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参考8篇
我们需要用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去总结优秀的心得体会,出色的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动力,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1
党委第七次开展重温党章党史主题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100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能力,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党的历史虽然只有100年,但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如果只学其法、不究其义,一味效仿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很容易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寻求出路、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10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的心灵学习党史心得体会也被强烈的震撼了。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业务精一点
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入手,进行有效备课模式,放开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奉献多一点
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同样,作为党员教师要把爱献给学生。对学生的爱是多方面的,在他们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怀,他们的学习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帮他们克服,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心目中的好老师。
总之,作为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就要在业务上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业务比别人精一点,工作效果比别人高一点,贡献也就会多一点、大一点。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3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习党史,能让我们更加热爱党,不断坚定党的信念、贯彻党的方针、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使我对做好驻村帮扶这份光荣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学习党史要深入了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问题,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坚持不懈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历史教育警示人。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以前觉得在村上做事只是一份工作,经历了这次党史学习后,我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上,这是无数革命先辈对我们的期盼,使我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把改善民生工作具体化、责任化,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更加丰富,生活更加充实。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寻访红色足迹、邀请老党员上党课……连日来,县委办积极探索创新学习形式,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小角度阐释大观点,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趣味性,确保党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从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正因为有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将积极配合第一书记、村组干部,组织党员志愿者进村入户,通过政策宣讲、业务咨询、便民服务、技能培训等方式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同时,针对村上不同党员类型,拓宽学习渠道,通过网络课堂等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让学习教育全覆盖,引导大家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积极履职尽责,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史教育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用行动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决问题,是一个驻村工作队员最基本的责任,能够为村民做点实事,自己也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将始终把知行合一四个字放在心底,边学边做、边学边干,努力解决有关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确保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活力。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笔者认为,学习党史是为了干好工作,也是一种责任所在,是一种担当、一种信念,一种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妙药良方”。
学习党史要做好规划,井然有序。学习是永恒的“必修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学习党史是一项重要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计划是良好的开端,打表推进才能“细水长流”,制定学习规划,保证学习更有条理,明确时间表,确定学习路线图,丰富学习形式,有序做好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营造出想学、好学、爱学的积极性,杜绝填鸭式学习、任务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学习党史一刻都不能麻痹、一刻都不能松懈、一刻都不能疲软。把零散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状态去对待学习;把专门的时间“统筹”起来,以追求卓越的姿态去对待学习。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学习党史要入脑入心,走深踩实。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价值追求。立足学习党史的“出发点”,找准学习党史的“兴奋点”,把牢学习党史的“结合点”,注重学习党史的“落脚点”,掌握学习党史的“主动权”,填补党史空白、盲区。把党史嵌入灵魂、融入血液,踏踏实实弥补精神软肋、认认真真补强知识弱项,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哪怕以最笨、最累、最原始的方法学习党史,悟出道理,也格外有成就感。学习党史来不得蜻蜓点水摆样子,流于形式端架子,绝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错误念头,来不得“先把工作干好,学习的事情往后推一推”的歪曲见解。
学习党史要服务群众,解决难题。学习党史和推动工作不能脱轨,把学习党史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脱离群众树断根,融入群众“鱼得水”;主动深入群众“找答案”,自觉融入实践“摸活鱼”。多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村头巷尾访民意,挨家串户听民声。多听听街头巷尾“风雨声”、张家李家“窗外事”,放下官架子,当好泥腿子,“宅”在机关接不到地气,“猫”在车内看不到实情,“浮”在面上听不到真话。在群众烦事、苦事上多磨练,多花点心思、多用点精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挂在心上、说在嘴上、记在脑中的操心事、烦心事、琐碎事。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5
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开展好这项重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十分关心,并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都提到了红色资源,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壮大的各个历史阶段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真实记录着党领导人民群众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奋斗历程,见证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形成、传承和发扬,蕴涵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好党史,就要以这些红色资源为载体,重温党的历史上那些震撼人心的伟大瞬间,汲取那些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学习那些闪耀光芒的经验智慧,以革命先辈和英雄楷模为镜,找准差距和不足,校准初心和使命,从而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用好红色资源,领悟伟大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我们党在开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的伟大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孕育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孕育了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面对的风险挑战丝毫不会比过去少,要以这些伟大精神为指引,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挺起担当脊梁,满怀壮志豪情,去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奋力书写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新篇章。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英雄血脉。英雄是时代最闪亮的坐标。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无数英雄为了党、国家和人民而拼搏奉献的英雄史。在那些红色资源中,无数英雄的感人事迹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他们中,有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抗日将士;有以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有以邓稼先、钱学森、王进喜等为代表的新中国建设者们……一位位英雄在党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就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深深铭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做到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争做英雄,以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用好红色资源,积蓄前行力量。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的时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很多红色资源都是看得见的,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在瞻仰那些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时,我们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当时那些感人至深的场面,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在观看那些红色影像,传唱那些红色歌曲时,会在感动中深深唤起血脉中流动的奋进力量,激发起慷慨昂扬的斗志。用好红色资源,就要深刻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感人故事,传递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以更鲜活生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把这些红色资源宣传到广大党员干部身边,提升党员干部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6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学习党史中领悟党的先进性,正是由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才发展壮大起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思想上的先进性是党成功的基础条件。党自成立之时,就以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一直都没有改变过,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是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阶级服务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历史上涌现了大批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有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专门写文章纪念张思德同志,认为他的死重于泰山,因为他是为人民而死的,我们党就是凭着思想上的先进性,才在历史的奋斗当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不断发展壮大。
组织上的先进性是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党具有最严格的纪律,党在奋斗中形成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严格的纪律要求锻造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保证了党组织自身的廉洁与权威,毛主席曾总结过党的七项纪律八大注意,不仅成为党员遵守的准则,也得到了普通群众的认可和自觉遵守。在党内党员都是同志关系,不是封建的依附关系,党内一律平等,每个党员都享有党员的基本权利,都要履行党员的义务,没有不受党纪约束的党员。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保证了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采取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党组织的活力,保证了党组织始终与群众紧密相连。
政治上的先进性是党成功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是人民政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政治理想,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把追求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党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不为现实物质利益所腐化,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品质,不断推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7
摘要:金冲及先生是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尤其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几十年来发表了大量填补学界空白的研究成果,他所主编或共同主编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共领袖人物传记,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接近历史实际,对人物的评价力求公正;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察了历史的复杂性;注重夹叙夹议,在历史发展的关键之处常常出现具有“提神”作用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金冲及 中共党史 党史人物研究
作者邵建斌,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4年第2期p67—p73
责任编辑:马征
金冲及先生是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他1947年进入复旦大学史地系读书,1951年毕业后留在复旦大学,算得上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历史学家。正如《中国历史评论》在对金先生的访谈中所指出的那样:“他既是人民共和国专业史学传统形成的见证人,也是这种传统的构建者之一。”自1955年在《历史研究》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金冲及先生的很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学界空白,在方法和风格上影响了几代学人。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领域,他虽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启学术生涯,但在前者中成果更多、影响力也更大。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金冲及先生对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尤其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己曾说:“我在文献研究室工作二十多年,花力气最多的是主持编写几部传记。大体说来,书中由我执笔或改写的文字大约占三分之一。我觉得当主编不能挂名,应该对全书每一个字负责。”这实在是金先生自谦。笔者粗略翻看过当年留下的各种书稿档案,感觉由他执笔或改写的比例远远不止三分之一。徜徉于这些文稿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金冲及先生的深厚学养、扎实功底和求真精神,很能体会他治史之德、学、识、才的高度统一。
一、“看活”史料展现人物立体形象
金冲及先生研究党史人物,首重一切从第一手史料出发,将研究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中国史学传统历来讲求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有的学者甚至强调“史学便是史料学”。所以,在史学界常听人反复申说史料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所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无不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金冲及先生在大学学习时曾系统地听过周谷城、周予同、谭其骧、胡厚宣、蒋天枢等老师的课,受到正规而严格的史学训练,极看重史料的作用。他常讲:“要尽可能详尽地占有材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一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观察和对待历史事实。”“尽可能系统而详细地掌握可靠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当时留下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到的事情。”因为“是不是符合历史实际,这可以说是衡量历史研究成果价值的根本尺度”。而对早已发生过的“历史实际”,作为后来人的研究者通常不能去重新经历、去直接感受它。只有对事件发生时的历史环境、社会氛围、思想风气,以及历史人物自身的复杂经历和具体表现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才能尽最大可能恰如其分地接近这个“历史实际”。而了解这一切,靠的就是“历史实际”留下的各种痕迹。
金冲及先生主编的首部中共党史人物传记《周恩来传(1898—1949)》,就是他进入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后严格按照上述方法写出的著作。编写项目启动时,在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尚有不少研究者是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对周恩来发自肺腑的崇敬和热爱,以至有人对要编写这样的传记觉得不妥,认为“我们哪有资格来评价周总理呢?”如何破除顾虑、展开工作?金先生带领编写组从基本资料工作开始,搜集到当时条件下可以找到的几乎所有史料,包括:邓颖超珍藏多年的周恩来作文手稿、旅日期间所记日记,周恩来作为中共主要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起草或修改的电报、文稿、书信,以及相关会议记录等。除此之外,编写组还访问了同周恩来有过直接接触的几百人,走访了周恩来活动过的重要地区,搜集了数量颇为可观的专题性资料。
翔实的史料使传记的编写成为可能,但历史的迷雾绝不会因资料的堆积而自动消散。要在浩如烟海的大量史料中找出真相、理出脉络,更需要编写者具有扎实的考据功夫和敏锐的历史眼光。金先生带领的编写组将这些分散的资料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力求使历史的书写符合历史实际。在这一过程中,金冲及先生特别强调对资料“要边读边思考”,“读资料时,就是在从丰富的史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当你头脑里有了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读资料的时候,平时也许会轻轻放过的几句话会突然从纸面上跳出来,使你一下明白了事情的究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材料“看活”。具体说,便是“看久了又在脑子里再现出来,这个事情的前后经过、中间有什么争论和困难,好像是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事情”。金先生将其生动形象地比作看电影:“一张一张胶片都是静止的,不动的,但是放在放映机上用电力充进去一摇,在荧幕上全活了。”研究工作中的这种“电力”便是正确的理解力,甚至包括某些基于事实的想象力。这些功夫下到,写作才能水到渠成。
阅读、研究了搜集到的各种材料以后,一个活脱的、生动的、血肉丰满的周恩来形象就在编写者心目中基本活现出来。随后,通过平实又带有情感的笔触,把它描述出来,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周恩来形象。在这本传记中,我们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这种凄凉的经历,使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磨炼了同他的年龄似乎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他不怕麻烦,不辞劳苦,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当无名英雄。”“周恩来作风中的重要特点是每当确定一个工作目标后,总是进一步弄清实际情况,周密地落实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措施,有条不紊地付诸行动,把事情做得很彻底,决不草草了事或半途而废。”哪怕是一位对周恩来相当陌生的读者,看过后也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而基本准确的印象。
在研究中共党史人物时,金冲及先生不仅注重运用广角镜头描绘整体形象,而且注重用特写镜头描绘事态发展中诸多关键性的细节。诚如他所言:“对重要的党史人物,……首先要选择他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的表现”,因为“重要党史人物之所以能成为那样的人物,首先是靠他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出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品质”。比如,金冲及先生主持的传记编写组不抱任何先入为主的定见,一切从史料出发,一五一十地厘清了周恩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同时,也不为尊者讳,实事求是地指明其历史局限。中共六大后,以李立三为主要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逐渐抬头。作为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对革命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了过高的估计,但他与李立三仍有所区别。《周恩来传》根据史料具体指出:“周恩来虽然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对形势也作了过高的估计,但在采取实际行动时总是比较冷静,不赞成不顾一切的蛮干。”周恩来“对‘武装暴动的直接革命形势’的判断,并不是认为它已经到来”,而是“要‘准备’和‘促进’它的到来”。而李立三“却认为‘革命高潮与直接革命形势是一个东西’,从而很快把全国武装暴动提到行动日程上来”。“这是他们之间的基本区别。”“这是周恩来后来能很快站在反立三路线方面的重要原因。”
邓颖超同志看过金冲及先生主编的《周恩来传》后对他说:“你们花了许多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样写出的传记不是片面的,而是比较全面的。最难能的是,你们对许多材料去伪存真,写进传记里,使得历史上一些误传的情况得以澄清。我认为这部传记写得很好,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对文风我很满意。你们把收集到的大量历史资料经过研究、选材,组织起来,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一些重要的历史情况,这是一次最好的尝试。”“你们费了很大的力量来思考和组织材料,这一点值得你们发扬,至少要提倡这种写作方法。”
可见,金冲及先生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中,运用大量史料,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接近历史实际,对人物不诿过、不溢美,对人物的善恶褒贬力求公正。这是他史德端正、史学扎实、史识敏锐的一个力证。
二、注重人物所处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一定的历史环境既包括当时的国际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状况,也包括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和弥漫的整体氛围,还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习惯等。此外,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复杂的形势和强大的对手,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又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与共产党同时代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日本侵略者等。历来的史学家对“背景”和“对手”这两方面都很重视。一则,历史不仅在时间上难以断然割断,而且“作平面的划割,更不容易”,“因为时间前后固有关联,有影响,而同一时间的各项活动更彼此有关联有影响”。再则,如不做对手的研究,就会像梁启超评李瀚章编《曾文正公年谱》时所指出的那样:“使得我们看了,好像从墙隙中观墙外的争斗,不知他们为什么有胜有负!”
在金冲及先生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注重历史的复杂性,是一条重要原则。在以研究中共领袖人物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内部会议上,他曾讲过作人物传记要注意的几个关系,并把“传主和背景的关系”作为首要的一条。他强调:“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行动的。讲一个人,讲他一步一步的发展变化,都要把它放在比较宽广的特定背景下考察,包括当时的时代气氛,人们面对的问题和问题的棘手之处,对这些问题存在什么不同看法,客观环境对传主的影响和制约,等等。这样,读起来才有立体感,才能使人理解他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想和这样做,为什么能够这样想和这样做,它的高明或不足之处在哪里,传主的贡献或作用是什么。”同时,他又提醒:“写的是人物传记而不是一般历史书籍,对背景就必须紧紧地扣着传主来写。”“不能简单地把别的书上对历史背景的现成叙述抄过来,这些叙述放在别人的传记中都可以,那就成了无的放矢。”金冲及先生治史中的这一特点,除开严格、系统的史学训练之外,大概也与他的工作经历不无关系。他曾在杨西光身边工作长达近十年。对此,金冲及先生回忆:“过去自己只有些书本知识和对一件一件具体事情引起的想法。而他(指杨西光——笔者注)在政治上十分敏锐,谈问题时总是从大处着眼,然后鲜明地抓住关键性问题,把道理和措施说清楚。”“他讲的都是对现实情况的分析,许多基本道理同历史研究方法基本是一致的。这样潜移默化,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在方法论上不知不觉地也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注意要从大局看问题,不能只是看到单独的一件一件事情。”这种风格在金冲及先生的著作中十分明显。
?周恩来传》写到周恩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时,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传主一人身上,而是先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社会危机,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在长时期内钦羡西方国家的富强,把它看作中国仿效的榜样。二十世纪初年,这种信念本已开始动摇。现在欧洲国家的社会危机竟以如此尖锐的形式在广泛的范围内爆发,不能不使更多人觉得这条旧的路子难以再走下去,需要改弦易辙,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活生生的事实。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种种思潮在此时又经历一番新的激荡,空想的、不切实际的、无法施行的逐一被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才会发出“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的感慨。作者此时再把镜头切回传主,讲述周恩来赴欧洲实地考察并“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才符合他思想发展的实际,使人读后才觉得顺理成章而不突兀。
金冲及先生在研究中共党史人物时,将人物与对手的互动叙述得既准确又因其跌宕起伏而扣人心弦。这首先源于他治史中对“背景”和“对手”的重视,也得益于他转入中共党史研究之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他主持编写的《毛泽东传(1893—1949)》中,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提出,编写组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大势入手,写道:“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一个以战略相持为特点的新阶段。日本、国民党和共产党三方面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分别具体地分析:日本“对华侵略所能使用的兵力几乎已达到极限,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不得不陷入他们极不希望看到的相持状态,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以期‘以战养战’,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认为“日本军事进攻的威胁已较原来大大减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在敌后的迅速发展却使他越来越忧心忡忡。”编写组一边叙述各方局势的发展变化,一边叙述传主的应对策略,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提醒,到“抗战、团结、进步”口号的提出,再到“有理、有利、有节”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策略的最后定型,传记避免了乏味而冗长的理论介绍,将抽象的理论寓于双方斗争的实践之中,着实精彩。读过之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为清晰,也更为具体地理解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所针对的种种倾向,更深入地理解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高明之处。
金冲及先生在强调历史背景时,尤其注重历史的复杂性。他说:“事情总是由很多侧面,甚至是相互矛盾着的许多因素构成的。”他常喜欢引用陈云的一段话:“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当然,我们过去所以犯错误,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也就是说,它并不合乎实际。所谓难也就难在这里。”尤其涉及中共党史中一些敏感问题,如前进中的曲折、探索中的失误,金冲及先生更审慎地提醒,研究要注意避免流于片面。他以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以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从诸多方面回望历史,既全面而具体地考察历史之变,又深入而不违常理地探究变化之理,将经验和教训慎重地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使得后人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少走弯路,将前人没有做好的工作处理得更少失误、更臻完善。
三、以“提神之笔”点出历史的关键
对历史人物作评价,是历史研究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金冲及先生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也十分重视对人物的评价。对于如何处理议论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物传记,主要是叙事体。你所要发的议论,最好是寓议论于叙述之中,使读者读了你叙述的事实以后,自己便能自然得出结论;而不是看完你叙述的事实后还不明白,需要你再发一大段议论后才能明白。议论的文字不是不要,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关键处或者需要特别引起读者注意处,画龙点睛地说几句,起到‘提神’的作用。”类似的观点,在他于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时的两位领导胡乔木、胡绳的论述中也反复出现。胡乔木曾说:“党史要多讲史实,因为历史就是由事实构成的。观点要通过叙述事实来表达。”胡绳则说:“历史不能脱离事实来发议论。”同时,“要有一点议论,不能光给人一堆事实。”金先生长期在两位党史前辈的领导下工作,对此自然印象深刻,他说:“乔木同志十分重视史论的结合。他强调文章里要有‘提神之笔’,‘对历史发展的关键要点出来’,这样才能使读者抓得住要领,文章才会有生气。”“他所要求的议论更多的是‘夹叙夹议’,不是离开历史事实的泛泛而论。”
金冲及先生的议论总在历史的关键之处,具有“提神”作用。所谓关键,一般来讲,是具有承上启下或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都是这样的节点。在金先生的研究中,每逢这样的节点,总会在充分叙事的基础上出现具有“提神”作用的点睛之笔。读《毛泽东传》中“延安整风”部分时可见,作者在完整叙述延安整风的前前后后之后,评价道:“经历了几年的整风,使党内的思想取得了一致,使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全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空前团结起来。”短短一句话,便指明了延安整风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克服山头主义后的空前团结等方面带给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根本性变化。这样的评论当然不容易下,需要作者整体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历史,从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一条或几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才可以在叙事时既能放得开以丰富历史的细节,又能收得拢而始终不偏离主线,才可以从后人看来是“必然性”的历史中发现更多的“选择性”,从而捕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历史脉搏。这样的评价和议论,在金冲及先生的党史人物研究中常常出现。这些评价和议论,既总结前一阶段的历史教训,又指明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承上启下,使历史前后相继,浑然一体,既减少了割裂感,又突出了关键点。历史本身也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样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去书写它,所有的事才有清晰的来龙去脉,也才能看清楚前一段历史为后一段历史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而后一段历史又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
金冲及先生的议论还具有理论的高度。他一向重视理论,在为《中国历史学年鉴》写的专论中,曾专门论述现状、历史和理论的关系,并强调:“理论是历史和现实经验的逻辑的概括,自然是极其重要的。”曾和金先生长期亲密共事的著名党史专家龚育之对中共党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也颇能反映金冲及先生对两者关系的看法。龚育之说:“党的历史的研究和党的理论的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党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党的历史中来的,从党领导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中来的。所以,掌握理论要有历史的功底(不能从概念出发,单纯的逻辑演绎,而是从实际出发,依傍历史的经验),历史研究要有理论的高度(不是单纯的叙述过程和排列事件,也不是单纯的发掘材料和考证史实)。”“就整个党史研究来说,还是要提高理论水平。理论和历史结合,历史和理论结合,比较能够出深度,出说服力,出可读性”。
金冲及先生首先是一位历史学家,长于叙事,但他又能跳脱出具体的历史过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出兼具史学之长和理论之美的文章。他在中共领袖诞辰纪念时的一系列文章、讲话,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文章和讲话绝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作,而是他长期研究中共党史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心得体会。他在长时期内系统地读过这些领袖人物的文稿和档案,对他们的生平、思想,既从微观上了解每一个细节,又能宏观地总结出每一位领袖人物独有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工作方法。这些文章和讲话虽大都简短,但绝不简单。他将毛泽东工作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概括为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主要工作抓得很紧、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以一句话——“几十年岁月流逝,但是一提起他,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依然会涌起难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来表达中国人民对周恩来的无限深情。凡此种种,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这些领袖人物形象。
金冲及先生在党史人物研究中的议论,“论人,能切中要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是所论人物独有而他人所不具备的,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眼前一样。论事,能把事情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把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把所论之事在政治进程、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说得明明白白。论理,能娓娓道来,就像一位长者在心平气和地讲述,毫无盛气凌人之感,使道理显得血肉丰满而让人触手可及、易于接受。”
金冲及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并由此开启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生涯,在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前后,在人们的思想多少还有些禁锢的年代,他能坚持一切从第一手史料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共领袖人物,实属不易,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意义。他注重历史的复杂性,将中共领袖人物放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背景之下,放在经济发展、思潮嬗变的长河之内,放在整个民族艰难探索、砥砺前行的历程之中,时时处处充满着“了解之同情”,叙事平实而充满情感,议论深刻又高屋建瓴。这些中共领袖人物传记,尽管在今天看来难免有些缺陷,但在基本史实方面没有硬伤,在主要评价方面得到各界普遍认可,至今仍是我们了解中共领袖人物的首选。
end
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篇8
20xx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翻开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历史画卷,是风雨兼程的 100 年,是波澜壮阔的 100年,是自强奋进的 100 年,是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的 100 年。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安康,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繁荣昌盛的中流砥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 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顺应了 历史的规律。 路走对了 , 结束百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 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就顺理成章了 。 尽管有曲折、 有困难,尽管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 充满着探索和艰辛,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和回答了 这个重大课题。
党的成立之日 起就已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发展为己任, 以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势, 带领人民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近百年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 彩的历史中蕴涵着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 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 涌现出令人敬仰的英雄模范人物。 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也曾多次讲到学习历史, 学习党史的重要性, 用生动语言把历史称之为最好的教科书, 将中国革命历史比喻为最好的营养剂, 强调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心中就会增加更多正能量。
通过学习党史, 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段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 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 以下是学习党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学习党史是党一贯性的要求, 学习党史不是现在提出来的, 从党成立到现在, 我们有好多次学习党史的高潮。尤其是从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后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这个任务提出来以后, 学习党史变成了 全党的一件大事。
二、 学习 党史尤为重要。 古人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方法。对于党员而言,学习党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是每名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加强党的历史知识教育,是促使党员从思想上真正入党的必要途径。尤其对于我们担负特殊职责使命的而言意义更不止于此,只有勤学常温党史,对党的历史了然于心,才能深刻体会我们党奋斗历程的艰辛,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才能不断从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启迪和警醒,才能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去克服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迷惑和艰难险阻,维护肩负的神圣使命,圆满完成职责任务。
三、 学习党史, 关键是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真学才能真懂, 真懂才能真信, 真信才能真用。 要积极主动地学, 而不是“用时翻书” ;要全面系统地学,而不是寻章摘句; 要带着问题学,而不是死记硬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党的历史了解得多了,自然会增强对党的归属感。要善于透过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不因现实不完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相信党、拥护党、依靠党、捍卫党。
四、 学习党史, 重点是学习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 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取得了 许多成功的经验, 也走过不少弯路, 有过惨痛的教训。 纵观党的历史, 党执政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主要有: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必须坚持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必须坚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须坚持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要对这些命题提出的背景、结论形成的过程及中途曾出现的曲折等进行认真学习和把握,反复研读,细心领会,深入思考,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五、学习党史,根本目的在于以史鉴今、以史促今。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效果要用实践的成果来检验。要把学习党史的心得体会,转化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实际行动。一是要结合学习党史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性质、纲领、章程、宗旨、历史使命和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党性分析,查缺补漏,改进不足,不断强化自己的党员意识,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时刻不忘党的历史使命,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二是要结合学习党史模范实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所在,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仔细思考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及如何去继承和发扬,立足本职工作,找准实践的切入点,努力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三是要结合学习党史扎实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 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作为党员不仅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上关于群众路线的著名论断,还要认真学习党实行群众路线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不实行群众路线的惨痛教训,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先进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更加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更加积极地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立足实际扎实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认真地学习与反思,我深知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没有合理地调节,这些都是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