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双的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4-04-12 12:27:10 分类:工作计划

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双的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双的教案通用8篇

认识双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处处都有图形的存在。在图形认知的早期,让幼儿关注形状的属性特征要比知道形状的名称更为重要,要通过多种感官在头脑中建立某一类图形的基本属性特征。比如: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中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每一种图形的基本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次活动,通过设置孩子们熟悉的游戏“打地鼠”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判断、游戏,通过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再次辨认图形特征,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初步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游戏,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

活动目标

1.在“打地鼠”的游戏情境中,寻找辨认图形特征,初步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游戏。

2.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遵守游戏规则,根据教师的指令玩游戏,辨认图形的基本特征。

2.发展幼儿逆向思维。

活动准备

1.地面贴黄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1 个黑板,画好格子,“安全”和“不安全”的文字卡片。背后粘贴有磁铁的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各 1 个。

3.地鼠标志 8 个,充气榔头 1 个,双面胶,小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人

1.教师:孩子们,今天周老师要和你们一起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打地鼠”。你们玩过打地鼠的游戏吗?打地鼠的游戏是怎么玩的?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游戏的玩法。着重明白地鼠藏在地洞里。

教师:在打地鼠的游戏中,有一个猎人,那还有好多什么你们知道吗?(地鼠)小地鼠不想被猎人打到,它有什么好办法?它要躲到哪里去?(躲在地洞里。)

2.教师:那咱们先来看看小地鼠的洞洞都长什么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黄色、蓝色)

引导幼儿围绕地洞站立,自由观察,全体幼儿都要能观察到地洞。允许幼儿自由讲述 。 3.待幼儿讲述以后,教师逐一将图形贴在黑板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4.教师交代游戏玩法与规则:

教师:有这么多的洞洞,到底什么样的洞洞才是安全的,才不会被打呢?来,听听游戏怎么玩。

玩法:

教师扮演猎人,幼儿扮演地鼠。“猎人”走在前面,“地鼠”走在后面。地鼠问猎人:猎人猎人请问你,什么洞洞最安全?猎人说:黄色的洞洞最安全。地鼠们就要迅速找到黄色的地洞躲起来,听到“3、2、1”之后就不能再动了,这样猎人就打不到地鼠了。否则就会被猎人的榔头打到。

规则:

----不被猎人抓住有一句好听的话:猎人猎人请问你,什么洞洞最安全?

----根据猎人的提示找到安全的洞洞,猎人就抓不到地鼠了。

----当听到“3、2、1,不许动”,小地鼠就不能再动了。

二、第一轮游戏

1.第一次游戏提示:蓝色的洞洞最安全。

小结:蓝色的洞洞是安全的,剩下的黄色洞洞不安全。

教师:在幼儿藏好后,问问幼儿你们都藏在什么洞洞里?安全吗?猎人能打你们吗?因为蓝色的洞洞是安全的洞洞,所以猎人不能打你们。再来一次。

2.第二次游戏提示:圆形的洞洞最安全。

小结:圆形的洞洞是安全的,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就是不安全的洞洞。

3.第三次游戏提示:三个角的洞洞最安全。

小结: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洞洞都不是三个角的洞洞,所以它们是不安全的。引导幼儿辨认三角形的图形特征。

4. 第四次游戏提示:方形的洞洞最安全。

小结:正方形、长方形都是方形,所以它们都是安全的洞洞。引导幼儿辨认方形的图形特征。

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5.第五次游戏提示:黄色的长方形洞洞最安全。(根据幼儿的情况,选择是否尝试两个维度)

小结: 黄色的长方形洞洞最安全,那其他的洞洞就是不安全的。

6.过渡语:看来,你们都很会观察,也很会思考。接下来,猎人会出一个更难的`来考考你们,我想这次会打着小地鼠的。

三、第二轮游戏

1.第一次提示:三角形的洞洞不安全。

小结: 三角形的洞洞不安全,所以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洞洞就是安全的。

2.第二次提示:四条边的洞洞不安全。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是不安全的,所以圆形、三角形的洞洞都是安全的。

3. 第三次提示:没有角的洞洞不安全。(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看是否尝试双重否定)

小结:没有角的洞洞,那就是圆形,所以圆形的洞洞不安全。其他形状的都是安全的洞洞。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通过设置孩子们熟悉的“打地鼠”游戏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地游戏氛围中寻找辨认图形特征,感受到了数学游戏的趣味性。第一轮游戏是发展孩子正向思维的游戏,通过教师发出的一个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指令,如:蓝色的洞洞最安全;圆形的洞洞最安全;三个角的洞洞最安全……从颜色、图形名称到图形特征属性,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判断哪个洞洞最安全,哪个洞洞不安全,从而巩固图形的属性特征。第二轮游戏是发展孩子逆向思维的游戏,通过教师的指令:三角形的洞洞不安全,从而引导孩子判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安全的洞洞。最后一个指令最难:没有角的洞洞不安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很意外竟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转换思考,找到安全的洞洞。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游戏情境,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避免了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

认识双的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中班的幼儿发育期间,对于数的认知很不够,通过序数的学习,能够让幼儿进一步的对数字的了解,很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和直观的观察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够懂得排序。

2、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知道什么是序数。

教学的难点:区分数字和序数。

活动准备

1、 点字卡。

2、 标记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让幼儿闭上眼睛。

2、让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动物。

3、让幼儿数数有几只……逐个的数。

二、在出示图(2)点字卡

1、数数点字卡,逐个的数。

三、用动物卡和点数卡来排序,按从少到多排列。

1、谁排在最前面,第一只大象排在第一。

2、请小朋友来排谁排在第二。

3、谁在第三,四,五。

四、请小朋友一起和老师说一遍。

大象排在第一,两只……排在第2,3,4,5。

五、请小朋友来排点字卡(请各位小朋友来排排)

1、请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点子排在第??

两个点子排在第二

六、与数字串联起来: 一只大象, 一个点字卡 用数字1表示

两只大象, 两个点字卡 用数字2表示

七、1、朋友自己排,(从少到多的排,老师指导,教具要人手一份)。

2、与老师对照,自己做正确没有。

八、老师出图,让小朋友观察对不对,不对的我们一起来改正。

九、老师发放教具,让幼儿自己做作业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完成目标上,我们觉得还是很到位。小朋友学着也很轻松,但是我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具的频繁变换,非常复杂,不利于直观的呈现,影响幼儿的接受。

认识双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

2、 掌握1吨=1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对物质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二、 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图,一头大象

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有多重,同学们一头大象有三千克左右,这么庞大的大象,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吃食教学情景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每头水牛350 千克,3头水牛大约重多少? 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约重多少?

每袋面粉10千克,100袋面粉多少千克? 每个小朋友重25千克,40个小同学重1000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1吨大约有多重?

学生:得出结论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4、 说一说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 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4题

2、 第5题,老师问学生答。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四、教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对于单位间的换算掌握较好,估量具体的时间还是不准,需要强化训练。另外,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去感受。

认识双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认识双的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最近在建筑区小朋友特别喜欢搭建楼房,原因是我们班有几位小朋友搬进了新家,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总是会边玩边谈论自己的家,还有的孩子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为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住在某某小区,某某层……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层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根据这种现象设计了本次活动,想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感知六以内的序数,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根据序数词的提示,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大胆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电脑、白板课件、普罗米修斯软件。

2、学具:小动物图卡、楼房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出示小动物排队,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里的`小动物要搬新家了,它们心里可高兴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幕布功能:从左往右拉开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幼:有小鸭、小猫、长颈鹿、小老鼠、斑马、小羊。

3、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动物?(请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幼:一共有六个小动物。

4、师: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个呢?(小鸭排在第一个)排在第二个的是谁呢?长颈鹿排在第几个呢?长颈鹿后面排的又是谁呢?排在第五个的是谁?还有一个小动物它排在第几个呢?(幼儿根据问题逐一回答)

二、幼儿操作,小动物坐火车。

1、出示小火车。

师总结:小动物们一个一个排好队了,小鸭排在第一个,小猫排在第二个……,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要到新房子里了,新房子有点远,需要乘小火车去,呜、呜、呜,瞧火车开来了。【幕布功能:从上往下拉出图片一半,显示小火车】数数有几节车厢?(幼儿回答)第一节车厢在哪儿?谁来指一指。【拖拉功能:教师用电脑笔将数字拖到车厢】

2、播放录音,请幼儿将小动物送上火车。

师:小火车开来了,小动物们要上火车了。【拉幕功能:拉至最下端,显示小动物】,可是它们不知道自己要坐第几节车厢,我们来听听小动物怎么说的?【语音播放:小老鼠“我坐在第一节车厢”】

师:咦,小老鼠告诉我们什么呢?(幼儿回答)谁来把小老鼠送进车厢。【拖拉功能:幼儿用电脑笔把小老鼠拖到第一节车厢】

师:真棒!我们再听听其他小动物怎么说的呢?【拖拉功能:用相同的方法把小动物们分别送到车厢里。】

3、游戏《捉迷藏》鼓励幼儿观察躲起来的小动物,说说:“第*节车厢的**小动物不见了”

师:这些小动物坐上火车可开心了,它们一起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呢?(想)好吧,那你们捂着眼睛【图层排序:点击小羊,至于底层】一、二、三,睁开眼睛看看第几节车厢的谁不见了?

幼:第四节车厢的小羊不见了。(请几位幼儿回答)

师:他们说的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恢复功能:将小羊显示出来】

教师再点击一种动物玩这个游戏一次。

三、送小动物回家。

1、师:小动物们都坐好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呜……开到哪儿去呢?【幕布功能:从左向右至图片一半】是的,要到新房子那里去。看,这是小动物的新家。快看看,这里有几栋楼房?(引导幼儿回答两栋楼房)看,第一栋房子已经住满小动物了,数数有几层?(六层)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从下往上数)第一层在哪儿呢?(请小朋友上来指指)我来考考你们:住在第四层的小动物是谁?(小鸡)小青蛙住在第几层?还有其他小动物住在第几层呢?和旁边小朋友一起说说,然后再请幼儿回答。

2、师:这儿有两栋新房子,还有一栋房子里面有没有人住呢?(没有)那这栋楼房就是留给刚才的小动物住的。瞧,它们已经拿到了钥匙,可是它们不知道该住在第几层,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们呢?(愿意)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也准备了楼房和小动物图卡,请你们两个人一组去试试,送小动物回家。

3、幼儿边讲述边动手操作。

4、将幼儿操作好的图片进行展示,集体评价。【教师运用白板演示并总结】

四、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终于到家啦,它们开心极了,想邀请我们到它们的新家去玩,让我们也坐上火车一起出发吧!

认识双的教案篇6

这个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新课程标准指出:这一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孩子空间观念,使孩子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由于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的抽象,因为陈老师通过各种有效、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陈老师将这个活动的目标制定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初步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1、宝宝们,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等一下选一个图形然后坐到座位上。

2、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分析:孩子进入教室之前,陈老师就把很多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随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让幼儿不受约束地去拿一个,然后她又请幼儿手里都是一样的图形拿上来贴在了黑板上,一直从三角形、长方形到正方形,这一步起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

最后发现一个小朋友的手里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过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分析:这里陈老师又分了两大块。第一块是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她是这样引导的“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事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这里教师还用手势做了平行的样子。

第二块在第一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认识等腰梯形的时候她将梯形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两条边可以完全重叠起来,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得出这个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认识直角梯形的时候,我认为陈老师也是很有创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后让幼儿说说它是什么图形,这里她引导幼儿用梯形的概念来套,是两条边平行的,有四条边,得出是梯形。然后再直接拿一个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导幼儿发现一个角是直角,得出这是直角梯形。

(三) 集体寻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征。

[page_break] 师:梯形还会翻跟头,他们翻呀翻,变呀变,都藏到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来把机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

1、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2、请幼儿对找到的梯形进行分析,并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梯形。、

分析: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也是陈老师这个活动的一个亮点,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也要求我们将幼儿的活动组织得游戏化,这样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机器人也是幼儿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陈老师将机器人画成由很多图形组成的,这样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孩子就好像在游戏一样,活动兴趣非常地浓厚。不过陈老师这个活动的第二个步骤就认识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认为在这步环节里当幼儿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时教师应该做一下点明,事幼儿能够加深对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认识。

(四)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梯形又翻呀翻,变呀变,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图形给他们用线圈住。

分析:先前机器人的这一步是集体操作,而这一环节就是个别操作了,给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也是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孩子们作业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掌握对梯形的认识,作业情况较好。

案例反思: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这也是陈老师这个数学活动的一个亮点,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一下子就几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2、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 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陈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她运用机器人来让幼儿寻找梯形,其实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奇迹人身上有那么多的梯形,幼儿容易混淆。还有一点在机器人头部这个梯形上缺了一点点的线没有连接起来,就是要让幼儿发现没有围起来的不是梯形。她还请幼儿上来给它变变,使这个图形变成梯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比较有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认识双的教案篇7

设计意图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中班的幼儿对梯形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梯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而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有效的操作活动,通过幼儿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等自身的体验来突破重难点,让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推理中,逐步理解认识梯形的特征。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兴趣并愿意探索。

2.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3.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3套,梯形特征记录表1张,梯形、非梯形卡片共15张,梯形判断实验卡3张,机器人图纸2张,笑脸粘贴若干,石子路操作材料2套,吸管若干,带有平行线的图纸5张,梯形卡片若干,白纸15张,黑笔15支,小筐15个,梯形物体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导入,复习巩固图形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许老师今天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拼图,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拼图。

拼图完成后,引导幼儿复习已学过的图形并引出梯形。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一)了解梯形特征

请幼儿观察说说梯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角?几条边?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梯形特征记录表。

师小结:梯形一共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而且它们还是平平的(用手势做平平的样子)。

(二)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指导语:这里有一些迷路的梯形宝宝,请你们分组来帮他们找找家,梯形宝宝我们就把他贴在有对号的家里,不是梯形宝宝的我们就把他贴在有错号的家里。

师幼共同检查,复习巩固梯形特征。

三、通过摆、找、拼,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设置三组层次不同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拼一拼,加深幼儿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第一个游戏:寻找梯形,在机器人的身上找出梯形,然后在梯形上贴上一个笑脸。(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二个游戏:镶嵌梯形,找出石子路中的梯形石子,并在小筐中找到相应的梯形镶嵌进去。(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 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三个游戏:拼摆梯形,用吸管拼出梯形,纸板上浅色的线都是平行的,幼儿根据自己对梯形的理解利用手中的材料正确拼摆梯形。(加深幼儿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经验,画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生活中见过的梯形,幼儿回答后,观看ppt课件。

联系生活给梯形宝宝添画,画出生活中大家见过的梯形物品。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认识双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正确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周围常见的种图形。

2.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并揭示课题。

3.观察两种图形。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①出示一长方形木板,指出它的边在哪里?如何来区分这四条边?

②同桌讨论:可以怎样把这个长方形的形状画下来?还有其它方法吗?

③观察教师演示。

④四人小组讨论。

2.画长方形。

①同桌讨论: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想一想可以怎么来画长方形。

②反馈说说自己的各种想法,并先出优秀可行的方法进行演示。

③学生尝试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④教师小结:首先画一条长方形的长(或宽)边,再以两个端点为顶点,画两个直角,然后取相等的两条线段为宽(或长),把两个端点边接起来。

3.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并画正方形。

①教师演示:把一长方形剪去一部分变成了正方形。

②四人小组讲座。

③反馈归纳。

④学生尝试画一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⑤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作图方法的异同。

4.开放创新学习。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物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p1

《认识双的教案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