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
我们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程的要求来进行,学会制定教学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起着很好的效果,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儿”,认识偏旁——门字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啊!老师这有个谜语想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 同学们真聪明,都知道是月亮,那你们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 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小小的船》,请生拼读“船”;再适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船?根据学生回答,将“小小的”字体缩小,并引导学生朗读叠词,并注意“的”是轻声。
5.师:像这样可爱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文中的叠词和轻声词)看谁的耳朵最灵?最会学着老师读?(师带读后学生展示,再齐读)
(二)、配乐,师范读课文。
现在老师把这些可爱的词语送回课文里,认真听老师读。
(三)、趣味识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文里不光有可爱的词语,还有好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特别淘气,它们蹦呀跳呀离开课文,来到美丽的夜空,一会儿坐在月亮船上,一会儿躲在闪闪的星星后面和我们捉迷藏呢!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儿”,认识笔画“竖弯钩”。
3.摘星星,开火车,男女生读生字。
4.齐读课文。
(四)、品读一、二行
蓝蓝的天空上,风在儿吹,月儿在摇,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好像坐在摇篮里,多舒服呀!你们看,那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儿啊?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师生一起画),它像什么呢?还像什么呀?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像_____。)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看,经过我们的想象,天上的月亮不只是月亮,它还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么美的月亮,让我们跟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吧。
(五)、品读三、四行
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船,让我们和小姑娘一起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借此理解比喻句。只要学生的想象有合理的成分都给予肯定。)指导学生朗读,把想到的美景读出来。
(六)、“我说你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想象着,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们手拉着手慢慢地走到一片绿草地上,抬头看向蓝蓝的天空,那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呢!看!那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船上还坐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仔细听,她在吟着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跟着她念。
2.小组背诵,指名背诵。
四、教学反思:
对于刚游历完拼音王国,即将步入汉字这个殿堂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小小的船》这首优美的儿童诗会带给他们奇妙的想象,唤醒孩子们对自然的向往,让他们爱上文字。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做到了课程呈现的完整性,但欠缺之处还有很多,如:课堂上还做不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夸奖、鼓励形式语言单一;缺乏教育机智,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在亲切与激昂中灵活转换等等。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才能做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科:语文 班级:5.2 教师:周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杨万里清新、明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风景秀丽。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杭州西湖)说到杭州,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中国人心底萦绕了几千年的长梦。它的湖光山色,它的人文荟萃,就是这个长梦最瑰丽的色彩。西湖的长梦在很多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自然、清新,婀娜多姿的模样。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
出示,读一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两首诗都是写西湖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杭最美的地方是西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诗作词赞美西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诗人杨万里,一起去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吧。
(反思:以诗人赞美西湖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齐读课题。
3.指导读好题目:
这是一首送别诗,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
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重读净慈寺,净慈寺是一座寺庙,这是送行的地点。)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林子方重读,林子方是一个人。)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是不一样的。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京城,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块走进这首诗。
(反思:题目就是“文眼”,从题目中就能大致了解到本文将要写些什么内容。)
二、检查预习,朗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了解大意
出示古诗。
1.抽读。
2.读中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多了,就能知道意思。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相信我们也可以的。先自己再读一读,读的时候可以参考老师给的一些注释,然后再与同桌讨论讨论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部分注释
毕竟:到底
中:时候
四时:四季
别样:特别
学生自由读,同桌之间讨论
反馈。
学生说,教师适当评价。
师:我们同学确实不简单,读几遍就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老师也来试试,我通过现代诗的形式来解释了这首古诗的意思,想不想看看?
出示: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3.读好诗歌节奏。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拿出笔给诗画好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
抽读,齐读。教师适当评价。
(反思:多读,抑扬顿挫地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比较鉴赏入意境
过渡:读得很认真,读着读着,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
(美。绿。红。艳。秀。)
1、美在“大气”
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读一读,同样写荷的两首诗,你读出怎样不同的美呢?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大气”?并用笔圈点出来。
学生读、思、画。
“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接天”写出了莲叶多。
“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无穷碧,写出了绿的范围广。
读出杨万里笔下西湖的“大气”。(点击课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接天、无穷、映日、别样变红。)
2.美在“色彩”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有很多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请看这样几句诗。
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三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写了景的色彩。)
请三位同学读这三首诗,让我们感受一下诗歌的色彩美。
再这两句诗,让我们通过读去体会西湖美丽的色彩。
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美在“虚实”
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我们来看看前两句写了什么?
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齐读。
古人写诗是不加标点的,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代替“风光不与四时同”后面的句号,你想用什么符号?学生反馈,并说出理由。
如果说后面两句是写实,那么前面两句就是——写虚。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作者艺术地表现了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使这首诗成为千古名诗。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下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齐读古诗)
(反思:通过出示其他的古诗,对比朗读,让学生了解本首诗的特点,感受诗人杨万里的诗自然、清新的风格。)
4.美在“诗中有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杨万里的这首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画面(出示画面),欣赏着壮丽的画面,听着优雅的音乐,真想来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师:古代的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其实他们是在吟诵诗词,吟诵,有三个要求1、有节奏;2、拉长声音(一二声的字拉长,三四声不拉长);3、可以跟着节奏适当地摇晃身体。好,大家先试试(出示带节奏的诗)
生练读,再抽读,评价。齐读。
师:这首诗作于大约八百多年前,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步出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一片之中,满湖的莲叶映入眼帘。与大自然的美色竟然如此亲近,诗人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四、拓展,升华情感
1、刚刚我们一起随着杨万里的诗,欣赏了六月西湖的别样风情,我们回到课文题目(齐读题目)题目的“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有很多送别的诗,出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些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要么依依不舍,要么落寞伤感,杨万里这首诗也是送别诗,但又没有一字直接写送别,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看似和送别朋友没有关系的诗句,其中却暗藏着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你发现了吗?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反思:很多诗人作家都会在景色描写中寄托情感,“以景寄情”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看到眼前这美好的景色,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反思:通过片段练习,学生对杨万里和林子方之间的深厚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
4、结束语: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大气:接天莲叶 无穷碧
美 色彩:无穷碧 别样红
虚实
诗中有画
(以景寄情)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我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并相机出示句式训练: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______。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别样红”的美,并得到句式的内化。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进而渗透“对仗”之美。
二、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画面感。首先,在四人小组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指名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诵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吟诵”,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这么读古诗的,原来同一首古诗能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拓展阅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课上,我让学生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展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而后一首展现了荷花的壮阔美,让学生感悟到“同一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美”。在感悟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部分,我出示同题诗,让学生在同题诗中找到答案。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句意思的理解缺乏整体性,朗读的面还不够广,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深度备课 至关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张中心小学 张翠平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 ——《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 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 师生正音) 3. 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 像这样 (范读全诗) , 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 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昨天我们和苏轼一起领略了它夏季的雨景。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 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 ⑴读通诗句; ⑵ 理解诗句意思。 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 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 (5)谁能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6)我们来给古诗和解释找一找朋友。我来读古诗,你们读解释。 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t)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⑶生齐读古诗。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出示要求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4)小结:相同点:都是写六月西湖的景色。
不同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是楼上所见的雨景。句句写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和“荷花”两景,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是在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四)总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六月西湖晴天时的风光。用大片的荷叶做背景,又点染出朵朵荷花,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六月时的西湖荷塘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文档为doc格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丁家嘴小学 韦纯兵 一、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小学 ⒉学科:语文 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⒋教学时间:一教时 ⒌课前准备: ⑴诵读全诗,感悟......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这篇课文是著名小说家老舍写的,它是一篇精读课文,生动描述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二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现在是实施的是高效课堂教学与以前的传统模式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在学生填“猫既( )又( )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
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但又有诸多的不足,学生知识面窄,拓展机会也少,又是才开始接触高效课,对这种模式还不太熟悉,所以我和学生还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摸索,探究。
相如一小 王碧蓉
20xx.9.28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壁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 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第一次表演
1、 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 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 指名读,全班齐读。
4、 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 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 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第二次表演
1、 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 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 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 指名回答,男女读。
5、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
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 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 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 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 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 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最后两个自然段
1、 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西拉科学校 刘海香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简短,作者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闭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闭住呼吸,有的学生说是抑制呼吸,我让学生去查字典,知道“闭”是。。。。,“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毛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闭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
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
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
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
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课上读的形式少,有感情朗读来有待提高。
?猫》一课教学反思
上次,区里语文教研活动,杨中原对开课老师提到,四年级学生要逐步学会概括,课堂要整体入手。我觉得此言甚是有理,我想这样,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布局谋篇能力。我一开始让学生找到“古怪,可爱”概括老舍爷爷笔下的猫。在学习“古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用“说它______吧,可是_____.”概括猫的四个方面的不同表现。既运用了关联词,又整体把握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是用这四个方面来突出猫的“古怪”!
在具体学习这四方面不同表现时,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
第一方面:老实和贪玩
学生品位它的“贪玩”时,我引导学生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师:谁会怎么呼唤呢?
师:亲爱的小猫,回家了,回家了!
(学生表情露出笑容,被我这么亲切语气吸引住了。)
我话锋一转,它愿意回来吗?
生读句子: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师:谁能威胁的语气呼唤一下猫!
生:你还不回来,再不回来,不给你吃饭了。
(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从他们舒坦的表情中能感觉到孩子们正在享受读书快乐。)
师:可它回来了吗?
学生再读: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师:谁能着急的语气呼唤一下猫!
生:猫,快回家,快回家天色晚了,会冻着的!
师:可它回来了吗?
学生再读: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突出了任凭……也……,在一次次语境创设中学生对文本理解一次次加深,对关联词语理解一步步到位。)
老师进行了小结:这只猫可真是(贪玩)!
(现在“贪玩”出来水到渠成,学生身同感受)
我又话锋一转
师:如此老实的猫,如此贪玩的猫,放在同一只猫身上,我们此时,只想用两个字来形容——古怪。
(学生脸上荡起笑脸,告诉我,此时,他们真的觉得这只猫“古怪”,也和作者一样因“古怪”而觉得这只猫有趣,去喜爱它。)
最近,语文课都不是提倡“工具性”落实,我时刻警惕着自己的疏忽。所以,我在最后,还是要从“工具”角度去提醒学生,老舍爷爷写“猫”紧紧抓特点“古怪”,用完全相反的几个具体事实来表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只“古怪”的猫。但我们也并不会因为“古怪”两字觉得老舍爷爷讨厌它,那是因为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猫的喜爱,这里又用了——明贬实褒。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养猫的经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理解故事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蕴涵的哲理。
3、培养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下列字词,老师再出示答案,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
读一读 (幻灯片)
污涩 怂恿 怅然 诅骂 蜷伏 惩 戒
四、速读感知(出示幻灯片)
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
速读要求: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在课文中标画??
请三名学生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提醒学生抓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老师简单点评)
(过渡语)我们从故事中得知:三只猫的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这让我们深表同情。那么,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出示幻灯片)
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要求:标画出文中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充分交流??
小组精彩展示??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花白猫 小黄猫
喜欢 猫郑振铎 喜欢 酸辛 怅然、愤恨 可怜猫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老师追问:“我”对第三只猫为什么会产生难过、自责、愧疚这样复杂的感情呢?
引出“芙蓉鸟事件”
六、拓展联想(出示幻灯片)
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说法:①第二只小黄猫不会吃黄色芙蓉鸟。②第二只小黄猫吃了黄色芙蓉鸟,也决不会责怪它)
(过渡语)同一件事,人们对待两只小猫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探究文章蕴涵的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学生齐读启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客观公正;要关爱,善待弱小者。(幻灯片)
(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
八、说一说(幻灯片)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学生谈自己的经历??老师适时点评
(过渡语)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九、结束语(幻灯片)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学生齐读)
十、板书设计: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