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教案5篇

时间:2024-06-07 12:25:02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来进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出色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敬畏生命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敬畏生命教案5篇

敬畏生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难点】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ppt内容,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介绍图片背景。

教师过渡: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

二、探究新知

1.生命至上

活动一:ppt呈现胡杨林的图片

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的人把胡杨称为“英雄树”,因为它们“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庄子笔下的古大椿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秋,那只是一种寓言的表述;古老而生生不息的胡杨,却鲜活地存在着。它们在“生命禁区”,顽强地传承生命,在沙漠的深处,多少次鼓励受伤的战士重新站了起来,让视前方为畏途的商贾恢复了上路的信心,为迷途的'旅人指点迷津。不朽的胡杨,演绎了生命的坚韧。

学生思考并讨论:不朽的胡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对胡杨的感悟,让我们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使自己的内心受到触动,有时候我们能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有时候又能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我们因而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这种敬畏,使我们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是共同存在的。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

多媒体播放相关寻找mh370客机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思维,思考材料后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救不救”

学生阅读教材p95材料,体验心理矛盾,小组合作探究与分享,反思类似的行为。小组内讨论交流: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主动向陷入困境的生命伸出援助之手。

2.休戚与共

活动四:阅读感悟

多媒体展示材料: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

……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摘自史怀泽的《敬畏生命》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探索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我们要关爱尊重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对陷入困境的生命伸出援助之手。

活动五:拓展空间——敬畏生命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对教材p98观点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以《敬畏生命》为题写一篇短文,感受生命的神圣。

三、本课小结

生命是神圣的、至上的,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生命要休戚与共。

敬畏生命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

【课标要求】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在与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凝练出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了各个板块的课程内容。《敬畏生命》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的一节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承接了前三个单元中关于友情、亲情和师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情谊可贵,但是生命是基础,要正视生命、敬畏生命,用实际行动呵护生命。

【学情分析】

结合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的有关案例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不够,缺乏敬畏感。只是知晓每个人有生命安全方面的权利,却忽视了关注生命安全也是每个人的一份责任,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漠视自身健康、不珍惜生命安全的倾向。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做出违背生命健康的事情,缺少最起码的尊重意识,违背了道德底线。因此,加强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命至上的道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情怀。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2、能力目标: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敬畏生命和漠视生命的不同行为;提升行为践行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帮助他人的生命安全。

3、知识目标:

了解敬畏生命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敬畏”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怎样敬畏生命;谨慎处理生命关系、生命问题,尊重、善待他人生命。

难点:对生命的敬畏情怀;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2、讲授法。根据教材知识和课标要求,部分重难点内容采用讲授的方式,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无趣直接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3、小组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分小组对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观点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通过课堂上的相关案例,辅助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理解。

2、经验分享法。利用同学之间、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增强对“敬畏生命”的.深入理解,认同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点。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形象的故事列举到对抽象概念的归纳总结,明确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视频、图片及故事,搜集地震、车祸、校园暴力等视频与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身边的哪些行为是漠视生命的表现,搜集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生命探索,引入主题

提出在世界各国,有两个时刻是人们公认的需要去注意和尊重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生命会有这样的态度”?

人们对生命的欢迎和送别方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却是相同的。我们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又怎样敬畏生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关于生命的话题进入课堂,可以直接拉近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进而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认识敬畏

思考:“何为敬畏”?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出辞海解释,“敬”:严肃、认真。“畏”: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庄严、尊敬的态度。请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并标记出自己的疑惑。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新课程的思考和探究。)

三、思维交锋,理解敬畏

活动一 :看视频,谈感想

教师播放《西安市对“车让人”的治理》视频,引导:机动车礼让行人,对机动车辆是否公平?会带来哪些弊端?

学生分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然会有如此多的弊端,为什么还有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要有这样的明文规定?

各小组再次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陶行知所提到的“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进一步理解生命至上,体会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对于机动车辆应该礼让行人,大家基本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对于这样的事情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身边的热点时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一项政策背后可能会产生种种弊端,但是面对生命,所有的可能发生的弊端都不值一提。通过活动中的讨论和观点交锋,初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谨慎对待生命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

活动二:我思我辩

给出包来旭案例,为救治杭州纵火案中犯罪嫌疑人包来旭共花费约160万人民币。从包来旭本人及其家属的角度、被烧伤的受害人和家属、社会中的其他成员等不同身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体会“敬畏生命是社会的底线,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人们往往对于一个生命有着最基本的爱护之心,但是对于一些犯过错误的生命往往会更加的苛责,甚至想要以更多的方式去残害这样的生命。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敬畏每一个生命,即使他是一个犯了错甚至是犯罪分子,我们同样没有权利随意去终结他的生命。)

鉴于部分学生的优秀表现,发放“长生不老药”,思考:“人是否真的能够长生不老?”“引起生命终结的因素有哪些?”

以轮流方式请学生列举相关的因素。

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以及不可预知因素都会使生命终结,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有什么特点?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认识生命至上,生命的有限性和生命的脆弱是我们每个人要敬畏生命和相互帮扶的主要原因。)

活动三:火眼金睛

在生活中有哪些漠视生命的现象?

引导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直接伤害生命的做法或是可能伤害生命的做法等角度)去考虑。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寻找漠视生命的活动中辨别哪些行为会伤害到生命,或者有哪些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一些伤害。以此反思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劝导他人不要去做可能伤害到他人的事情。)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知道此行的危险,但仍然义无反顾。他们的行为是漠视生命的表现吗?为什么?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时,我们又会体会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面对这些漠视生命的行为,我们感到气愤,对于援助生命的行为,我们由衷地感到尊重和幸福。让我们懂得了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我们要珍爱生命,关怀生命。那么,在日常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四:我知我行

从“我能做……”“我建议……做……”等角度进行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敬畏生命,要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小结:如果漠视他人生命,就会人人自危,难以自保,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只有相互关怀,才能感到温暖,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五、交流收获,升华认识

结合毕淑敏所写的《敬畏生命》,请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 。

活动五: 拓展探究

有人说,心存敬畏,才能无畏;也有人说,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秉承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真切地产生情感上的变化。学生不同,所接触的社会现象也不同,对生命的感悟程度自然也有差异性。在引导学生体会生命至上这个看似熟悉的观点时,特别加入了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在一切的“可能”面前,首先要考虑到“生命”。

2、在本节课中,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力争达到“学有所想、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目的。

3、本课通过结合时事资料中人们热议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观点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思辨中体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处理生命问题”。在相互的对话中体会,生活中的许多制度和规则都是出于对生命的保护和敬畏,每个人更应珍惜这种保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

4、教学面对的是思想丰富的学生,发生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是常态,本课的教学设计在预设中还应该更加丰富,尤其是对具体的预设应当加强。

敬畏生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能力:对不同的生命观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知识:

知道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了解珍爱自己生命的行为表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难点:对不同的生命观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方式:

讲述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男孩子的故事,让同学们续尾。

教师点拔: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一:议一议

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美国一小学发生火灾,一小学生勇敢地去救小伙伴,结果,伙伴逃离,自己却葬身火海,而这位小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而受到地方当局严厉处罚。

材料二: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自杀,自杀已成为人类的五大死因之一。

教师:看了这则材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给三分钟时间自由讨论,结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材料一中那位小学生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在火海中救人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结果无谓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材料二中的轻生行为根本不可取,是忽视自己生命的轻率行为,是懦夫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过渡:既然生命是可贵而美丽的,那么我们对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对待呢?

活动二:说一说

教师:不同的人对待生命有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对待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情景表演

1.小明得过且过

2.父亲抱着女儿跳楼

3.非典之后,更加热爱生活

4.小芳用画笔描绘并装扮温馨的家

学生发表个人看法(上述四个材料分别反映了对待生命的四种不同态度:得过且过,轻率放弃、倍加珍惜、让她更美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填空内容。

小结:生命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人们普遍赞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珍爱这有限的生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更美好,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绚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子目“丽丽的故事”,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讨论三分钟,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让同学们准备类似的故事),请同学们讲述

敬畏生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去感悟生活和人生

3.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力量,1敬 畏 生 命(一课时)。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和录音带(也可用电脑一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

一、课前演讲:轮到的同学谈学习某方面的感受 (3分钟)

随机请一名学生评价演讲的效果(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有的学生不脱稿或者其他不合要求者,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片断,教师简介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乐曲中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都是表现作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

[备学生]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谈感受,导出一种力量感而得出向命运的抗争与挑战的想法,再结合各篇目的`标题让学生归纳共同主题。

教师讲解:这节课先从《敬畏生命》一文体会作者是从什么现象引起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播放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全班在乐曲声中朗诵全文。(该乐曲较抒情,开始平缓,后面略有起伏,以配合课文感情的变化。)

方法指导:朗读前先提醒几个易读错的字音:纤读作xi n诧 ch ,侈 ch ,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节奏;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在朗读后,对学生读书情况作评价并补充正音。

[备学生]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要进行纠正或者示范性朗读,在概括事件和抒情时给予不同的合理答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述。(实现目标1)

抽查二人后由有兴趣的补充,教师评价,内容要点:作者偶而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的感悟。

[备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即可。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要点即可,同时注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答题能力.

[讨论]读完全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先独立思考,进行笔录,再相继发言,班内交流,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敬 畏 生 命(一课时)》。(实现目标1、3)

[备学生]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谈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学生讲到一点也行,最后教师把各人答案归并.

四、分析写作思路,加深理解。(20钟)

[练习]朗读课文片断。

要求:选出自己欣赏的或能触动自己感受的片断,自由地、大声地读。

[解说]从大家发言和朗读的情况看来,这篇短文很能触动人,而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效果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注:以下采用师生对答的方式进行)

[备学生]少量学生找不到感受深的片断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很多人教师就要给出一点示范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

[提问]文章是从什么事情入笔的?

要点:从作者偶尔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入手写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实现目2)

[提问]这样的日常小事为什么会让作者有所感触?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要点:因为树木在飘送种子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伟大。语句有“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用课文语句回答。

要点:“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提问]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开头两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实现目标1)

要点:开头两段以记叙为主,最后两段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开头的记叙是基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蓄势、铺垫;最后的议论、抒情用来揭示文章主旨,即“我”之感悟。

[备学生]本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提示的基础上可加以总结,学生只要可以说了零星即可]

[提问]作者如何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即作者如何从事件引出感悟,这是理解本文写法的关键)?(实现目标2)

要点:作者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做线索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从开头的“不经意”、“不注意”——“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悟。

[讲解]:作者先简要叙述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事,然后借助自己内心的感触,通过抒情、议论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文章不长,语言平实,却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讨论]谈谈你对本文写法的看法。

[处理方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写法。自由发言,如果无人说则提问三人以上中上生.

五、欣赏品味。(3分钟)

[练习]朗读全文。

[处理方]法:散读法,老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前要求学生:带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读;欣赏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发感悟和思考的巧妙构思及其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教师讲解: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要学习这种写法,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深入思考。

七、作业布置。(1分钟)

1.为什么说树木飘送种子是“惊心动魄的壮举”?(A)

2.解释下列词语。 浑然不觉 诧异 震撼 奢侈 惊心动魄。(A)

3.从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摘抄关于“人生”“生命”的名句不少于十句。(B)

4.观察植物萌芽、生长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写一段体会,200字左右。(C)

敬畏生命教案篇5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直接进入课题,提示作者,提问引起学生注意:

问: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可敬?又怎么可畏?

二. 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领会:

1.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 提问讨论。

1.根据刚才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所见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3、4、5段):书写自己的感受。〗

2.请一个学生复述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要求说出开始时的神情,随后的变化,第二天的情态,并说清楚其原因。

?突出:几棵树、飘散──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

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

3.第二部分作者书写了自己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和句子。(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感受。相关的词语同时要求学生翻书理解。)

?词有:折服、敬畏、碰撞、感动。句子有:○1我几乎第一次遇见生命。○2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4.作者为什么“折服”、“敬畏”?

?因为我“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为“造物者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感动。

5.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因为树不分昼夜的飘送种子,为播撒后代竭尽全力,而成功率却极小,或许其中“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6.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作者以前对生命的形式和意义并不经意,只是把它看作一种具体的物的生存方式,而没有去思考它们的作为“生命”的本质意义。而这次飞絮飘种的情景,引发作者第一次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感悟,她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在于──无私地传递生命,不惜代价,不求回报,顽强执着的,惊心动魄的精神。“生命”在这里已不是一种具体的植物或动物,而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生命,即本质意义上的生命,或生命的本质意义。〗

7.文章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这个句子比较复杂,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去启发学生理解。)

?“土地”比喻心田,即“心之峡谷”;“敬畏”应是“敬重,不敢轻视”的意思。这个句子含蓄地写出了由树木飞絮飘种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无私的`、顽强的,要热爱生命、敬重生命。这种感悟经过作者长期的观察和深思,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理性认识,所以把它比喻为成长在心之峡谷的一棵蔚然成阴的大树,不仅让“我”懂得了敬畏生命,而且还让“我”懂得了“怎样敬畏生命”。〗

8.作者在文章末尾表达的情感与前面有甚么不同?

(理解文章情感发展的线索)〖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阴〗

四. 总结。(提问回顾前面讲过的重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略)

3.在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现象中,有什么让你感动的地方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讨论。)

五. 布置作业。

1.解释预习提示要求积累的词语,并分别造句。

2.回答练习第一题的两个问。

《敬畏生命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