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9-23 11:04:25 分类:军训心得

如果你对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写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观点,通过良好的途径记录下来十分关键,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8篇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1

?@党员干部 用好家风“传家宝”以家风促作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家风这一“传家宝”,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文化,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严于律己管好身边人,以家风促政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支撑。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弘扬优秀传统,培育良好家风。“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家与国的关系时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反之,就如《严正家风》中“严书记”的家人,仗着权势在幼儿园狐假虎威、以权谋私,成为家风不正、家教缺乏、家训不严的反面典型。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自觉向焦裕禄、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领头羊”,在家庭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修身、勤俭、诚信、忠厚、仁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让良好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好自身建设,管好身边人。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以家风看家教,以家教涵养民风,良好的家风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朴实为民作风的重要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也是党员干部立身行事的重要“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党员干部要切实从自身抓起,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要以廉修身、以廉持家,培育良好家风,管好亲属配偶子女,树立高尚道德情操。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2

?墨宝话家风】

古语云,“诗礼传家,不名则利”。家风,又称门风,它赖于家庭成员而产生,更是整个家庭发展传承的主旋律。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深知党员干部的家风是社会风气风向标,好的家风是廉政之源。新的一年,各位党员干部要严格自律、清白做人,把廉洁从政作为生命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强化家教家风建设方面做表率,把良好家风常“写”于心,“精裱”于行,以其正作风、带民风、促政风,有效提升为民服务“硬核”能力。

“淳风厚德”,以家风正作风。家教家风,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道德风貌,也是每位家庭成员成长、成熟的“指向标”和“定盘星”。俗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注重家风家训建设,连家人、亲人都管束不好、引导不好的党员干部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党员、好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管束家人,把手中的权力化为为人民谋利益的利器,而不是为家庭谋私利的“助力器”。要自觉地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自觉践行积极进取、勤俭朴实、乐观向上的家风,不断纠正自身不良作风,贯彻落实好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把各项工作开展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忠孝诚信”,以家风带民风。民风正则民心齐、基层稳。淳朴民风需要一个个良好家风来支撑,更需要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当今世界,随着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民风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各位党员干部,在新春走访慰问等工作中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直面那些不守规则、封建迷信、涉赌涉毒、目无法纪等现象和不守合约、缺斤少两等诚信缺失行为,提出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不断丰富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唤醒广大家庭的道德自觉,以好家风塑造好民风。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3

?我最贵的“传家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入冬了,曾记否?家乡冬日里,最是暖阳无限好。我的家在大山里,天空总是很蓝,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回忆曾经美好的点滴,清楚地记得刻在记忆深处的幸福长,怀念着那些岁月中逝去的时光,讲诉着属于我和家的纸短情长。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富贵贫穷,家永远是深深的眷恋,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带着我家最贵的传家宝,跟党走。

小时候,爸爸说:“如果考试抄了别人的,哪怕是考100分也是耻辱,如果你是凭自己考的,哪怕是0分,那也是光荣的”。小时候,家风是诚实,长大后,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要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注重求真务实的作风,说真话,做真事,老老实实干实事,踏踏实实为人民,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品格,始终把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小时候,奶奶说:“吃点亏没什么,人就是要吃得亏”。小时候家风是吃亏是福,长大后家风是甘当人梯,俯首甘为孺子牛。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吃亏”观,要有坚定的“服务意识”,要把人民的疾苦、人民的水生火热看作是最大的“吃亏”,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民心,再苦再累,也不会觉得自己“吃亏”,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个人利益移到党和人民利益上,付出力所能及的“吃亏”,收获党和人民“赚了”的福报。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4

?一家四口的“四色家风”味】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家风代代传承,于润物细无声中滋润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很庆幸在健康家风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家四口,相互扶持,相互包容与理解,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不变的东西,把我们的小家越过越好。

家风是父亲辛勤劳作的“苦”味,坚韧、朴实。父亲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工作干了近30年了,我们这个家,就是靠他一个个零部件拼接起来的。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他少言寡语,但是干活从没有怨言,对我们几乎没有责骂,这应该就是父爱如山的样子。从我上初中起,为了供养我们姐弟俩,父亲便兼职干起了两份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父亲辛勤劳作的艰苦,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勤劳、坚韧、朴实的人。

家风是母亲勤俭持家的“甜”味,乐观、贤惠。家是《望月怀远》中那不可企及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灞上秋居》里的雁群南去,更是母亲身上“甜甜”的味道。年轻时母亲为了我们姐弟俩在工厂做纺织工,艰苦的条件让她留下了很多病根。如今我工作了,家庭的担子小一些了,母亲便把重心更多放到了家庭,无微不至关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厨房里总有母亲忙碌的身影,一餐餐美食是我们最甜蜜幸福的记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细水长流的日子因为母亲更加有了烟火味。母亲勤俭持家的身影,教会我在未来生活中如何做一个乐观、贤惠的“女主人”。

家风是姐姐学海无涯的“酸”味,勤奋、坚持。这里的姐姐便是“我”本人,人不聪明,总是被弟弟调侃我学习都是靠死记硬背,考上大学、研究生实属幸运。我承认,学习没有找对方向和方法确实挺心酸的,高中三年经历三次大落,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多少次怀疑自己能否上本科,但是没有办法只有咬牙坚持,也许是老天开眼最后上了个二本。研究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备考研究生那年,自习室里的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用完了上百管笔芯,中指也被磨出了茧。我还是那个我,死记硬背,无数次重复,终于,我收到了985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学习很心酸,但我更明白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意义。

家风是弟弟古灵精怪的“辣”味,聪明、温暖。弟弟是家里的老幺,备受宠爱,小时候的他便古灵精怪,调皮、贪玩,经常把家里搞得“乌七八糟”,还时不时和我们“顶嘴”。但是他也是咱家最聪明的小孩,学习效率极高,自律性很强,喜欢举一反三,初中成绩一直稳居前三,中考更是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如今成功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00后”的弟弟还是一枚小暖男,虽然话不多,但是总是记住家里发生的一切,默默关心着所有家庭成员,让我们倍感温暖。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5

?于小事中看家风】

在日常生活中,“家风”似乎很少被提起,但当“优良家风”写进《民法典》后,关于“家风”的讨论也愈发热烈。我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我们家的家风。

爷爷教会我规矩。“身子要直,头要端正,手臂自然撑开”,“横要平,竖要直,撇有锋,捺有脚”,只比桌子高一头的我站在桌子前晃晃悠悠地听着爷爷严厉但耐心的教导。还未上小学的我哪懂得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只觉得每天一个小时的书法练习让我少了些自由玩耍的时间。长大后,才明白“字如其人”的说法并非信口开河。一笔一划的临摹和练习让我从书法的规则中体会到了做人的规矩,也让我身上渐渐有了细致、专注、沉着、耐心的品质。“吃饭要扶碗、尽量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要东挑西拣、不要敲碗、不要吧唧嘴……”自打我学会自己吃饭开始,爷爷嘴边吃饭的规矩就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吃饭习惯。爷爷教会我的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规矩,让我受用终身。

奶奶教会我淳朴。奶奶离开前两个月的一天,我正要收拾行李返校,却突然接到叔叔电话,说奶奶快不行了。我慌里慌张赶到医院急诊室,远远地看着病床上的奶奶费力地呼吸,却不敢往前再迈一步。两个月后的某天凌晨,我在睡梦中接到了奶奶去世的噩耗,瞬间清醒,立马订机票赶最早的航班回家。一路上,和奶奶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浮上心头。奶奶不善言辞,却热心助人,邻居家有难处能帮尽帮;她不讲究吃,一日三餐是粗茶淡饭;她不讲究穿,扯一块粗布就能自己缝一套,一穿便是好几年;她不讲究排场、不铺张浪费、不与人争执……她这一生过得平淡、无欲无求,踏踏实实过日子。奶奶教会我的淳朴让我在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

父亲教会我孝顺。父亲是一名教师。作为老师,他教会了我严谨、细致、谦虚、耐心等;但作为父亲,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孝顺。父亲小时候家里穷,饭都吃不饱,爷爷奶奶为了供他们三兄弟上学,省吃俭用,吃了难以想象的苦。父亲十分感恩当年爷爷奶奶坚持供他读书,一心想着回报父母。他平时工作忙,便利用周末的时间回老家陪伴父母,和他们聊聊自己的工作、听他们说说最近的情况、陪他们一起干农活。没有时间回去,便会通过电话保持联系,让父母明白孩子们心里惦念着他们。此外,在物质生活上,父亲也力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父母最好的。父亲所做的,不过是最普通的小事,但最难坚持。“孝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中彰显,也在我身上得到了传承。

母亲教会我勤劳。听外婆说,母亲从小成绩优异且十分勤劳,放学时间不是在田间就是在地头。虽然是个女生,但她可是家里干活的主力军,做到了学习、农活两不误。闲暇时间,她还会给亲戚朋友们织毛衣、围巾等,这双手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后来,我们全家搬到县城,建房子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负了一些债。母亲为了偿还债务,便白天上班,晚上兼职,风里来,雨里去为我们的家庭奔波。她还时常教导我:“幸福是等不来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也将母亲的教导铭记于心,时刻不忘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的生活。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6

?家风家规】大钵子里那段青葱岁月

1994年的春节,是我人生中永不磨灭的一段岁月。是年,我从四川省绵阳市丰谷师范放寒假回家过年。这一年我成为村里人的骄傲,在那个考上中师中专就脱了农皮,端上“铁饭碗”的年代,我自然成为全村人的骄傲,更是大婶们教育儿孙的活教材:“你看人家安娃儿,无爹无妈,靠自己硬是考起中师,吃上了皇粮。”初一的早餐,条件好的家庭吃汤圆鸡蛋,寓意团团圆圆又一年,我们家吃面条,寓意顺顺溜溜过一年。与往年不同的是,我破天荒第一次端上了心仪已久的“大钵子”。

大钵子,就是土大碗,相信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都还记忆犹新。我家的大钵子有小面盆大,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我家的大钵子只有在贵客来了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平时总是在老旧的碗柜里面“关禁闭”。奶奶曾经说过,“安娃儿,等你哪天考起学了,过年就给你端大钵子”,于是,很多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就会小心翼翼地把大钵子捧在手心,闭着眼睛感受那沉重的分量,千百次假想大钵子散发出的喷香。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中师中专”,从奶奶为我郑重承诺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在那个年代里,能吃饱穿暖就是我的理想。于是,半夜三更,别人早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我在冥思苦想几何题,借着柴草在灶堂里的光背英语单词,晨曦初露的时候一边采摘桑叶一边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就像被上了发条的时钟,围绕端大钵子这个梦想不停地转动。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93年的秋天,我收到绵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当乡亲们奔走相告的时候,我却悄悄捧着大钵子,“奶奶今天晚上会不会给我端大钵子呢?”结果,考学的惊喜并没有带给我什么变化,大钵子还是安安静静地躺在碗柜里。在开碗柜的时候,我故意弄大响声,以提醒奶奶,“什么情况?难道奶奶忘记了吗?”带着一丝遗憾,我踏上了去绵阳的求学路。

“安娃儿,你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过年回来,我给你端大钵子!”班车发动的瞬间,奶奶像是鼓起勇气般终于憋出了这句话。不知为什么,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奶奶没有失言,我也在“取得好成绩”中如愿以偿,一次次回家端上了大钵子。

这些年,我的人生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还是乔迁新居,每添一喜,第一件事都是精挑细选买碗。如今,碗越端越小,现在的饭碗还不及大钵子的三分之一,甚至有时候已经不再用碗了,盘子、叉子、杯子,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餐具。但,始终找不到端大钵子那样的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知道,这么多年,无论岁月多么沧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挺了过来,正是得益于奶奶那句“取得好成绩,过年回来,我给你端大钵子!”

如今,大钵子早打碎了,奶奶已入土为安,但大钵子里那段青葱岁月却留在心里,时不时梦回当年,总鞭策着我勿忘初心、砥砺奋进。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7

?我的家风故事】把教育融于身体力行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代表着成长之地,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而家风,则是涵养一个人行为品德、精神风貌及内在素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高度肯定了建设优良的家风的重要性。

我成长于黔西北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十分重视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问题。直到我们几个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父母仍未停止对我们的教育。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这谆谆教导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能够做一个崇德向善的有用之人的殷切希望。

向优秀学习,勇于拼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小乡镇,艰难贫苦的生活让父母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不过,父亲和母亲都不会一直干巴巴强调这一点。那时候,堂哥们通过努力考上了“铁饭碗”,买了车,盖了新房,算是脱离了农门,相比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母亲看在眼里,就问我们,是不是很羡慕,也想像大哥他们一样?我们几个都点了点头,母亲就语重心长地说,那是别人努力拼搏来的,你们想要那样的生活,只有向他们学习,努力读书。在那之后,他们就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当我们认真学习时,再苦再累的活他们都独自干了,不打扰我们学习,而当我们贪玩不想学习时,就会默默带我们下地,在苦累的农活中磨炼我们的意志,然后更加坚定学习的决心。正是在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我们几个都发愤图强,先后考取了大学,随后再考上了研究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八个字我至今记得相当清楚,这是父亲教我写作文时写在我本子扉页上的话。那时候的我由于太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我慢慢长大,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父亲常说,人难免会有低谷的时候,而这时候,对你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你的贵人,要懂得感恩,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帮的你也要尽量帮一把。印象最深的是,自从我考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会在家里养一只羊。那时候,以我的家庭条件,是完全上不起这所在全县都很出名的私立学校的,但那年学校有一个政策,只要考试达到学校的要求,就有给予减免学费生活费的待遇。在父亲看来,虽然这是学校的政策,但要感恩学校这个政策,才让我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想要感谢学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而在我们家乡,有端午杀羊过节的习惯,于是父亲每年都会养一只羊,在端午这天邀请学校的老师们来聚一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很久。通过这样的方式,父亲把要懂得感恩的思想灌输给了我们。

与人为善,敢于“吃亏”。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在父亲看来,“会吃亏”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因为只有敢于“吃亏”,才能“享福”。小时候的我们想不通吃亏和享福之间的关系,于是父亲开着拖拉机(当时家庭重要收入的来源),在给别人拉完货后,就会去石山上拉一车碎石,让我们几个带上工具去填补道路的坑洼。我们不解,路是大家的,为什么要让我们几个来铺呢?父亲说,我们几个来铺路,看着是我们吃亏,别人享福了,但实际上,修桥补路不但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我们自己,是一件“积德”的事。在生活中,父亲也会教育我们,执着于小利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与人有利益冲突时要学会“退一步”,与人交往要友好和善,胸有度量才能真正做得了事。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公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亲对我们要敢于“吃亏”的教导,因为这代表着没有“吃亏”的精神,就无法谈奉献精神,更无法谈为人民服务了。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8

?“三把火”烧出好家风】

“家就是一个可以让我遮风挡雨,再重新振奋精神,重新去上班的一个词”“家是避风的港湾”……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第一部《回家》播出以来,观众反响强烈,家风持续引发网友热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培育良好家风,离不开猛火、温火、恒火“三把火”。

用“猛火”严立家规,“烧”出平安家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国历代先贤非常重视家规家训,司马光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包拯生前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就成了不法分子围猎的重点目标,稍有不慎就会被“拉下水”。“治家严,家乃和”,党员干部特别是要严立家规,就必须刚正不阿,用“猛火”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什么必须做、什么坚决不能做,树牢思想政治防线,才能烧出平安家风。

用“温火”言传身教,“烧”出健康家风。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养不教,父之过”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老共产党员、老军人周智夫严于律己,即使外孙生病也绝不动用公车送医,子女求学就业也从不“打招呼”“托关系”。十八大以来,一些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多是因为家规不严,默许、纵容一家老小齐上阵进行贪腐活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严立家规,还要用家庭温情言传身教践行家规,教导他们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对不当言行及时纠正,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不该消费的坚决不消费、不该收的财物坚决不收、不该碰的坚决不碰,帮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烧出健康家风。

用“恒火”勤俭持家,“烧”出清廉家风。“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将领吉鸿昌探视病重的父亲时,其父吉筠亭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他牢记父亲教诲,清白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现实生活中,那些“老虎”“苍蝇”多是从自己或家人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崇尚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持之以恒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教导家人远离奢侈欲的诱惑,习惯过穷日子、苦日子,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真正把勤俭持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烧出清廉家风。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