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8篇
工作以来,教师们一定经常使用到教案,写一份教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习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习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 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4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和练习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完成练习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习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习
1、完成习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习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习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习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习都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7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