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7篇
教师准备教案是备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仔细设计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 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 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3、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看图按标记记录。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是老师在幼儿玩积木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几名幼儿不是拿积木搭建什么楼房,汽车,而是有的幼儿拿的三角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正方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梯形的积木,这样就及时的进行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用途、颜色、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车、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车。(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车是玩具。
3、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5、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班幼儿上的这一节课,该班幼儿基本能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方法,在颜色、大小上分类掌握较好,但是在形状、以及用途上掌握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巩固对物体的分类,也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学习。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设计分类标志,尝试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层级分类。
2.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经验准备】
1.参观废品回收站,获得部分生活垃圾可回收的经验。
2.建立小小回收站,师幼共同收集可回收的废旧物品,交流各自收集的废品的名称、性质和用途等。
【材料准备】
1.各种大小不同的分类箱、筐,白纸皮、笔等。
2.亲子手册《科学分一分,拼一拼》。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志,根据标志进行分类。
(一)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1.提问:这些废品有什么不同?如果要对这些废品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
2.提问:哪一种分法更快更清楚?启发幼儿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分类标准。
(二)讨论设计分类标志。
提问: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志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启发幼儿通过绘画或直接运用材料等方法设计分类标志。
(三)讨论分工合作,并根据标志对废品进行分类。
1.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分享交流。
二、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分成相应的若干组,分别完成设计标志,并负责该类材料的分类归放。
(一)引导幼儿再次讨论确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志。
教师:我们已经把废品进行分类,想一想分好的各种废品还能再分吗?可以怎么分?
(二)启发幼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工合作,并根据类别标志对废品进行分类、归放。
【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分类箱让幼儿继续收集废旧物品,并利用其制作玩具。
2.完成亲子手册《分一分,拼一拼》。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愿意大胆尝试,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习,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并让幼儿“整理物品”,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幼儿个个都能将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接着引导幼儿运用图谱标记“送物品回家”,幼儿也都能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给物品按标记分类中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标记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过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仔细观察标记,都分类错了。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于急促。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都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操作时总喜欢看别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刚刚拿到操作材料就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不爱动脑筋。
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让幼儿真正掌握我们所要让他们掌握的,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懂了,学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另外,每节课结束以后,教师要做到及时反思、小结,及时的修改,累积经验,寻找幼儿更能接受的讲解方法,做到完善以及更好,让幼儿从兴趣开始培养,从根基开始打起,从基本习惯开始抓起,让幼儿喜爱上数学,喜爱上学习。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
2.能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形卡片大的红色,兰色若干。
2.幼儿操作的小的图形卡片若干盘、图形积木若干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李老师带你们认识了很多图形宝宝,你们来说说都有谁啊?哦,有(长、正、圆、三),真是太棒了。李老师这里就有很多的图形宝宝,你们来看看,他们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二、观察图形,按照图形颜色进行初次分类。
(1)师:看看李老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卡纸,和这些图形宝宝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要帮图形宝宝分家可以怎么分?
(2)师小结:哦,原来啊,我们可以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给它分家,你们再动动小脑筋,除了按照图形的颜色来分类,还可以怎么分?(按形状来分)
三、按照图形形状进行再次分类。
(1)师: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2)师小结:经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我们用了两种方法帮助图形宝宝分家,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来分?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形状)来分。还有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大小)来分。
四、幼儿动手操作,根据图形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
(1)师:现在李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图形宝宝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一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你们不仅要按照颜色来分,而且还要根据它的形状和大小来,我们一起去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
五、教师点评幼儿操作材料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宝宝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有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类。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了图形宝宝,那还有些没有分对的小朋友可以把我们的操作卡片带到区域活动中去完成它。
活动反思
?图形分类》是中班的一次数学公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长方形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思考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图形分类》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在幼儿认识多种食物的基础上,形成水果、蔬菜、糕点的分类概念。
2.激发幼儿感知这些汉字的兴趣。
3.初步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各种水果、蔬菜、糕点的图片,汉字卡片,各类幼儿自制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三个“家”:水果、蔬菜、糕点。
2.启发幼儿思考这三个“家”里分别有什么东西。
(老师根据幼儿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汉字,如没有,当场书写。)
(二)操作练习
1.游戏:找“家”。商店里进了一批货,请小朋友将他们归类放整齐。水果放在第一个红盘子里,蔬菜放在第二个绿盘子里,糕点放在第三个黄盘子里。
2.幼儿自制各种水果、蔬菜、糕点卡片。
提示语:商店里的货物不够,请小朋友去进一批货。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选择、自制,如书写、绘画、泥塑等)
(三)复习巩固
游戏:去商店购物
1.交代规则
今天我收到一张请帖,是兔妈妈写来的,它说今天是小兔的生日,请我们一起帮忙采购一些水果、蔬菜、糕点来招待客人。请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拿菜单,然后到商店去买。
2.幼儿游戏 (注意检查幼儿所拿物品是否与菜单上的物品一样)
3.延伸活动:乘车到小兔家去送礼物。
活动建议
1.帮助幼儿尽量多认识一些水果、蔬菜、糕点,扩大生活知识面。
2.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学会区分食物的类型,并认识其中的汉字。
3.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活动反思
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儿童只有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调动他们积极的思维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尽可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类式教案大班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寻找物体的不同特征,并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分类。
2.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促进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块分类板(上用橡皮筋纵向一分为二),四种形状、三种颜色、不同大小的图形片12张(上画四类物品,如图)。
2.相关的演示教具、黑板。
3.幼儿已学过这种分类方法。
活动过程:
1.引出活动。
①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②请幼儿把这些图形片分成两个家,并说说分成了怎样的两个家。
2.幼儿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与否定分类。
①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②展示幼儿的分类板,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并给分好的两个家取个名字。如“是红色的家”和“不是红色的家”,“是乐器的家”和“不是乐器的家”等。
③引导幼儿把分类结果相同的分类板归放在一起。
3.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分析、思考不同的家所依据的标准是否相同。
①教师提出要求:现在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再给图形片分分家。
②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③现在你分成了哪两个家?和谁的方法相同?请把相同结果的分类板归放在一起。
④讨论:分成“可以吃的东西”和“不可以吃的东西”的`分类板和分成“可以坐的东西”和“不可以坐的东西”的分类板能不能放在一起?
4.幼儿第三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变通的思维方法。
①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还有其他分法吗?分的时候,老师一念完儿歌“一、二、三,三、二、一,请帮图形分分家”,你们就应该分好,好吗?
②教师念儿歌,幼儿操作,分好者举手示意。
③教师逐渐加快速度念儿歌,幼儿连续操作三次,每次分完后均举手示意。
④讨论:为什么这几个小朋友总能快速分好?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⑤请一位幼儿用大教具演示自己的分法,讨论他分得快的原因,体验变通的方法。
⑥小结:只要找出一个不同点,就能分出不同的家。
5.引出下次活动、的内容。
①刚才你们用了这么多方法,可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好办法让老师记住吗?
②幼儿讨论,教师肯定幼儿提出的记录方法,鼓励幼儿在下次活动中记录。
活动延伸:
1.提供纸笔,让幼儿把每次分家的结果记录下来。肯定幼儿自己创造的各种标记,鼓励幼儿根据记录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2.展示幼儿的记录结果,讨论怎样的记录方法让人一看就懂,建议幼儿把标记画得既简单又明确。
活动反思:
幼儿在学习按物体某一特征作肯定与否定分类时,虽然可以运用已有的分类经验,但难以全盘照搬。因为这种分类方法是要从一组物体中先寻找到某个特征分出一组,然后将剩下的物体口,井为一组。即以同一特征为标准,前一组作肯定分类,后一组相对于前一组作否定分类。这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他们在学习这种分类方法时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前次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层层递进的活动,解决了这一分类活动的难点,引导幼儿学习了新的思维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把学习新的分类方法作为一种手段,十分强调幼儿数学教育的思维操练功能。如果教师能在活动中更好地体现师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就更有利于把预设的教育目标转换成幼儿的活动周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反馈信息,引导幼儿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