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心得体会优秀5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心得体会是思维和感情的交融,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文化心得体会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巴文化心得体会篇1
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之中,父亲一直都是个严肃、正直、廉洁的教师,甚至有人认为他还很“刻板”,但他的公正、身体力行、奉献却一直被老师和乡亲们所公认,所以一直以来大家不管他叫校长,而是十分尊敬地叫他老师。
对于“校园文化”,在我参加这次校长培训以前,也只是片面地认为就是增设一些标语,多搞一点绿化而已。父亲做教师三十多年了,当校长也有十来个年头,他没有参加过多少正规的学习培训,也因“性格原因”没有走出乐山去考察学习过,当然父亲可能至今也不知道“校园文化”的当今含义,但父亲爱看书爱学习。
清明假回家有机会再次转了转母校——父亲“经营”了十多年的学校。看到一些东西,触景生情,想把自己和父亲都作一个还原,我们都不懂得“校园文化”,谈不到有什么“解读”,只是想从一些所见对父亲的教育思想作一个猜测和理解。
父亲的校园是一所很平常的农村小学,校园不大,但四四方方,校园里没有专家们所说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训、主题词……”更没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会说话的墙壁”,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词却能折射出这个学校的一些隐性的东西,哪怕谈不上文化。
走进校门,八个镏金大字(这可能是学校里最奢侈的装潢了)“乐教、博爱,勤奋、文明”映入眼中,可能父亲认为作为农村的老师很多条件待遇是不能比的,但要有一颗“乐教”的心,我们看到的世界虽小但我们要有“博大的爱”,不仅对学生,还得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我觉得他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也一样博大;作为农村的学生我们就要发扬我们吃得苦、舍得干的精神,勤奋能弥补一切,但我们又要去其乡土里的一些不雅的东西,我们要做文明的人,我们依然有教养,我们不能被人所瞧不起。
站在操场里,看到校园四周的树,不仅又触景生情开来。操场是用碳渣铺起来的,每年开学全校师生总会带上锄头、铲子等工具一起填、铺、平操场,大家干得特带劲。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我也没有问父亲,也不知现在的教育提不提倡这样或者说敢不敢这样。反正我总觉得,那时的学生可能还领会不到“自立、自强”的含义,但一定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要做好”的道理。
四周的树是老师和学生自己种的,现在已长的很大了,但还是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四周的花园也是方正统一,这似乎也体现出了父亲的一点“刻板固执”,但似乎也同时渗透着一种“做人做事要规范有度”的精神。花园里没里“时髦的、人性化”的提醒大家要爱护花木的标语,校园里也没有太多的纸篓和多少温馨的提示,但花儿依然开的灿烂,操场依然干净清爽。可见,有些“文化”不是显现的,而是规范的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成为一种自然,自然的犹如一种看不到的精神。
父亲的校园就是这样,还是这样,可能没有当今人所议的什么“文化”,但我总觉得当你走进校园就会从中领悟一些精神,感受一些力量。
对于“校园文化”我现在知道的也不多,但我会像父亲一样去看书去学习,更会从父亲哪“刀耕火种、原生态”的校园精神中吸取出人们今天所谓的“文化”,学着继承,努力思考,然后慢慢去践行。
巴文化心得体会篇2
20xx年是我们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年”,锐意创新的时代要求鞭策着我们努力培植先进的企业文化。我们对企业文化塑造应该报一种什么样的期望,企业文化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成果?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塑造是为了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主要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的贯彻落实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在出国留学,你总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你不用担心自己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重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追求不断地昭示着我们进取不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出国留学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 作为出国留学的一员,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
其次,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我们要让出国留学企业文化出现在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传和阐释我们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还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领导风格、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等。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培养学习的文化,形成学习的氛围,提倡团队合作,经常与下属沟通和交流,定期进行反思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真谛;企业文化更要让员工“自己做”,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在体验时,是否考虑能够给员工一些利益,如轻松的沟通环境、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这些细节可以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好比我们在促销中的“尝一尝”。
第三,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长。我们要在狠抓公司各项管理的进程中,始终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其中,开展职工演唱会、诗歌朗诵、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帮助职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商战无情,随着外来超市的不断进入,零售业竞争硝烟弥漫。我们出国留学连锁要在挑战面前审时度势,要迎难而上、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力求从商品、企业,服务三个方面做大自己的品牌。以“高品质,多品种、低价位”为经营宗旨,以“创石家庄人自己的连锁品牌,做石家庄人自己的低价卖场”为己任,打造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同时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成功的把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现代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之源。这样既增强了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品位,形成了出国留学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又激发了员工以企业为荣的'学习力,创造力 。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员工在企业中的成长,经常举办业务培训,将经营中总结的经验和学习心得与他们分享,并采用外出参观、跟班学习、组织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发展提供平台。同时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严格自律、刻苦学习、踏实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因为只有具备智慧和激情才能让我们的员工魅力持久。没有文化支持的企业干不成大事,不去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很好结合起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我们出国留学人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努力“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业绩、倡扬新风尚、建设新生活”,使大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心情舒畅地得到发展、得以创新,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将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象做优。
巴文化心得体会篇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巴文化心得体会篇4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风格、员工行为习惯和对事情的自然反应。在苏宁,其文化体系从理念、精神再到它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牵扯的面非常广。
“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多元化、连锁化、信息化,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以顾客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控制能力,重目标、重执行、重结果,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矢志不移,持之以恒,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网络服务品牌。” 围绕市场需求,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的原则,苏宁电器将电器连锁店面划分为旗舰店、社区店、专业店、专门店4大类、18种形态,旗舰店已发展到第七代。苏宁电器采取“租、建、购、并”四位一体、同步开发的模式,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态势,每年新开200家连锁店,同时不断加大自建旗舰店的开发,以店面标准化为基础,通过自建开发、订单委托开发等方式,在全国数十个一、二级市场推进自建旗舰店开发。预计到20xx年,网络规模将突破3000家,销售规模突破3500亿元。 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苏宁电器坚持市场导向、顾客核心,与全球近10000家知名家电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高层互访、b2b、联合促销、双向人才培训等形式,打造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高效供应链。 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顾客满意是苏宁服务的终极目标。苏宁电器立志服务品牌定位,连锁店、物流、售后、客服四大终端为顾客提供涵盖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的阳光服务。
连锁店服务方面,苏宁电器以客户体验为导向,不断创新店面环境与布局,制定了系列店面服务原则,率先推出5s服务模式,会员专区、vip导购实现一站式购物。根据顾客多样化需求,提供产品推荐、上门设计、延保承诺、家电顾问等服务。 物流是苏宁电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苏宁电器建立了区域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转配点三级物流网络,依托wms、tms等先进信息系统,实现了长途配送、短途调拨与零售配送到户一体化运作,平均配送半径80—300公里日最大配送能力17万台套,实现24小时送货到户。
苏宁电器相继在杭州、北京、南京等地开发建设了现代化物流基地,上海、天津、沈阳、成都、长春、无锡、合肥、徐州等地物流基地建设也全面铺开。预计到20xx年,完成全国60个物流基地的布局。通过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的运作,苏宁电器物流基地可支持50-200亿元的年商品销售规模,零售配送半径最大可达150公里,同时还承担、地区售后服务中心、地区呼叫中心、地区培训中心等功能。
“专业自营”是苏宁电器售后服务的特点,目前,苏宁电器全国拥有1800多个售后网点、30家高端技术服务中心,15000名服务人员、500名高技能电器技师,提供安装、维修、保养等各项服务,服务品类涉及彩电、冰洗、小家电、通讯、it五大品类、上百个品牌,拥有多项作业技术与国家发明专利,成为业内首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单位。
客户服务方面,苏宁电器建立了业内首个以呼叫中心为平台、以crm为管理目标的客户服务体系。20xx年,苏宁电器率先建立了业内最大的南京呼叫中心——坐席数约1000人,拥有1000多条电话线路,全国日最大信息量10万条,实现了全国统一受理与回访,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365-365全天24小时真诚守候。
信息化是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苏宁电器视信息化为企业神经系统,建立了集数据、语音、视频、监控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有效支撑了全国300多个城市、数千个店面、物流、售后、客服终端运作和十多万人的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先后入选中国商业科技100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44位)。依托苏宁sap/erp系统,b2b、b2c、oa、soa、hr、bi、wms、tms、crm、call center等信息应用系统,实现了“供应商、内部员工、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全流程信息集中管理。此外,苏宁电器先后携手与ibm、微软、sap、思科等国际知名it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战略合作,打造国际化智慧型企业。
百年苏宁,人才为本。人力资源是苏宁电器的核心竞争力,苏宁电器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资本,建立了系统化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考核激励与发展规划体系。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理念,坚持自主培养,内部提拔的人才培养方针,苏宁电器先后实施了1200工程、总经理梯
队、采购经理梯队、店长梯队、督导梯队、销售突击队、蓝领工程等10多项人才梯队计划,倡导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长远发展。
苏宁电器树立了“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的价值观,倡导员工与企业共创价值,共享成长,坚持激励为先,大胆提拔,建立了涵盖员工福利、各类奖励、晋升和发展等全方位的激励体系;同时,通过制度化的各类员工活动,倡导家庭式的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苏宁电器管理和发展的灵魂。20年来,苏宁电器在企业内部塑造了执著拼搏、踏实严谨的工作氛围,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企业立志打造百年品牌,全力打造事业经理人团队,倡导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长远发展,展望未来,苏宁电器将立足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同步开发,以经营创新和管理提升为基础,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步伐。到20xx年底,电器连锁店总数突破1200家,销售规模突破1500亿,实网络规模、品牌效益、管理与服务等全方位的行业领先,进入世界500强;到20xx年,电器连锁店总数将达3000家,销售规模达3500亿,同时完成300个电器旗舰店、60个物流基地的建设,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苏宁电器将矢志不移,持之以恒,为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不懈努力!
巴文化心得体会篇5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读书笔记,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怎么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地理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干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