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扶贫心得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反馈,这种反思能力对于提升写作能力非常关键,引人深思的心得体会往往都是我们认真思考后写出的,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扶贫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扶贫心得篇1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的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剧,因低收入、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阶层性贫困发生机率大大增加。扶弱、济困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xxxx年1月18日,为使我办公厅对口帮扶的巴彦乌苏社区贫困家庭能够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在机关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巴彦乌苏社区,给12个困难户发放了米、面、油等慰问用品,同时也能看得出来他们领到这些慰问品时的高兴和不善言表,掩饰不住激动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接着我们在赵书记的带领下走访了3个特困户,把温暖送到他们的家中。其中有一户人家对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老大娘生病在炕上躺着,老大爷的身体看起来也不太好。他们住的这间破旧的老房子还是租住的,家里空间狭小,家居摆设也很简陋,可能他们提前接到了慰问的通知,家里收拾的很干净,炉子烧得很旺,家里也很暖和,柜子上的盘子里放了几个洗好的苹果。我们把慰问品送到他们家,说明来意后老大爷很激动,一直说谢谢,为了让生病的老大娘好好休息我们匆匆离开了。出来的时候依稀听见老大爷在后面喊:“喝口茶再走哇”。
回去的路上,带领我们的一位前辈说,我们发的这些米、面、油的价位稍微高一些,所以他们就不舍得吃,平时他们连最便宜的米、面、油都吃不起。这些贫困户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加上家庭成员面临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贫困加剧。
我认为,在做扶贫帮困工作时,做好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思想扶贫。生活困难的人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种思想,他们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
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站立起来,鼓足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比如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户土地里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帮助他们农产品增产增收。这就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与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所以国家要大力推进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保体系,把贫困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且老有所养,这才是真正的脱贫。
2024年扶贫心得篇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某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10月29日,参加了市扶贫办组织的《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听取了市委戴秘书长所作的学习辅导。11月3日,县老区办又组织全体干部对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的再学习,尤其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关重要论述进行了详细的学习。通过学习辅导,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初步的掌握了解,为下一步如何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开拓了工作思路。下面谈谈个人对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点体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人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力拼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极大地解放和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为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以及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作为一级政府的扶贫机关的工作者,对此既感到是工作动力又是工作的压力。一方面,扶贫工作在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十七届三中全会给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一个扶贫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
抓住机遇谋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提高扶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尤其是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指导扶贫工作的实践。二是强化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不断深入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掌握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扶贫工作决策者提供可靠信息,为确实贫困者提供最合理的扶持。三是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扶贫工作者的作风尤其要踏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走村串户,把好事做好、做实。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困难、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是要清政廉洁,克己奉公。牢记“两个务必”,注意自身形象,常修从政之德,常知贪腐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身可危而志不可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不傲物,贫不易志。从平时抓起,从点滴做起,做到依法行政,清白做人。
2024年扶贫心得篇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这几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交换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24年扶贫心得篇4
时光荏苒,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已经三年了,在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
一、用心扶贫
对贫困群众,我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也是从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了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脱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贫困群众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中。
二、用情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扶贫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扶贫干部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听取群众的想法及意见,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不是为图自己方便,就一意孤行的决定贫困群众的脱贫帮扶措施。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把贫困群众当作朋友,倾听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想法。只有真心实意的帮扶贫困群众,带着温暖的感情去感动他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了解民意,为民谋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广大农村基层,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扶贫档案的管理,科学的统计,精准的识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一个好的统计管理体系,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现目前,扶贫工作开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缺少的是发展的意识和路径,农村不是没有好的东西,但是因为缺少对外沟通的桥梁,导致越来越落后,因此,只有加强对扶贫工作队员的动态管理,让他们发挥出桥梁作用,那么扶贫才能更成功。
三是加强督促贫困户动起来。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各项优惠政策涌入基层农村,农户受益颇丰,但也产生了负面性,贫困户越来越懒了,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只有加强排查,加强督促,让贫困户动起来,真正做到贫困户有事可干,“逼”着他们干,最后实现自己也能干,这样我们才能把扶贫做好,做成功。
四是让主体贫困对象动起来,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贫困户不参与,不行动,都只能成为表面现象,只有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关于扶贫我们是牵线人,主体是贫困主体,让他们真的参与了,动起来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2024年扶贫心得篇5
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日听到某县扶贫办的同志说了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的‘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
“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不难想象,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浅尝辄止。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单就“发展生产”而言,面广量大,方法众多,尤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而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
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合力实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点穴治病,祛病为本。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2024年扶贫心得篇6
我有幸参加了省扶贫办举办的扶贫学习培训会,五天来,通过对扶贫理论和案例的学习,我开拓了思维,认识到了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收获很大。培训会很多领导和专家传授了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经验,对我们梳理扶贫工作思路,制定本地区的扶贫规划有很大帮助。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上级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注重协调,多方用力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扶贫项目的衔接工作。
三、深入基层,了解民意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两天的调研,我想我们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四、重在行动,贵在落实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这种支援必须建立在干实事、干正事、干好事的基础之上,只要我们干的是功在当代、利在于民、造福子孙的大事,就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援助。要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在任何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考验,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又能够破除旧观念,用知识去帮助那些贫困落后的人多学技能,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2024年扶贫心得篇7
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和成功经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许多国际友好人士持续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共产党,他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期待中国与世界分享更多中国智慧,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对很多国家具有启发意义”
本报记者 于 洋
“过去十年,中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出一系列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倡议和方案,很多国家都受益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近日,保加利亚—中国工业发展商会主席德西斯拉娃·东切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理念与经验表明,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人类的命运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切娃长期致力于保中经贸合作,见证并参与了保中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东切娃深感保加利亚的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因此她在2015年发起并成立了保加利亚—中国工业发展商会。
“中东欧国家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对拓展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平台。同样,很多中国企业也在中东欧国家寻找合作机会。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成为两国企业间的一座桥梁,为两国企业家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东切娃说。
东切娃认为,近十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保中双边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不断密切,两国间已形成良性的经贸互补,这样的紧密关系让包括她在内的两国企业家成为直接受益人,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了解。保加利亚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因盛产玫瑰而闻名世界,而中国则在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未来两国在科技、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一提及与中国的关系,很多保加利亚人最先想到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在绿色能源、互联网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处在世界领先行列,比如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对很多国家具有启发意义。”东切娃说。
自30年前首次到访中国以来,东切娃去过中国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城市。除了让人赞叹的城市发展和变化速度,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中国女性企业家的魅力也令她印象深刻。她说:“中国有非常多的女企业家,她们能力卓越,无论在企业运营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备受尊重。”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东切娃感慨,中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世界的发展和稳定贡献力量。她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每一项经济举措、发展计划和改革措施都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福祉。我相信,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不断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和成功经验。”
“非中合作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本报记者 周 輖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埃及《金字塔报》副主编萨米·卡姆哈维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力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积极示范。
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卡姆哈维说,“这是一串让人惊叹的数字,但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以及中国人民的努力拼搏下,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卡姆哈维曾于2015年作为《金字塔报》常驻记者被派往中国工作,结束任期回到埃及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中国。卡姆哈维参与过中国两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要活动的报道,采访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对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已在报刊上累计发表了500余篇有关中国各领域的报道。“有时仅仅是几个月后再到中国,就会发现一栋楼房拔地而起,这就是中国速度。”卡姆哈维说。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镇,利用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扶贫项目,提高了农民收入;陕西眉县和周至县等地,通过种植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数万个就业机会。”回忆起在中国乡村的走访经历,卡姆哈维侃侃而谈,还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照片和发表的报道。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手工艺振兴、线上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卡姆哈维发现,每个地区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案,政府为人民提供各种扶持和帮助,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这些丰富的扶贫经验值得许多国家借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相信未来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仍会继续提升。”
“除了自身不断发展,这些年,中国还一直在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脱贫致富提供帮助。”卡姆哈维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目前,中国已经在非洲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农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援助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卡姆哈维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并不断推进,为当地带来发展机遇。“我在肯尼亚曾到访过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该项目不仅让当地实现了更为快速安全的通勤和物流,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卡姆哈维说,“非中合作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我相信,未来非洲与中国将会展开更多领域的合作,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感受到更真实生动的中国”
本报记者 谢佳宁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习近平主席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这激励着我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中国求学期间,来自巴巴多斯的思特凡·洛德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其中关于当代青年使命担当的重要论述令他深受鼓舞。
“学汉语是困难的,但只要你足够热爱,就会发现中文的美。”洛德今年31岁,早在读大学期间,汉语就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地的中文老师给他起了中文名“罗思凡”,“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社会风貌都让我非常着迷。”带着对中国的浓厚兴趣,2016年,罗思凡踏上了赴华求学之旅。
在中国学习期间,罗思凡走过不少地方。北京、上海、苏州、厦门……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感受、去发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我看来,我去过的城市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点:不同的是每个城市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相同的则是它们都充满活力和朝气。”罗思凡感慨。
四通八达的道路、高速穿梭的列车、智慧便捷的机场设施……中国的真实发展与罗思凡曾经从西方媒体那里了解到的完全不同。“眼见为实。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较少,也不够客观,来到中国以后,可以感受到更真实生动的中国。”说起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他直言目不暇接,“置身中国,我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这个国家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巴巴多斯是加勒比海岛国,旅游业是其经济支柱之一。2019年,中国与巴巴多斯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基础上,中巴在道路、酒店、体育场、粮食安全中心、抗疫医疗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两国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密切。罗思凡说,“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巴巴多斯人,通过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了解和喜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我坚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更亲。”
如今,罗思凡在巴巴多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依旧想念着在中国生活的点滴,期盼着能去中国看看老朋友,了解这个国家最新的变化。“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善良深深感染着我。我喜欢中国,将来也想去中国工作,这将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本报记者 苑基荣
今年9月,印度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一场中国主题图片展在印中友协卡纳塔克邦分会举行。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从推进改革开放到建党百年辉煌成就……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印中友协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长期致力于推动印中民间交流,汇聚了印度一大批知华友华人士,为印中友好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巴斯卡兰担任印中友协卡纳塔克邦分会秘书长一职已有近20年的时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他仍然在为印中友好事业而孜孜奋斗。在他的努力下,卡纳塔克邦分会多年来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的地方友协联系密切,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获得过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印友好贡献奖”以及山东省政府授予的友好使者称号。
巴斯卡兰回忆说,最让他难忘的是,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能够见到习近平主席我深感荣幸。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巴斯卡兰长期关注和观察中国的发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伟大成就。”巴斯卡兰说,“我首次访问中国是在1985年,此后我访问中国超过20次,目睹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每次去中国都能感受到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比如,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国更美丽了,济南趵突泉泉水的清澈透明、大明湖畔的青山绿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共二十大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也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在巴斯卡兰看来,中共二十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擘画的蓝图将为推动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巴斯卡兰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共享机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印中两国合作空间巨大,除了经贸合作,希望印中两国人民增进沟通交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加深两国友谊的桥梁。”
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和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许多国际友好人士持续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共产党,他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期待中国与世界分享更多中国智慧,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2024年扶贫心得篇8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是最吃劲、最容易滑坡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跑偏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记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让我感想颇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摘编》之后,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剩不足两年了,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最硬的骨头”总是留在最后来啃,我们不仅要下大力气、更要找准策略,把握“稳”的内涵,强化“进”的举措,稳中求进,讲方式方法因地制宜的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走上富强美好的康庄大道。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工作决不是轻轻松松,脱贫工作越是走到最后攻坚阶段越是重要,越是难做,越是感到肩上使命的沉重。我在做扶贫脱贫工作时就深刻感受到群众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总有无数条绳子在捆绑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群众有强烈的脱贫愿望,有恒心有毅力有脱贫志气,但过窄的生产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往往找不到销售渠道。比如养蜂,产出蜂蜜,目前大部分贫困户的蜂蜜由帮扶联系人帮助售卖,提高贫困户收入,但是当脱贫户的两年跟踪期限到期之后呢?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贫困户的收入必受影响,生活质量也将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记身怀苍生,时刻惦记着群众百姓,希望他们不愁吃穿,希望他们有良好的教育有住房保障。“但愿苍生俱温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更要为脱贫事业献计献策,保驾护航,让腐败分子不敢动扶贫资金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