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教案8篇

时间:2024-04-23 16:27:28 分类:工作计划

编写系统化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白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李白教案8篇

李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简介作者

三、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四、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六、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6篇《李白《秋浦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李白教案篇2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李白《蜀道难》优质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李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李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 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 yīxūxī 鱼凫 fú 石栈 zhàn 猿猱 náo 萦岩峦 yíng 扪参 ménshēn

抚膺 yīng 巉岩 chán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凋朱颜 diāo 砯崖 pīng

崔嵬 cuīwíi 咨嗟 zījiē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

第二课时

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 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节(朗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一节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那么诗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衬?摹写了怎样的神情、动作和感觉?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再看第三节(朗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一节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夸张和联想呢?

……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运用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极言蜀道的凶险。

4.学生朗读,再体会李白这种恣肆汪洋的写法。

……

5.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三。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

听其声、悟其情

四、诗题解说: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的意图很可能是严防野心家发难。

五、字词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chán,岩号háo,古木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峥嵘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赏析课文

(一)诵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指出字的意义。

1.尚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②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③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险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骑危屋脊

3.去

①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②阳虎去齐走赵离??

③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一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诗歌主要在咏叹什么?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含义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内容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五)诗歌解读: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来历——长期闭塞、重山叠岭、五丁开山——历史悠久

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是细节描写。

(2)想象和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以虚衬实,夸张地写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说蜀道的高危难行。

3.诗人给这个蜀道“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读第2段)

(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连峰去日不盈尺……万壑雷“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由静而动,写蜀道山水险恶,让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4.诗歌最后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六)全诗的结构总结

七、诗歌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之难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安居之难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李白教案篇6

钻研教材:

?秋浦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劳动》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抒发了对壮观的劳动场面的赞美。

学情分析:

本诗是李白少有的一首劳动题材的诗。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李白不少诗,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分组探究,边读边理解诗句,以体会诗中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背诵本诗,积累与劳动相关的诗句。

学习准备:

1、课前查找李白的相关资料,收集李白的诗句;

2、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诗句。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语: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诗人,也留下了无数的名诗佳句。……关于李白的诗句,你还想补充什么?(汇报交流李白的诗句)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少有的一首以劳动为题材的古诗——秋浦歌(板书)

3、简介写作背景。

二、同桌合作读诗,初步感知古诗。

1、自由地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同桌互相读诗,互相正音。

3、抽生读一读诗。

4、师范读,指导节奏及读古诗的方法。

5、齐读。

三、自主合作细读,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1、同学们怎样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歌呢,让我们来读读学习提示吧。(出示学习提示二,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3、汇报,师相机点拨。(相机板书)

4、小结:看,炉中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天地,火星在紫烟中四处飞溅。一轮圆月下,一个个冶炼工人满头大汗,他们的脸被炉火烤得通红,使者夜晚显得更加明亮。听,在寒冷的月夜里,冶炼工人唱的劳动号子震天撼地,使冰冷的河水都微微荡漾起来。看到这样的劳动场面,诗人那颗冰冷的心也被感染了。

5、带着对诗句的理解一起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6、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试着背一背古诗吧。

四、拓展延伸。

1、以劳动为主题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生汇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与劳动有关的诗句(出示相关诗句),一起来读读,积累积累。(生齐读)

2、同学们,《秋浦歌》是一组组诗,一共17首,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第14首,现在让我们来读读另外两首,欣赏欣赏吧!

3、小结:劳动是美丽的,因为劳动不仅可以为我们创造财富,劳动还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劳动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正如——(全班吟诵古诗。)

板书设计: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

红星

赧郎

歌曲

壮观的劳动场面

李白教案篇7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3.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李白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 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

xxxxxx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

师: 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三)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请一学生读课文,其它同学纠正读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诗歌原文,用书写功能标注拼音)

3、生齐读。

4、分小组,自主合作探讨,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6、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讨。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2)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诗歌大意: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根据诗歌内容,再齐读诗歌。

2、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4、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5、 教师小结。过渡到指导朗读。

是啊,在诗歌当中,诗人的心情可谓起起伏伏。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的诗句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前途艰难的诗句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时仍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诗句是?诗人从梦想中回到现实发出悲愤而痛若的呼号的诗句是?在这一切矛盾的心理过程之后,诗人并不自甘沉沦,仍然自信执著的诗句是?、(在教师的提示中,学生再一次回顾课文)

(五)朗读并背诵诗歌。

1、诗人的感情在诗歌中跌宕起伏,我们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诗人丰富的感情呢?

(根据你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声练习朗读。)

2、请学生范读。可以读全诗,也可以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生互评)

3、请1-2个学生范读全文。(配乐)(生互评)

4、竞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

5、全班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配乐)

6、全班齐背诵。(配乐)(要求:声音宏亮,感情真挚。)

(六)学了此诗,对你的现实生活有何启发呢?让我们也学一学诗仙李白,用你的笔来挥洒心中的感受。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写一两句诗。(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在音乐声中

《李白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