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优秀教案范文5篇
教案在编写的时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案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历史优秀教案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1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定废除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①、②)
2、土地改革的开展(时间、指导文件、具体方法、特点、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②、③)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 建国后,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 (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篇三: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与要求: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了解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掌握抗美援朝斗争的结果,知道司令员彭德怀的英明指挥,能说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通过对抗美援朝背景和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热情、坚强的决心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既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也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及志愿军战士高尚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以及对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分析。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和听完这首歌的感受。教师点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援助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二)新课学习:
1、基础过关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先投影本节课创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快速找出答案。问题如下: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何在?
(3)司令员是谁?
(4)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简单经过如何?
(5)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什么?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
(6)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怎样?
大部分学生看完书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回答不完全或错误的话,让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2、重难点突破
教师投影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录像片段和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片段。
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都支持出兵并说明了理由,教师对此做出肯定性的评价。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国侵略朝鲜的意图,教师板书成语“唇亡齿寒”,让学生明白必须出兵的理由。这样就将本课的难点(出兵的原因)化解了。
然后多媒体展示p7毛泽东同志的分析,组织学生齐读,用它做讨论总结,恰到好处。
(2)学生讨论: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因为a. 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 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因此称为最可爱的人。liuxue86.com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精彩片段: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师生一起朗读,用心体会“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这样操作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本课主题
五、思维拓展
[课件演示]文字资料: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动用了它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近1/2的海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但仍没有挽回其失败的命运。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签字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沮丧地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陆军司令官。”
学生讨论: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提高国际威望有何意义?
有关胜利的原因(在初二上学期讲过很多战争胜利的原因),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战争的性质、领导人的指挥、志愿军的作战、广大人民的态度,中朝军民的配合等角度分析。
有关对新中国提高国际威望有何意义,学生讨论达不到教师预计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威望。让第三世界了解到新中国与原先腐败落后的旧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大家视其为和平之使者,反霸权主义之先锋。
课后小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是新中国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她与日月同辉,永久地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课后习题
1.1950年,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②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中国人深知“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a.彭德怀b.林彪c.邓小平d.刘伯承
3.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②朝鲜人民军队③“联合国军”④苏联人民志愿军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
4 “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a.董存瑞b.黄继光c.邱少云d.刘胡兰
5.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6.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应当是发表在哪一年()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