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在写心得体会中细致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篇1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读了郑杰的《首席教师》一书。收获非常大,这本书系统的与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知识分享。之前也曾拜读过郑杰的《给教室的一百条新建议》,那是一本站在学校管理者角度上写的书,人文色彩浓于专业色彩,而本书正好弥补了它的不足和缺憾。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关键在教师。郑杰的《首席教师》一书,站在教师的立场和视角,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团队建设、校本研修等三个角度畅谈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点,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课程框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读此本书时,我更关注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以及在团队建设中如何与同事协作分担共赢,希望有一天就会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里或本学科的“首席”。下面我结合自身谈谈心得体会。
一、专业成长中的首席
主要谈谈自己的自身发展,这个专题介绍的是教师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若干建议。其中有一篇《人生幸福》的文章,我特有感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教学生涯,但也确实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我教过的学生也有上百人了,有的还与我同在一所学校,有的已经变成初中的学生,令我高兴与欣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还记得我这个老师。教师节时,会有学生通过微信或qq向我发出问候,再见到我时,还能远远的向我打个招呼,说说最近的状况。每当想起这些,看到当年的“小不点”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我对教师的人生幸福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团队建设中的首席
主要讨论如何将一个教研组或年级组打造成高绩效的团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作为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研组中学习,怎么样才能使这个团队更加出色。教师集体要成为一个团队,成员之间必须要善于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因为一般人思考的速度是说话速度的4倍。这往往导致大脑每分钟有40秒的时间可以分心想其他事情,而不是听别人在说什么,所以倾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只有听清楚别人观点和意见了,在回应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让沟通成为可能。
正如郑杰所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都是在鼓励竞争的环境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合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要实现团队合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自己只有置身于团队之中,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三、校本研修中的首席
主要讨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问题,讨论如何更好地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而不是虚设的形式。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块内容,教学模式书上说了有很多种。比如“五阶段”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等等很多。结合我们学校的汽修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知道了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那些学校特定的,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存在。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四种:讲授、讨论、独立学习和个别指导。四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也说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要在我以后的课堂中一一结合展现,提高自己。
这三大部分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成为真正的首席,就必须先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成为值得尊敬的专业楷模;在此基础上,要设法将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年级组打造成成绩高效的团队,当一个组变成了一个团队,才有可能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益,使团队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
总之,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要想成为“首席”,成为本学科甚至学校的楷模,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加强学科内学科外同事间的合作与学习,沟通与交流。点滴成长,专注认真,坚持不懈,为成长为“首席”。
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篇2
不得不承认,《首席教师》的内容和我想象的大为不同。看到封面时,还以为是一本名师的成长史。一翻开才发现,内容更倾向于站在高位的职业指导。以往对这类的书抱有“干巴巴”的印象,但是耐下心来读,却是获益匪浅,解决了我这样一个青年教师的不少疑惑。
使我产生触动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而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结为了伙伴关系,那么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任何意见而不必担心任何的‘打击报复’,于是,条件允许你做冒险的事,你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你不必揣摩你的老师的心思,你只要思考知识本身。”郑杰老师将之称为“知识的冒险”,而取代传统“知识的盛筵”课堂。看到这一句话,我突然想起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举手发言,尤其在创造性的问题上,举手的永远是那两三个人,而且答案也不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总是人云亦云。回答尚且如此,更遑论主动举手提问了。
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一点回顾,试图发现自己是否有与学生的回答无关且为负面的反馈。其实并不难想,刚刚上完的一节课上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一个平时很难控制自己行为的学生难得的举手发言,用“而且”造句,他的声音模糊不清,勉强听到的句子也乏善可陈,这时我注意到他倚靠着窗户不停地扭动着说话,于是很遗憾地,我对他这一次难得发言的反馈就是“不会站直了说话吗?”。诸如此类的反馈我还做出过许多,总是关注知识以外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对学生的行为常规进行教育,要么批评学生的站姿,要么只是冷淡的一句“嗯”、“好”,或者是直接让下一个回答。
其实最开始当老师时我不是这样的态度,受了教育理论的影响,我总是特别夸张地表扬或者回馈,我还记得那时的课堂总是竖起一片“小树林”,点名发言根本忙不过来。在看到上面那段话之前,我还经常将学生不爱发言归因于他们的惰性。现在,我想自己应该拾起初心,多去想想夸张的自己,在学生的发言中去寻找闪光点,用我的表情和对他们回答的专注代替奖章来激励他们。
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从《首席教师》中学习到的地方。
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篇3
这个暑假,漂流到我手中的图书是郑杰著的《首席教师》。乍一看书名我就揣测大概是激励一线教师如何提升并完善自我,成为一名如“首席ceo”的“首席教师”,既有能力又有名气,风光无限。可是打开书细细阅读,却发现与我的预想相差甚远。
郑杰老师早年教学的经历并不长,后来主要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曾担任过公办、民办学校的代理校长,目前进行教育研究工作。
本书并没有直接对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进行指导,但如郑杰老师所说,学校里任何教育与管理工作,甚至包括教师面临的问题,都与教学有关,有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提到的关键词“首席”并非“权威”,而是工作坊中能引领其他成员发展的一种力量。有“组长”的作用却没有任何权利倾向;是“骨干”却不能取代任何人;与其他成员完全平等,但最终能影响大家,让团队变得更强大。我们区近几年也成立了不少工作室、工作坊,我个人也是“胡静名师工作坊”的成员,它们的初衷就是这个,希望能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团队,教师个人得以发展,整个团队教育水平势必得到提升,对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郑杰老师主要从三个领域进行阐述:专业成长中的首席、团队建设中的首席、校本研修中的首席,全书分为上、中、下编。每编又分为若干个话题,每个话题下首先郑杰老师先谈理论,接着由成员就此话题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看法,或提出疑惑之处。我觉得这种纪录式的编排非常新颖,且工作坊这种活动形式的安排非常合理,让思维进行碰撞产生火花,既让成员了解首席的研究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又可以让首席拓宽思路,开辟更多的未知领域,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非常棒!
在阅读中,我对教育及自身也有了更多的审视与了解。例如教师的原点即职业;我们要不断让自己“增值”,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又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提高职业满足感;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多维发展的过程及发展的具体策略;如何处理面临的一些问题等。
同时,在阅读中,我对“团队”及其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校本研修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首席”引领作用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篇4
读了郑杰的《首席教师》一书,感觉受益良多。郑杰是一位见解独特、思想前卫的教育者,他写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就很有见地。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站在教师的立场和视角,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团队建设”、“校本研修”三个角度畅谈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点,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课程框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读此本书时,我更关注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以及在团队建设中如何与同事协作分担共赢,即使不能成为“首席”,至少也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这本书中提到,成为一个“首席教师”,包括专业成长中的“首席”、团队建设中的“首席”、校本研修中的“首席”。专业成长中的“首席”,主要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对大家的专业成长提出切实的建议,团队建设中的“首席”,主要讨论如何将一个教研组或年级组打造成高绩效的团队,以及在这个过程序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校本研修中的“首席”,主要讨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更好地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本书在“专业成长中的“首席”中有一篇《人生幸福》的文章,我特有感触,因为30多年的教学生涯,确实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从教这么多年,教过许许多多的学生,如今,他们有的在部队当师长,有的在县里当部长,有公司经理,有工厂厂长,也有个体老板,当然还有一般的工人、农民,令我高兴与欣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还记得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离我近的,每年的春节期间都到我家里去玩,我便拿出他们小学毕业时与老师的合影,和他们共同回忆他们那美妙有趣的童年,我自己也仿佛年轻了许多;远的,就通过qq和微信交流,述说师生情谊,分享彼此快乐,逢年过节还送上由衷地祝福。每当想起这些,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我对教师的人生幸福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培养了有用的人才,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本身就是幸福的。
做首席教师心得体会篇5
本学期读了郑杰校长的著作《首席教师》感触颇深,下面就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和自身的一些体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青年教师成长的五大要素
1、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要素。
良好的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许多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时存在着“高理想”和“低现实”的矛盾,职业理想还有幻想的痕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磨练,职业的感情和认识得到了深化,多数青年教师已能正确处理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矛盾,从事教育工作的理想逐渐确定、稳固。但还有些青年教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职业理想和教育教学行为出现了分化,需经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教育实践锻炼,在工作几年后才能确立教师的职业理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因素有: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2、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成长的关键要素。
教师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功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位于教师专业结构中的较高层次,对其成长有重大影响。从我们接触到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与摒弃旧的教育理念的周期越短,则其成长越快。
3、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成长的基本要素。
我们把教师知识分为三个方面,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不同于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它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它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我们把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4、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是其成长的核心要素。
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思维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进行的自我控制。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的表现也是多样化的。
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外部要素。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包括规章制度、领导风格、师资整体水平和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领导、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等等,尤其是民主、宽松的学校气氛,教研、科研和教师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
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我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1、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摈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3、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4、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学期初,由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5、“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6、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每一位刚从教的青年教师,从一般意义上讲,都是愿意奋斗、不甘寂寞、激情满怀、创意无限的老师,但一部分老师会苦于无门,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从何处释放激情。此时,学校所作的工作,就应为青年教师指路,让其明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