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时间:2024-03-26 16:28:15 分类:培训心得

心得体会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总结,是对沟通能力的提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和成长,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改革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1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践行两大基本点: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2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3

按学院要求,我系于4月22日中午系部例会上,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20xx—20xx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是本人经认真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明确到20xx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提出20xx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

?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纲要》刚刚公布时,就十分引人关注。近月来,自觉的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对纲要的读解的很多期节目。在院长布置学习之后,自己对《纲要》又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读后深深的感到《纲要》充分分析和评价了我国教育的现状,并详细地制定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未来的工作制定了方针政策,指导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讲,《纲要》中尤以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的两部分内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我们联系的最为密切。本章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计划到20xx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实际上这与我院的办学宗旨:“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是完全吻合的。本章中还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对于像我们系以年轻的教师为主的集体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以“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为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10年发展历程中,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办学思路,逐步形成“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加强教学考评、强化教育育人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遗憾的是学院一部分教师把这个职业当成一个养家户口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责任心,忽视了“育人”的根本。

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那么教育的消费者就是学生!一个教师是否教的好,学生的反馈应该要占很大的比重,但这种比重无法在现有的考评体系里面真实的反映出来,就算有这方面的条款,也是比重轻或者无法真实反馈。

现在有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淘汰制,出发点是好的,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有上进心。但我觉得更应该对教师进行淘汰制,而不应该对学生实施淘汰制,学生是消费者,花钱来学习,学校就有责任教育好,可以对学生实行末位刺激制度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生不想学习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老师授课太乏味,没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只会读课本,也难怪学生不想听。教师在教学之余,不能放弃对本专业的继续深造,应不断的学习。补充新鲜血液。如果你有一桶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一杯水。

对于任课老师,也要根据专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中国学生的普通现象是不积极发言,这是缺乏自信和自我思维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更加需要从日常的教学细节中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工作的各种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教师用心授课,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进而认真学习。

建议在今后的师资考评里面,要突出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以及往届毕业生对教师的评价,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不断的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责任感!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过,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句话在当时的低落时期给与美国民众以极大地鼓舞。过去的美国普通百姓尚且有如此的爱国之心,何况先今的中国教师呢?更何况是在国家给了我们教育以极大支持之后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履行好我们的职责。每一名管理者要把办好学校,伴有特色的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作为目标。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性工作;每一名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好每一名学生;每一名学校的职工要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4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分三次,通过中央部委负责人的宣讲,向全国展示了改革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并且利用网友答疑环节,以接地气的方式解答了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种种疑虑,实用性与理论性兼备。11月13日上午播出的第三场论坛解读了我国在反腐倡廉、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政法领域以及人民军队这五个方面的改革推进,我在观看之后,思绪万千。

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更改变了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政治生态。是改革,使得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的贪官们被下马查办,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观念深入人心;是改革,使得党组织体系日趋紧密,党员积极性与思想高度日益提升;是改革,使得宣传思想工作形式更加多样,群众接受度、认可度持续攀升,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民力量,打好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改革,使得法律法规越来越趋于完善、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更加全面完备;是改革,使得人民子弟兵的军备力量愈发强大,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愈发掷地有声。

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意味着在时间上的延续,还意味着将改革举措从宏观落实到微观。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通过总结各部委工作推行部署的成功经验,我对基层改革措施的落地有了几点新的思考。

发现问题需要群众参与。挖掘现存问题是推行改革的第一步,而群众参与则是客观提出问题的必要条件。作为人民公仆,公务员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乡镇公务员就更需要与村民深入接触和沟通。只有建立符合实际的村民监督体系,乡镇工作才能做到村民的心坎里。相较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城市居民,乡镇居民的参与形式应该更为简单和直接。在各村施行流动镇长信箱,以手写纸条的方式反映群众面临的问题可能比起复杂的网上信箱更加简便;在微信普遍使用的今天,微信群众监督平台可以不仅仅接受文字投稿,还可以采用语音投稿的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执政中来。

解决问题需要组织力量。借用论坛中张建春同志的话,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基层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做好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就成为推行工作的重要一步。只有做好基层党建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让人人皆懂党员发展流程,让人人皆明党员管理条例,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以外力促内化的转变,才能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量。与此同时,做好乡镇党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也尤为关键。不仅要干部学理论,更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带动村民走进_、理解党章;不仅可以采取传统学习读本和宣讲理论的方法,更要结合实际创新创造,引入通俗读物、音频在线听书、小视频等新颖形式,带动村民学习热情。只要把宣传做到每一天每一处,只要把宣传做得丰富通俗,就一定能让党的路线深入村民心中,指导村民生活。

根除问题需要对症施策。工作推行困难在基层工作中很是常见。思想不统一、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村内落实的走样和变形,此时需要乡镇对政策的深入宣传解读,拉近干群思想上的距离,使得双方互相理解和支持。畏难情绪会使基层工作人员固步自封,过分的自保往往加剧干群矛盾、加大推行困难,这时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鼓励干部做事热情、提供干部借鉴方法。而落实力度以及落实效果的衡量,还需要上级部门的评估检查、督促问责,完善的监督体制是为政策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行政村两委班子的干事热情和办事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考评体现,进而督促村干部落实工作、保证成果。

不忘来时路,方知何处去。改革需要回头看,落实基层工作也需要回头看。每一次整点行囊,都能给予自己向前奋进的信心,也能积累向前迈步的动力,更能找到快速抵岸的技巧。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从国家改革到基层推行,我们势在必行。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5

8月21日—22日,参加了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20xx年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安排的内容非常充实。21日是通识培训,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在县里组织的7月份培训里听过了,但仍然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22日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培训,当然更有针对性。培训结束以后,对本次培训进行梳理,有以下几点感想:

1、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讲座,感触很深,对新课程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浙江省的课改始于06年,到今年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均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应该说这轮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那种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次的新方案就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变化一:模块调整。必修教学内容由3个模块调整为2个模块,不再二选一,教材不变;变化二:教学内容调整。《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调整:一些已成为常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再重复教学:信息浏览、网上信息获取、浏览器的操作等。减少了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不常用的内容:网页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比较实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字表处理。适当加强了信息技术本体知识的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的部分内容整合到《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学习中。变化三:选修。选修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被列入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实际上,信息技术在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等都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知识拓展类——国家选修(网络技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大学先修(计算机基础、c、java等)、前沿课程(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职业技能类——应用性课程,计算机动漫、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电子商务等。兴趣特长类:信息学竞赛、机器人。综合实践——整合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新课程实施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仍然沿袭原来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课模式换汤不换药。应该说,自己对新课程改革还是积极拥护并主动参与的,在课堂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新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本次新课改培训后,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了更强的信心。相信我省的新课程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2、对选修课程有了新的理解。

在以往的观念中,一直以为课程都是由专家来编写的。如果哪一天要我们自己来编写课程,那肯定是“鸭梨山大”,生怕编出来的内容不成体系,质量不能保证。但是在听了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董老师的讲座后,感觉选修课的开设并不是很难,虽然起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编教材、整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深入、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素材资料的积淀,我们也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不妨先编出来。可以一边用一边改,逐步完善。当然,选修课能不能开设、要怎样开设还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和学校领导的想法,在一些普通中学里,高考压力不是特别大,那么可以考虑通过选修课及其他特色项目的开设来增加学校的内涵和特色,但是对于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自己想开学校也不一定会同意的。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其实很忙的,要忙高一会考,还要忙高三的高考,还有网上阅卷及多媒体网络维护等没完没了的杂事。当然如果学校有意开设选修课程,我们也将积极参与。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由于平时冲掉的课程比较多,实在担心课时到时会严重不足,会考复习时间难以保证。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以上几点是本次培训的感想,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希望今后此类培训能多多安排会。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6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7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

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改革的心得体会篇8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走过几个月的时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其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每一位教师都是积极投入,又冷静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主要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以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的就是小组模式,在小组中将学生按层次组合到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优学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再帮差等生。这样既能让差等生获得知识,也能让优等生和中等生锻炼讲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组竞争意识的增强。班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形成浅层次的竞争模式。这样利用打分评价的形式刺激小组去拼搏,去争取,有效提高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师备课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进。首先由原有的传统的写教案的备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导学案模式。这样老师虽然显得辛苦一点,但是却将内容有效的整理到导学案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据可依。不再是盲从的在课堂上跟着教师满堂转,变普遍听为有重点的听,有效提高的课堂效率。

有成绩当然也有误区和弊端,当前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上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广泛关注。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面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误解,唯恐在课堂上讲多了,影响到学生的领悟,于是谨小慎微起来,结果却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学的研究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忘记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变成了课堂上的大撒把.恰恰这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是学生们所不具备的,所以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该讲的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仅是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便失去了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时,给定三角形的三边长度(3,4,5)去验证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学出来a2+b2=c2,然后才去写成32+42=52,随后认为其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过程是错误的,因为要先32+42=52,然后再说a2+b2=c2去判断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有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作铺设,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课堂形式追求热烈活泼,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是现实的。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侧重于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夯实,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教师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如在勾股定理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旗杆,绳子从其顶端垂下时,长度超过旗杆1m,将绳子下端沿地面拉开5m,绳子末端正好位于地面,求绳子的长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让学生准备绳子和米尺去实地测量,那这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做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却偏离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而言,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而有序。放时,放的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的时宜,收的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象、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预想效果,同时也不由让人怀疑:是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点掌声呢?还是向学生要一点掌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一点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该记住的没记住,不需要掌握的却记下来,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不问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的落实

新课改要求课堂大容量、高效益、大收获。所以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也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的模式,让学生多练习,多讲解,哪怕是一节课只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彻底弄懂一道题也好过整堂课下来笔记本上的内容多,却影射不到头脑中,或者干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题。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的、有益于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广泛占有资料固然重要,要将其为我所用则更重要。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课程改革步伐出现的不只是取得的效果,也有认识误区和弊病之处,毕竟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不足是正常的。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我们敢于面对这些误区,认清其产生的根源,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走向成功的。

《改革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