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7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教学的重点目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前方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前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前方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前方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的文体。
2.找出找出至少两处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说出“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
3.了解反弹琵琶的写作特色。
【评价方案】
1、检查学生是否将阅读体会写在“对话栏”;
2、能说出反弹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了解曹文轩;
2、阅读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几个主要观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草房子》、《红瓦》、《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xx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文本研读
环节一、了解文章的本体布??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即:画面——联想——画面。
环节二、呈现研讨文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探讨补充解决,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几句话,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据,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主要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②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③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原因: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返乡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前方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
预习字词:
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
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前方教案篇5
ms 周
引言: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那就是故乡,是“我心归去”的地方。在《乡土情节》之后,我们再一起在《我心归去》的地方理解故乡的深意。
1.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中国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速读课文,找到“我”身处他乡感受的描写。1-4节,圈点细节。
3.阅读5-9节,故乡给我的感受?
异乡与故乡的对比:
①临时的“家”②难耐的冷清③无聊得发疯④“移民”的追问;
⑤有亲友,有过去⑥亲切、激动 ⑦有血泪、有汗水⑧有希望⑨ 有幸福
4.思乡之情导致我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试回答以下问题:
l故乡与旅游景区不同:[血,泪,汗水,生命的一部分,悲] 7节
l对故乡的失望:理解第8小节最后一句话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
l“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带感情朗读全文,尤其注意2.3.5.6段的描写。
补充阅读语段: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就埋藏在这张黑白照片里。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过渡:学完的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思乡的,是一种回归,但下面的这篇《前方》,似乎有些不同。
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摄影散文:《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速读文章,找出文中几个关键词有:归家,离家,前方,眼前与心中
(读书要读出什么?心情意境;要身临其境。
——读书两境:1—读懂作者,2—读出自己。)
读懂作者
*在3-7中找出作者认为:人离家的原因。四点。
理解第四点中的“前方”。
*8-11前方是什么?(也即:作者认为前方等待人们的是怎样的路?)
苦旅。
[人的悲剧性]怎么理解?
离家-想家;无法还家;还家-无家
理解还家-无家“无家”的“家”涵义已扩大。由物质的家园扩到精神家园。
家是家园;前方是理想,是离家出走的方向,是精神的目的地;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读出自己
*可结合自己经验交流前方有什么:想独立,有梦想,现实生活等等
有梦想-喜欢出发;遇到挫折-想回到过去(精神待过的地方)
最美的地方总是对岸。此心安处是吾乡。
参考阅读名人的离家:同步导学p53页《在西域读李白》 作者邮箱: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前方》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前方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2、初步掌握有关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
?教学要点】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
板书重点:“哲学思考”“研读方法”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重点介绍曹文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比较大。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他写了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活元素——美。
2、文学观点。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呢?还是让我们来品读文章吧。
三、研习方法。
我们正在学习的这个专题向同学们介绍的研习方法是评点。评点最重要的是对话,是交流,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观照作者的文本,用作者的观点去丰富自己的学识,进而在批判地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评点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反复揣摩、比较。 .jingyou.net 对话,就是交流,有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有读者之间的交流,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深入文本的背后,与作者对话;也是注重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四、具体研习。
(一)第一部分:
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
(二)第二部分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无家时,离家是种习性;有家时,依然还要离家。
2、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通过置换表明:离家由来已久,深深地融入到生命之中,离家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在不同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部落首领带领大家迁徙的传说。如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土尔扈特人领袖渥巴锡。
3、有家时的离家其实根子里还有欲望,只是生活的复杂让离家的原因又丰富了内涵。为什么样有家时还离家呢?
明确:5、6、7各段的第一句虽然句式并不一致,但却都是本段的总领句,恰恰表明了离家的原因。(同学们熟悉第一、第二、第三式;但这是写散文,不是写报告)
4、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细究:你为什么要离家呢?
为什么要用“逃离”呢?用“离开”好不好?逃离可恰当地说明家对自己的压迫之深,离家是出于对自由的向往,是令人激动的欢欣。(胜利大逃亡来形容大休)
再次明确:离家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5、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
6、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7、人类的命运是什么?(10段)
明确:人生是一场苦旅。
8、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境遇之苦,精神之苦。
用钱钟书先生与丰子恺先生的类似场景作证明,表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
明天早晨,大家送李顾上车,梅亭只关心他的大铁箱,车临开,还从车窗里伸头叫辛楣鸿渐仔细看这箱子在车顶上没有。脚夫只摇头说,今天行李多,这狼□(字“犭亢”——输入者)家伙搁不下了,明天准到,反正结行李票的,不会误事。孙小姐忙向李先生报告,李无生皱了眉头正有嘱咐,这汽车头轰隆隆掀动了好一会,突然鼓足了气开发,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夺去向半空中扔了,孙小姐侧着耳朵全没听到。鸿渐们看了乘客的扰乱拥挤,担忧着明天,只说:“李顾今天也挤得上车,咱们不成问题。”明天三人领到车票,重赏管行李的脚夫,叮嘱他务必把他们的大行李搁在这班车上,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那股蛮劲儿证明中国大有冲锋敢死之士,只没上前全去。鸿渐瞧人多挤不进,便想冲上这时候开来的第二辆车,谁知道总有人抢在前头。总算三人都到得车上,有个立足之地,透了口气,彼此会心苦笑,才有工夫出汗。人还不断的来。气急败坏的。带笑软商量的:“对不住,请挤一挤!”以大义晓谕的:“出门出路,大家方便,来,挤一挤!好了!好了!”眼前指点的:“朋友,让一让,里面有的是地方,拦在门口好傻!”其势汹汹的:“我有票子,为什么不能上车?这车是你包的?哼!”结果,买到票子的那一堆人全上了车,真料不到小车厢会像有弹性,容得下这许多人。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辛楣的箱子太长,横放不下,只能在左右两行坐位中间的过道上竖直,自己高高坐在上面。身后是个小提篮,上面跨坐着抽香烟的女主人,辛楣回头请她抽烟小心,别烧到人衣服,倒惹那女人说:“你背后不生眼睛,我眼睛可是好好的,决不会抽烟抽到你裤子上,只要你小心别把屁股揞我的烟头。”那女人的同乡都和着她欢笑。鸿渐挤得前,靠近汽车夫,坐在小提箱上。孙小姐算在木板搭的长凳上有个坐位,不过也够不舒服了,左右两个男人各移大腿证出来一角空隙,只容许猴子没进化成人以前生尾巴那小块地方贴凳。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移近;坐汔车只几个钟点,而乘客仿佛下半世全在车里消磨的,只要坐定了,身心像得到归宿,一劳永逸地看书、看报、抽烟、吃东西、瞌睡,路程以外的事暂时等于身后身外的事。
汽车夫把私带的东西安轩了,入坐开车。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搞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训、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叹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汇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孙小姐从卒位上滑下来,鸿渐碰痛了头,辛楣差一点向后跌在那女人身上。这车声威大震,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忽然要休息了,汽车夫强它继续前进。如是者四五次,这车觉悟今天不是逍遥散步,可以随意流连,原来真得走路,前面路还走不完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欹斜摇摆地缓行着。每逢它不肯走
境遇之苦引发精神之苦,那些富人们境遇是好的,却为什么有苦恼呢?因为境遇是相对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也有不同的烦恼。本拉登撞飞机,烟台海边沉船,火车放毒气。这只是形象的说法,其实的说法只能是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而自然会产生了烦恼苦闷。因此,作者说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9、人有痛苦要向何方去呢?
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魂牵梦绕、愁肠寸断。让我们来欣赏一支曲子来体会这种摧心之痛。
10、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来看课本。
此家非物质的家,而是精神的家,精神的家又到哪里去寻呢?人生正是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家。
(崔颢一说离家千里,一说离家十几里,可是都没有回家,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
因为人们内心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得以慰藉的家园,由于这种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虚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11、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
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
12、总结作者观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有人,这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全面地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总而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有人认为,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让人类永远处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
五、巩固练习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古人认为杜鹃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都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六、课堂小结。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老在湖南第一师范一再倡导的,青年毛泽东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老师的倡议。几乎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密加圈点和写眉批,或写读书笔记。《韩昌黎全集》,每天阅读一两个小时,并在上面认真圈点“此论颇精”“言之有理”,有的是“不通”“荒谬”。一个人讲的话不一定全对,也不一定全不对,何况古今不同时,事理多变化,我们不应该迷信古人,也不应该把古人全盘否定。《伦理学原理》,原文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的读书批点就有1多字。
因此,同学们在读书时应该多与文本展开对话,多作评点,方能有成就。
前方教案篇7
课 题
前方课 时1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王斌
教学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创作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课前准备
教学日期
教学班级
教 学 过 程个人复备前置性补偿知识连接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2、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预习布置1、阅读课文,圈划重点词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2、圈划质疑 3、思考导学案新知探究内容 预习检查1. 下面加线字注音迁徙( ) 袭( )击 按捺( )不住憔悴( )( ) 颠簸( ) 惶( )惑 温馨( )2.解释下列词语劳顿:抛锚:索然无味:3、整体感知文章,并给每一段划分段落,概括每段段意新知探究1、作者由画面联想到哪些问题?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2、作者分析了人类离家的原因有哪些?3、阅读第8第9小节,想想作者的思路与上文有什么变化。4、作者对人生的“前方”有哪些思考?5、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6、人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7、文章的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8、我们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三、形成性检测红对勾 第59页 课内阅读 四、延伸阅读
流浪与回归十年前的一篇杂记激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和思绪,十年后再打开自己的笔迹,再看看曾经的在纸上留下的幻想,我无从辨证自己。
也许,正像钱中书先生写的《围城》那样:人生就像爱情的“城堡”,在外面的人想进去,在里面的人想出来。然而,事实并非想象那样,有的人寻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堡”,而结果却是胡乱地钻进了一所“危房”,以至于碰个头破血流,更有甚者经受不了“危房”的“苦难”而一命呜呼。所以,某些人总想回到以前的那片天地,重新寻求梦的境界;而有的人未走几步就觅到自己的归宿和适合人生的方向,当他们在自己的程途中走腻的时候……他们总想流浪。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而已。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1)有些人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与虚伪,凭着想象绘画出许多精彩的色案,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想有一个“出去”的念头,其不知流浪的辛酸苦楚。(2)而对于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人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有人从熟悉的故土匆匆离开,有人从乏味的工作中截然跳出,甚至有人从生命的一头走向另一端……,人们走出去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定,义无返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也许,这正是人类的一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派遣的必然结果——人类大迁徒、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已荡然无存。改变生命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3)我们看到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那么,流浪者的情形有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念旧“回归”情绪。(4)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就消失了,深感腿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困顿了,厌倦的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刻骨铭心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以依念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又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每个流浪者的心魂。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亦可念,人亦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之生俱来地存在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