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8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个性化的教案是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3、当今社会状况:
(1)路线、方针、政策;
(2)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和平问题;
2)人口问题;
3)粮食问题;
4)资源问题;
5)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
生:略
师: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类人猿”图片)
生齐答: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人类遗址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生:元谋人
(板书)一、元谋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这里你能获取关于元谋人的哪些信息?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我们是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元谋人的信息,而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例如: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多媒体展示)
师: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纪录片)
师:看过片子,哪位同学结合教材讲述一下北京人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略
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北京人的模样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小游戏:照镜子
拿出你们手中的镜子,看看镜子中你的头像与北
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生:
师: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样,接着我们来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多媒体展示)
师:从上面引言中我们能够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恶劣
(多媒体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动画片)
生:工具:石块、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猎取、采集 (多媒体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动画片)
师问: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着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浮想联翩: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
(多媒体展示)
生:组一:学生展示简笔画
组二:小品: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一部分男人在河边捕鱼,另一部分则追赶野兽。采集渔猎完毕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组三:讲故事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
师:虽然山顶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经过漫长的进化,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呢?
生: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生活图片)
师:无论是元谋人、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它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下面我们就来感受劳动的快乐。
巩固升华:
动动手: 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钉纽扣,在规定的时间内速度最慢的同学要在你所代表的组内另选一名同学,和你分别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生:谈感受,略。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秦的暴政
2、大泽乡起义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
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5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6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8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