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2-19 17:06:55 分类:工作计划

教师应该充分洞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以更好地编写教案,满足他们的学术背景,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借鉴和分享其他教育专业人士的经验和最佳实践,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二、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④全班交流。

四、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二、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认读10个生字新词,会写13个生字新词;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步感受英子的变化,懂得同情关爱有身体缺陷的人;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是在什么时候给予别人掌声或者你在什么时候接受别人的掌声?(指名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新课文(板题)29课《掌声》。

2、齐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说的。(指名说)

三、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读课文。[同学们真会思考,(究竟掌声给了谁了?为什么要给予掌声英子?根据学生情况)请带着你们的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说不定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就能解决。]

2、指名说听后感受?(刚才同学们听得多认真,请问你们明白了什么?)

3、自学生字新词。(在听读的过程,文章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把文中生字新词画出,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四、检查自学,学习字词。

1、学习认读生字;

a、认读生字词(刚才同学们画得多认真,多仔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有信心把生字读准吗?)(开火车领读??全班读??去拼音读齐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一、课题

?秋天的雨》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枚”等12个生字,并主动积累文中“清凉”“油亮亮”“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重点讲授法、以读促悟法讲授课文,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的含义,学习文段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受文章图画美、语言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并主动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品悟文章的语言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课题

1、谚语导入:教师出示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引发学生说出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进而导入新课。

2、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的图片,激发学生说出图片中描绘出的秋天的模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3、谈话导入:教师通过师生谈话法询问学生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有哪些等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的思绪引导到本文的描述对象“秋雨”上,帮助学生架起生活和课本间的桥梁,进而导入本课。

4、诗歌导入:教师借用“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等诗句启迪学生感悟古人多用秋表达愁情,介绍本文的作者却写出了不一样的秋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5、游戏导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止时,花球传递到哪位学生的手中,其需要说出3个带有“秋”字的成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边读边勾画出疑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部分生字词。

(2)检查反馈

学生集体朗读课件中出示的生字词,教师从多音字角度点拨“扇”字,从字形上区分形近字“衔”与“街”,明确“爽”字的`书写笔顺。

2、梳理脉络

自主探究,检查反馈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

要求:学生同桌间交流答案,教师指派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颜色、气味、声音。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感受秋雨的清凉温柔

提问:作者笔下的“秋天的雨”有哪些特点?

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集体回答。

明确:清凉、温柔、五彩缤纷、气味好闻等。

提问:找出原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秋天的雨”是清凉的、温柔的?

要求:浏览第一自然段,找出原文,教师指派学生回答。

明确:“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明确:“秋天的雨”驱散了夏季的炎热,所以它是清凉的。两个“轻轻地”道出了“秋天的雨”是温柔的。

提问:怎样才能读出“秋天的雨”轻柔之感?

要求:同桌互读两个“轻轻地”一句,注意重读“清凉”“温柔”两个词,其余部分放缓语速,放低语调,尤其是“轻轻地”和“没留意”。

2、感知段落的总分结构

引导:快速阅读2—4自然段,试着用1—2个词来概括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为三组,分别阅读各自负责的自然段,组内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明确:第二段写了五彩缤纷的秋,第三段写了气味好闻的秋,第四段写秋雨传递讯息。

提问:“五彩缤纷”“气味好闻”分别出现在文段的哪个位置?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定位答案,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都出自文段的首句。像这样既位于文段开头,又概括了文段中心内容的句子叫做总起句。

3、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

提问:如果把秋天比作一幅画,“秋天的雨”在绘画时用了哪些颜料?

要求:学生默读第二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做标记,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黄、红、金黄、橙红、紫红、淡黄、雪白……

明确:作者笔下的颜色真是丰富,黄、红、白不一而足。黄色有淡黄、金黄,红色有橙红、紫红,这才称得上是“五彩缤纷”。

提问:说一说,最喜欢文段中的哪句话?说明原因。

要求:学生小组内交流,主动回答问题。

明确: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美景。

引导:作者能写活秋天的原因是什么?注意“像”这个词。

要求:教师范读“扇哪扇哪”一句,重读“像”字,学生思考,教师指派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从温度上写出了秋天的到来,又从颜色上写出了秋天的美景。

引导:文段中有一句话和“扇哪扇哪”一句类似,试着找出来。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段,主动作答。

明确: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提问:为什么上述两句话读起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要求:学生画出产生触动的词语,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黄色”“红色”给人带来了画面感,“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给人带来了动感。

提问:能不能说出与“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相同的词语?试着用最简单的方法将此类词语表示出来。

要求:学生默读思考,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指派代表回答。

明确:“吹啊吹啊”“摇呀摇呀”……

明确:“abab”型。

4、感受文段的修辞手法

提问:“橙红色是给果树的”一句中,哪些词用得好?

要求:学生默读思考,主动回答。明确:“挤”“碰”“争”。

提问:“挤”“碰”“争”这些词能不能删掉?如果不能删掉,说出原因。

要求: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答案。

明确:不能。三个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主动为人们送去香甜、多样的果实。

引导:上文提到的“扇”“飘”“吹”“摇”这些动作词给人带来了动感,“abab”的格式,丰富了词句的形式,将这些知识融入到习作中,可以提升习作的水平。

5、体会标点符号的无穷意味

提问:文中用哪些颜色词来形容“菊花仙子”?

要求:学生齐声回答。

明确:“紫红”“淡黄”“雪白”。

提问:“菊花仙子”的颜色仅限于“紫红”“淡黄”“雪白”吗?从哪里可以读出来的?

明确:不是。省略号表明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6、感受秋实的好闻气味,倾听秋雨传递的讯息

提问: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试分析秋天的果实有哪些气味?秋雨传递信息后,动植物有哪些反应?

要求:学生小组内自由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明确:秋天的果实是香甜的。动物纷纷造房、储粮、挖洞,植物有的穿上了厚衣服,有的回到妈妈脚下。

7、倾听丰收之歌、欢乐之歌

提问:“秋天的雨”是无私的,它给大地带去了什么?又给小朋友们带去了什么?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给大地带去了丰收之歌,给小朋友们送去了欢乐之歌。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引导:这样一份视觉、嗅觉、听觉的盛宴,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才能细细品味其语言之美,修辞之妙。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明确:如“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秋天的雨”可适当拖音,“带给大地的”后可短暂停顿,“小朋友”一词应读出可爱的语气,“丰收”和“欢乐”两个词可重读。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扩宽思路,强化理解:假如由你来描绘秋天,还有哪些颜色词可用?小组内成员展开头脑风暴,组间交流分享。

2、再读文段,仿写句子:再读第四段,仿照“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即“谁,干什么,为什么”的句式,写2-3个句子。

3、口语交际,深入感知: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与秋景有关的图片,学生观看后交流自己在秋天做过的事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4、乘兴练笔,勾勒画面:请学生选择文中的任意一幅图画,用手中的笔简绘出来。

(六)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1、按图索骥: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跟随着板书回忆本课所学知识。

2、合作交流: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生合作:学生主动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和补充。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积累词句,反复诵读:摘抄积累文中与秋有关的颜色词,反复诵读,也可搜集与秋有关的的成语或古诗词。

2、美文链接,延伸阅读:课后阅读《听听秋的声音》,思考两篇文章中的秋有哪些异同点。

3、阖家同游,深切感悟:跟随家人一同出游,观察大自然,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游记。

4、学科延展,创编歌曲:创编歌曲《小雨沙沙沙》,唱给朋友们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主动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2、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8个字;积累“主动、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3、学习短语“一……不……”,理解他的意思,读好它。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

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前置作业:

1、好词我会读: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错

2、积累“一……不……”的词语

一声不响一字不错

一()不()一()不()

一()不()一()不()

我选一个造句:

一()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短语

认真地背诵()地背诵

主动地问()地问

()地听()地听

()地说()地说

()地读书()地读书

()地()()地()

4、我把课文中跟“好习惯”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5、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6、回答: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启动

1、老师讲孙文故事《中国人不可辱》

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3、简介孙中山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积累运用

1、比较句子,理解词语。??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好?好在哪里?

“摇头晃脑”说明他们读得很认真。

“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2、照“一字不错”也写几个“一(?)不(?)”的词。

一声不响一字不错一言不发一尘不染一成不变

一毛不拔一窍不通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文不值

选一个词造句

3、积累短语

认真地背诵()地背诵

主动地问()地问

()地听()地听

()地说()地说

()地读书()地读书

()地()()地()

四、小组研读

1、课文中跟“好习惯”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能这两句话加上标点吗?

(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

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2)用“一……就……”练习说话

2、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3、回答: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4、讨论:你从课文中还能发现孙中山在学习上有什么好习惯?

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格??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课后读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小英图片)你能用书上的句子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4、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和朋友,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后来小英有没有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呢?快速找到有关段落。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过渡:读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近那天的演讲课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当时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

(1)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齐读。

过渡:小英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会送给小英掌声吗?你想用你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小结: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你们的掌声就是对小英最好的鼓励。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奇妙的掌声,它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怪不得后来小英在来信中这样写到:

5、(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1、师:生活中,学习上,你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3、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掌声》———齐读课题。

(二)、复习本节课词语(开火车领读)

(三)、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1)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吗?(细心的同学在课文中能找到这个词)(忧郁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非常会概括,非常会抓词。

?板书:忧郁】

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快打开书找找,看看是哪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不动声色的)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

(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跟刘老师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出去快乐活动的时候,英子却总是——

(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英子已经早早地——

(来到了教室。)

师:下课铃响了,她却要——

(最后一个离开)

师:是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还非常的自——(卑。)

师:是的。(板书:自卑)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还应该把它——记下来。快动动笔。然后自己试着读读这个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部分学生还在写,师又补充道)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自卑忧郁的小英子。轻轻地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读!

全班齐读。(师同读。)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师: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快读书,看谁先找到?

(是第四自然段。)

师:读读吧。

师:原来小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现在——和大家一起游戏。

师:小英子还叫同学教她跳舞,能用什么词形容现在的英子?

师:好,让我们把体会记下来。

?师板书】 开朗 自信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高兴不高兴?端好书,我们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师读第一句,

生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师:是啊,是什么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同学们的掌声。)

师:现在你能用黑板上这些词,概括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试。

(以前英子非常忧郁和自卑,可是经过这次故事会后,变得开朗和自信了。)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句,我们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

师: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二三自然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的句子。(划句子要划完整。)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先划到这儿,小朋友来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即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有谁划了这个句子?请你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上的时候,她却立刻把头——

(低了下去)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吗?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忧郁,自卑)

师: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里再读一下。

师:那一刻,英子一定特别——(紧张)

师:好,送到句子里

师:是啊,从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英子的自卑和紧张,“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

( 生:(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没有划的同学,也把这句话划下来。

齐读。

师:谁能告诉老师,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 生:因为她怕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因为英子不想让同学们看见他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的左脚留下残疾。)

师:所以英子站起来是犹豫的。要不要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用自己的朗读试一试。

生试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小英子那一刻该有多难受、多痛苦啊,谁愿意再来读?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我们一起读。

齐读。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我们才能很好地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假如这个小英子就在我们的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她是那样的紧张害怕,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要害怕,上去吧!英子不用怕,我支持你!英子你不要害怕,我们都会鼓励你的。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上去吧。)

师:是啊,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哪!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所有的鼓励都汇聚在这掌声中,所以这掌声——

(生:热烈而持久。)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热情的——

( 生:鼓励。)

师:好,一起写感受。(生抄教师板书的词语。)

?教师板书】鼓励

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英子成功地讲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你真勇敢啊!英子,以后就和我们一起玩吧!英子,你真棒!

联欢会上我会教你跳舞的。)

这一次,同学们还对小英子送去了自己的赞赏。(师板书“赞赏”,生抄在书上。)就像同学们说的,小英子只是身体上的残疾,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此时小英子的一摇一晃和上台时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生:之前小英子是忧郁而紧张的,现在的小英子开朗和自信。英子先头是不自信,后来是她脸上带满了微笑。)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生:是同学们对她的一片赞赏,同学们对她的一片鼓励,对她的夸奖)

生:同学们对她的夸奖和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爱。)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师: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指板书)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生跟说)。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正如她在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指投影),读!

( 生:(齐)“我永远不会……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总结掌声的内涵

我说掌声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你觉得掌声像——————(生补充完成这句小诗)

五.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六.小结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师: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爱,人人都需要掌声,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大自然赋予小城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记叙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媒体选择:录像机、电视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这一堂课继续学习第15课。(板书海滨小城)昨天,我们领着大家一起来到作者的家乡广东,欣赏了家乡的海滨,回忆一下,海滨在你脑海里是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欣赏一下这迷人的海滨小城。

播放录像。

[简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一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海滨小城的美。唤醒学生对海滨小城美景的憧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

2、上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提出一个问题:

投影: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海滨小城》一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投影: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读读书、看看图,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汇报员汇报:(板书庭院、公园、街道)

三、精读课文,领语研究策略。

(一)、现在我们一起随作者来到小城看看庭院,庭院到底美在哪儿呢?

1、投影:庭院美表现在()

①绘画:a、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b、理解这部分内容,给身边的画涂上色彩。

②品画。③感悟。④欣赏

2、我们准备按照以上4个步骤完成任务,首先来完成第一步绘画,指名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绘画。

3、(出示其中一小组一幅画)咱们来品味一下这幅画,看看你们自己合作画的画,看看庭院美在哪儿?(指名回答)

a、这一幅画中我看到了有按树、椰树、凤凰树……庭院栽满了树,绿村成阴,让人心旷神怡。

b、我仿佛从这一棵棵树上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让人神清气爽。

c、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一片片红云中。

d、看到这幅画,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大家唱《绿叶》。

[简评:树木多,读者看不出庭院的美,通过绘图、品味图,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视觉的感官协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4、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再来感悟一下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句子感悟、体会出来庭院很美。

指名学生回答:

①出示黑板填空: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好像小城都笼罩在()。

②指名填空:自由读这句话,“热闹”让你体会到什么。“红云”指什么?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师小结:这么多的树、这么艳的花,时时飘来阵阵浓郁的香味,谁还会说小城不美呢?让我们再一次欣赏一下庭院的美,小组自由读,读出庭院的美。

指名小组读。

[简评:由文给图,由图悟文,图文并茂,感知升华,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因而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便水到渠成]

(二)、除了庭院美,其实公园更美,那么公园美表现在哪儿呢?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工作单上布置的各项任务。

1、出示工作单

①小组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②找出重点句子,体会公园的美。

③仔细观察图,发挥想象,说说人们在榕树下的活动。

2、指名分项解决问题

①指名小组找出重点句子。

比较: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桑

榕树就像大桑

读一读,比一比,感悟一下哪一句话好。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突出“一棵棵,一顶顶,绿绒,”读出榕树的美。

②过渡:榕树不仅形状美,颜色也美,请大家看看图,想象人们在榕村下的活动。

3、出示投影(公园里人们的活动图)指名学生上台指着讲。

[简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减少了繁琐的提问,提高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学生参与热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之句子之间的比较扎实了学生的基矗]

正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人们才在这里游玩、休息,请同学们在下面练一练,用你的朗读,读出公园的美。

(三)、小城的庭院美,公园更美,街道也美,从哪儿看出来呢?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1、指名回答。

2、出示练习,填空:小城的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咚吱咚吱地响好像()

填空: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同学们,作者由海滨来到小城看到这么优美舒适的环境,会自言自语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

五、课外延伸。

出示投影:小练笔:模仿《海滨小城》写一处校园景色。

小想法:最近兴趣小组上完后,学校环境大变样,纸屑满地飘,灰尘满天飞,学了《海滨小城》有何感想?

小调查: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对家乡环境的污染做个小调查,写一份倡议书,向学校的广播台投稿。

[简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课外延伸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消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