动,大气,细腻”的灵魂。教育,在肖老师的心中是美好的,也因此,要以最美好的姿态与之相遇。眼前,我仿佛感知到了春花盛开之浪漫,静水流深之美丽。
再看网上的图书封面,肖培东三个字与书名相比,小得让人爱怜。于此,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一本书上,大字体的书名,小字体的姓名,恐怕,这,让我们不要过于关注作者是谁,而是着眼于书的思想内容吧。我们深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道理,一个人的眼光、性格和审美趣味都在一行行的语言文字之中,正如肖老师自己所说:“透‘形’禅‘神’”。读书,要悟其中精、气、神。至于,这本书的作者,往往透过个人的文风,就能觉知得到的。诚然,姓名仅仅是符号而已,但是那更是有意义的符号。读书人真的能够做到“立言”,美好的名声就不需要整天翘首以待了。
封面上还有点浅蓝色的几何图案,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展开翅膀的瞬间,清风拂面,便能激荡起一场情感和思维的风暴。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这颗等待的心,无时无刻不焦灼。肖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心灵洗礼。巴望着,尽快能够遇见你,让这盏明灯,点亮早已干枯的心灯。
3月12日早上,我急忙奔到学校传达室,找到了包裹,拆开塑料包装的那一瞬,展现的便是“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遇见这样的书名,本身就是美丽。何况这些字字走心的文句,教我怎样语文,怎样教育,怎样生活。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正如肖老师所言:“我们已经得太远,以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并能“吾日三省吾身”,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必苛求什么,让美好的人生姿态静待花开。
这一周的时间,我阅读着,思考着,感动着。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伟大,正因为能够思想。让思想插上翅膀,灵魂会在高处自由飞翔的。我遇见了肖老师“心鹜八极,神游万仞”的才情,散文诗式的语言,字字珠玑。就看书中的大标题,就让人感慨万千。“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语文的表情与眼光”,“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和 “世界,别与我争夺”等。这里,有对自己语文课堂的审视,也有对后生晚辈的期盼;这里,有读书感悟,也有写作见解;这里,有心灵的私语,也有哲理的论道。城市,乡村;他乡,家乡;亲人,他人;行走,凝望。忧愁,欣然;孤独,乐群;失落,憧憬。天地人心,化为一行行直击心灵的文字,温暖了我们这颗冰冰冷冷的心。
有时,读得酣畅淋漓,忘记了时间;有时,让人冥神苦思,遇见肖老师那颗诗心。人们说:“肖老师是不是诗人的诗人”。我想,肖老师的灵动思绪反映在心灵的文字上,难道这不正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吗?诗人的异禀,“卓然思不群”的气质、情怀,幸福了我们所有人。
不,不对,肖老师的文字又是接地气的,如“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言和语文能力。我们朝向语言的海洋,眺望精神的天空。”“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贵在理解——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情感的理解等,因此,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去完成字词与文意的理解,这是基础。”你看,这就是语文,多么实实在在,平平常常。
还不对,肖老师不是诗人,而是哲人。你看这些思考,就让我们击节赞叹:“你是你的课堂,你是你的人生。你是你的,你的是你,教学和心灵一致,没有一种伪装能瞒过课堂上所有的眼睛。”“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你的世界黯淡,是因为你藏起了灯。”“教育的姿态其实就是生活的姿态,这个世界,所有爱的姿态,都在成就我们的幸福和美好。”这,一颗诗心,是语文的、教育的、文学的、哲学的。这本直指心灵之书,正如肖老师所言:“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之书。”没有凝视世界的眼睛,只能苍白代替斑斓;未曾省察的人生,终会毫无意义的。我们的语文,应该、能够遇见教育的美好姿态。
你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语文。语文,行走在路上,抵达我们最好的生命遇见。
从一句句哲言中,我读到了你的深邃。你经常是在天上飞的人,俯瞰广袤的大地,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你也经常坐上动车,飞驰的山川成了心中的风景。你走遍千山万水,遇见一些人,体验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走向不一样的语文世界。午夜时分,一个人在外地,城市夜色温柔,乡村宁静平和,孤独着,思考着。
从一篇篇散文中,我读到了你的执着。因为爱,爱语文,爱生活,一切努力,也许与个人勤奋无关,而仅仅是习惯吧。一旦习惯,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爱阅读,爱写作,那就感觉不到累,因为那不是任务,而是心灵的需要。
从整本书中,我读到了你的美好。想象得到,一个人在候机过程中,坐在一排椅子的边角,静静地用电脑敲着文字,投入到文字世界之中是毫不理会飞机是否晚点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你的。只有心思澄明,才能照见纯净美好的心灵。
夜深沉,一本生命之书,要融在我的心中。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7
书中肖老师讲述的是自己数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所感、所思、所悟,从这些美好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丰富的内心,充满爱意的教育情怀。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文字优美,感受到课堂教育的美好!
全书共分为五辑。在每一辑的前言,肖老师都用了一段段优美精彩的语句,让我们能读出课堂的多姿多彩:“课堂是你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让我读出了,我们老师的阅读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让我懂得了,世上没有白读的书,读不同体裁的书,收获会各有千秋。“把所有的心情揉碎成文字,挂在梧桐树上是诗,散落在草丛里是歌。我是今夜的诗人,大地是我的读者,所有静默不语的,都是我的听众。”我读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别让岁月筛掉品质,别让世俗磨去情趣,做好自己,不辜负转瞬即逝的生命。”让我读出了生命的珍贵。
读着这些诗情画意的美好语句,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人生的美好!教育姿态的多彩!
二、内容充实,感悟课堂实践的美好。
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上,会觉着有的课文有点难度,有的课文不太接近生活,就认为这节课难上,其实,凡是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好课。在好课面前,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一样贫瘠,仔细想来,没有什么课文是真正好上的。看似容易容易好教的文章,名师大伽们早已经挖掘出精髓,研究出深意,听课者也是熟门熟路,反而最难上出新意。无论怎样的文章,都要通过阅读、思考、由语言文字走向我们的心灵深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只有这样备课,上出来的课,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让听课老师赞同。
没有哪篇文章天生好上,上出精彩都需要你细心揣摩,苦心专研,是文章,都有文气、文脉、文意,没有什么文章会主动为你流成河,等候你掬水弄月,你还没有读懂,还没有研究透彻,大脑就思路分析清晰,感悟精深。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课好上?哪一课不好上?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在讲优质课、公开课的时候,也会碰到感觉不好上的课,心里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其实我觉得,可能是没有用心感悟的缘故。如果认真思考,一切会迎刃而解,一定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没有付出,怎会有回报?语文,要想教好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用一颗冷静的心,感悟的心,深入到文本内部,找到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再走出文本。只有努力去思考,去实践,去超越,才能不辜负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去创造人生的辉煌!
三、实实在在教语文,体会好课标准的美好。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表演,制作精美绝伦的课件,学生巧妙无比的回答,师生配合默契的合作,掌声阵阵、赞不绝口的高潮迭起。但是在肖老师心中,语文课堂是多姿多彩的,是美轮美奂的,是精彩纷呈的。但是,语文课,要摆脱浮躁之风,拒绝浅尝辄止,揭去浮喧声浪,摒弃表面繁华,语文课,首先要进行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读书声,有我们与作者真诚的对话,有我们读书过程中主动的揣摩,有读文之后深刻的反思,有反思后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这样独特的语文课,过滤了冗长与琐碎的分析,剔除了乏味与枯燥的肢解。它有预设,有生成,紧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课堂中呼唤真实,在学习与交流中有真实的收获。
此时,我也认为,数学课也需要肖老师的这种精神,有纯正的阅读,学生和老师真情投入,得到真情的感动,唤醒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努力设计这样的一种数学课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简单单教数学,实际是绚烂极致归于平淡无奇的境界,扎根于文本与解题,从文本与解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四、赛课不是赛车,领悟重在实效的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形式各异的赛课,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也许是老师花费几天,甚至是十几天打磨的一节课,老师恨不得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课堂上,有字词教学、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表演,既要宏观梳理,又要咀嚼细节,还要拓展延伸,还要小练笔展示等等。这些赛课,犹如赛车,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学习,多半是空虚的,犹如干瘪的谷粒,外强中干。
吴非老师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数学课本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实效,真实地去教学,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赛课而赛车。
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不止让一线的语文老师有启发,也让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受到很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更能让我们深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憧憬更美好的教育姿态!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8
新的一天开始了,学生们背上漂亮的书包,迎着朝阳,开心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们无暇去欣赏道路两旁的景色,然而,对于新的一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会学到哪些知识,他们依然充满着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来到了学校,走进了教室,他们将要在这间教室度过整整的一天。这一天,到底是快乐的一天,还是伤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条生命,仅有一次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与旋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呵护这“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让教室成为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敬畏生命,去呵护每一朵花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学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经常上完课后叩问自己的灵魂:这堂课对学生尽职了没有?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来一次,你的每一堂课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漪老师一直让两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处,一把量别人的长处,就这样努力来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因为她深知每堂课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是在努力呵护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鲜活的生命个体,“分”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无法去衡量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个教师都应敬畏生命,唯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引导学生“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带好放大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生命如花,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同时又有自己开放的花期。教育无选择性,无论孩子天资如何、基础如何,都要呵护,都要公平对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带好放大镜,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等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绩落后的学生不等于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后,没有优点可巡。更何况,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个体,他们的品性、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发生改变。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我们要用心呵护培育这些花朵,让他们的花香更加迷人。
锤炼课堂,让每节课闪烁智慧的光芒。学生每天走进教室,要上七八节课,“他们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追求,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更影响其生命的质量。”教师唯有去提高课的质量,才是真正地呵护学生的成长。精心备课、组织课堂至关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育人观。教书育人,育人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锤炼课堂,让每堂课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张力,学生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参与、乐于去挑战,这样“即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他们也不以为苦,兴之所至,乐在其中。”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室,学生生命的培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