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7篇

时间:2024-05-15 11:28:53 分类:工作报告

基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所写的事迹材料才是有意义的,写事迹材料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人,传递积极的力量,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7篇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应对这些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而遭受搜捕甚至暗杀的先驱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了,但五四青年节却使人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一段历史,它提醒着我们五四精神的不灭,争取自由、与黑暗斗争的精神永存。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不断发展的国家中,我们不需要中断学习去卫国斗争,不需要用血来证明自己对国的忠心,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拼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晨漫步在校园之中,可以看到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宣传栏里对我们的微笑,使我们平添了几分斗志、想同他们一比高下。步入操场,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汗淋漓,使我们感到了如火般富有激情与活力的青春。到教室门口,同学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辩驳声、友善的劝诫声,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使我们感到了作为学生的幸福与责任。

无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受到更进一步的教育。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祖国。

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免除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强盛,我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尊的生活。我国的军事力量较之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之一衣带水国家日本也存在较大差距。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我国的人均gdp却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而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全部是因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稀缺。由此可知:我们只有成为国家需要的的人才,方能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只能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勇敢地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中学生

让我们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尽自己的力量,发挥青年的智慧与风采,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自己、为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川大人就已经开启了与三星堆的“初遇”,在三星堆近百年的发现与探索历程之中,几乎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四川大学考古团队的深度参与。从参与发掘至今,川大考古队已经轮换了近70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到现场参与工作,团队90后占比75%以上。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林名均教授等率队在三星堆月亮湾开展首次发掘;1963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汉骥的倡导下,四川省博物馆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工作;2019年,川大人再度出击,负责5、6、7号遗址坑的发掘,并于去年再次取得重大考古成果……

近90年来,四川大学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中不断作出卓越贡献。2024年4月,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就曾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如今,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又入围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份荣誉,可以说是承载着一代代川大考古学人的精神力量。

惊世文物出土,取得重大成果

去年6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公布,6座祭祀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黄金面具、“月光宝盒”、龟背“神器”……这些引人惊叹的文物皆出土于川大三星堆考古队所负责的5、6、7号器物坑。

每天在坑内进行连续八小时的作业之后,晚上还要进行资料整理和记录工作……这个年轻团队有着超强的战斗力,新一轮发掘工作的成果也是十分丰厚:器物极其细碎、组合关系异常复杂的“黄金坑”5号坑中,出土了目前为止三星堆发现的最大的黄金面具;在6号坑中,一个神秘木匣,证实了三星堆祭祀区域的器物坑存在不同的功能类型;7号坑出土的大型龟背形网格状器极为罕见……考古队工作人员说,希望在所有的细节重塑之上,通过大量的相关分析能从中逐渐找出三星堆在当时的古代世界文化网络中所处的坐标。任重道远,一代代川大考古人以为己任,接力探索历史的真相。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刘江,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作物科技奖、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5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刘江一大早就赶往学校教学科研农场给学生现场讲课。当天,他们要完成夏玉米的播种。

当下这段时间,刘江非常忙碌:作为农业专家,他要去附近区县培训农技人员,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团队科研骨干,他正协调全国8家单位,联合共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创新中心;作为研究生导师,毕业季即将来临,他要指导学生论文答辩;作为川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他近期要确立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办法,主持本科课程和教案修订……

然而,忙碌非但没有让刘江焦虑,反而让他充满激情——就像他常对学生说的:“我们年轻人要快一点,对人民富有感情,对事业饱含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以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做国家最亟须、对人民最有价值的科研

与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不同,刘江的科研路其实并非“一农到底”——从医学学士、农学硕士到留学日本的药学博士。即使在2013年回国之初,刘江还在犹豫,是继续开展药学研究,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彼时,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逐年降低,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大豆自给问题显得愈发迫切。然而,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考虑到这些情况,再加深受母校川农大知名农学专家杨文钰精神感染,刘江毅然选择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全身心投入玉米大豆间套作的应用基础研究。“我选择把科研论文写在试验田上,做国家最亟须、对人民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在后来的研究中,刘江充分发挥跨学科专业特长,逐渐形成“复合种植大豆化学生态学”研究新方向。近年来,他瞄准复合种植大豆次生代谢与抗逆机制研究,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获学校首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如今,团队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已走出四川,推广到甘肃、山东等20多个省份,应用面积累计8960万亩。

科研指导一丝不苟,做爱学生的好老师

在川农大博士生陈建华眼中,刘江对待学生、对待科研,绝对是一丝不苟。“老师常说,‘一事,万事’,再小的细节也要做好。”陈建华回忆刘江指导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时,从提纲搭建到文稿撰写,反复讨论斟酌,密密麻麻的批注,“甚至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力求完美。”

最难得的是以身作则,带头示范。2020年初, _响,川农大学生延期返校,人手紧缺,而试验基地里的玉米亟待播种。二话不说,刘江带上陈建华等3名学生,每天一早就扎进地里耕作;为改良土质,刘江还运回来数十吨腐殖土,师生四人顶着烈日卸车、搬运、撒施……就这样高强度地连续劳动了半个多月。为抢农时,刘江还带领研究生白天旋耕、除草、施肥,晚上打着车灯灌溉,经常忙到深夜才从位于崇州的科研基地返回成都校区,基地的值班师傅给刘江取了一个绰号——“刘半夜”。

而在刘江带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省农科院的吴海军看来,“刘半夜”这个绰号一点也不新鲜。“别说半夜回家,老师是全年无休。记得2016年春节假期第一天大早,老师还专门打来电话,跟我讨论相关科研问题。”

视科研如生命的刘江,还特别关爱学生。吴海军介绍,当初硕士毕业论文一度进展不顺利,不少人劝他“调整方向”,那段时间自己很受挫。“然而,有天深夜,我把实验结果发给老师,本以为老师第二天才回复,结果他很快就打电话来详细询问实验情况,详细分析了实验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我留言。”吴海军回忆,次日一早,刘江就带着自己开车去农场做实验,“一直干到第二天深夜,终于解决了问题。”

据悉,刘江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学术奖励,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团队90后成绝对主力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川大人就已经开启了与三星堆的“初遇”,在三星堆近百年的发现与探索历程之中,几乎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四川大学考古团队的深度参与。从参与发掘至今,川大考古队已经轮换了近70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到现场参与工作,团队90后占比75%以上。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林名均教授等率队在三星堆月亮湾开展首次发掘;1963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汉骥的倡导下,四川省博物馆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工作;2019年,川大人再度出击,负责5、6、7号遗址坑的发掘,并于去年再次取得重大考古成果……

近90年来,四川大学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中不断作出卓越贡献。2024年4月,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就曾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如今,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又入围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份荣誉,可以说是承载着一代代川大考古学人的精神力量。

惊世文物出土,取得重大成果

去年6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公布,6座祭祀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黄金面具、“月光宝盒”、龟背“神器”……这些引人惊叹的文物皆出土于川大三星堆考古队所负责的5、6、7号器物坑。

每天在坑内进行连续八小时的作业之后,晚上还要进行资料整理和记录工作……这个年轻团队有着超强的战斗力,新一轮发掘工作的成果也是十分丰厚:器物极其细碎、组合关系异常复杂的“黄金坑”5号坑中,出土了目前为止三星堆发现的最大的黄金面具;在6号坑中,一个神秘木匣,证实了三星堆祭祀区域的器物坑存在不同的功能类型;7号坑出土的大型龟背形网格状器极为罕见……考古队工作人员说,希望在所有的细节重塑之上,通过大量的相关分析能从中逐渐找出三星堆在当时的古代世界文化网络中所处的坐标。任重道远,一代代川大考古人以为己任,接力探索历史的真相。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在全国粮食产量地图上,四川省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全国大豆生产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粮食消费、转化第一大省和调入第二大省。实现产需平衡,四川重任在肩。继2020年时隔20年突破700亿斤大关后,2021年,四川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16.4亿斤,是全国8个增产10亿斤粮食的省份之一。“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这片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超过97%的土地上,如何建设良田、推广多元种植,成为稳产保供的破题之道。

进入5月,四川盆地最繁忙的“双抢”时节到来了——小麦收完,就要赶紧种下水稻或其他耐旱作物。

成都崇州隆兴镇合作社村民何卫东说,每亩小麦产量预计比去年多了100斤。

何卫东:现在是全机械化,今年麦子的长势又好,产量又高,价格又好。

小麦收完,巴中市巴州区三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地里种上了玉米,这几天,又在行间套种了大豆——播种机开进田里,开沟 、排种、覆土……合作社负责人王茂全算了笔账,农机耕种一亩地,成本能比人工省上一半。

王茂全:以前种一亩土地,假如说用人工背、挑、种的话,大概12个人一天才能种一亩,光人工最少得1200块钱。现在用半机械化种的话,一亩地也就是5个工左右。

地处西南的四川,除成都平原外,其他种植地区多为丘陵山地,耕地质量差、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牟锦毅说,提高粮食产量首先要在耕地上做文章。

牟锦毅:四川既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四川实现了粮食总体自求平衡,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口。我们必须树立大的粮食安全观,特别是优先保障种粮的用地,建设好高标准良田,同时强化耕地环境质量的保护,加强种业和粮食的科技创新。

以前零散的地块全靠人工耕种,机种、机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王茂全回忆到:条件太差了,丘陵地带,高的高、低的低,田太小了,都靠人工背挑,根本就没有路,种一亩大米的话,全都用人工去收割,完了背回来还要晾晒。

2011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办法》正式印发,要求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牟锦毅解释,四川大部分耕地都在丘陵山区,所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更高。

牟锦毅: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实现生产能力的提升,内涵是在它的耕地地力提升方面。比如说,土壤有机质低的区域增施什么样有机肥等等,保证了它改造以后的地力不下降,逐步有提升;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强化工程建设与农机、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中型、小型机器能够进去;加强耕地地力提升的科技创新,探索一系列适合四川的农田建设制度化、机制化的研究。

巴州区被列入了四川省10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县名单,2010年从浙江回乡承包土地搞合作社的王茂全,很快尝到了甜头。

王茂全:假如全靠我们合作社出钱整理土地的话,等我老了本钱也收不回来。当地政府给一些政策,前期土地给整理了,所有的机械都能下田,耕作道全都弄好了。假如说(农户)自己不能种的话,通过集体整体流转出去,让我们合作社来承包土地。去年我又多包了300多亩,开始机种、机收。

零星坡地,被整理成平整通畅的梯田;小田并大田,水渠修到地头。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意味着,种田容易了,成本下来了,收益能跟上了。达州市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九年稳居四川省第一,稻田蓄水、排水,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户的难题。

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的种粮大户王正宣:没整治之前这个田,因为没有水沟,排的时候全部就往田里面冲了。整改了以后,像这块田,去年种的油菜,每亩增产50斤左右。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稳产保供,四川省打出的另一张牌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推广多元化种植。2024年,源起四川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

中国对大豆的消费十分旺盛。牟锦毅说,尽管四川省老百姓有种植大豆的习惯,但大豆单产水平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一直都是利用边角田地零星种植。

牟锦毅:四川是典型的“三季不足,两季有余”这么一个温光条件,种三季,光热条件不够,但是种两季好像又浪费了一点。四川农民有历史上都有的小麦、玉米、红薯套种,也会种点大豆,但是我们是丘陵地,一般都是边角地套种,产量低,光热利用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好。

四川农业大学多年以前就开始探索如何能让耕作模式更科学?拿出的解决方案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

团队青年教师、博士生导师刘江解释: 红薯种也麻烦,收也麻烦,市场需求也不行;最严重的是,玉米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化肥高投入的作物,红薯它也是耗地的作物,“麦玉薯”搭配起来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我们当时考虑,是不是可以在四川丘区把红薯改成大豆;其实,大豆除了有经济收益以外,它的根瘤还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这对于土壤肥力的维持、水土的保持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科研人员还培育了适应套种的大豆新品种——夏大豆,5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收获。四川的大豆产量从20年前的十名开外,跃升至如今的全国第三。

刘江:传统的这种单行间套作的,玉米对大豆遮阴非常严重,几乎没有产量优势。而两行玉米搭配2-6行大豆这种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之间的间距至少要维持到60公分,玉米大豆光合作用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它的行距拉宽了,我们就把它的株距缩小,这就保证它的密度,群体产量就有保障了;这种带状种植的话,农业机械也能进去了。包括四川的丘陵山区这些地方,我们种植模式能维持玉米的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优化,增加100到150公斤的大豆,一亩地就相当于产出了1.5亩地的粮食。

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万亩,2024年,农业农村部安排四川实施310万亩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占全国任务的五分之一。

王茂全的合作社920亩土地中,拿出了621亩做套种。

王茂全:玉米种上之后套种大豆,第一个地里不长草;第二个,大豆、玉米收了过后,就可以种点小麦也可以种土豆,反正地里就没有空闲的时候。

地形崎岖的四川,不少农田曾是“望天田”,属于“靠天吃饭”。如今,“弯腰躬身耕作难”正成为历史,站在高处俯瞰,梯田层层叠叠,种满水稻、玉米、大豆……一片葱茏。粮食种植面积要稳、产量也要稳,怎么稳得住?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目前来看,我省粮食生产情况总体较好。下一步,为确保完成全年粮食扩面增产任务,我们将落实好惠农政策;组织开展好农资、农技、农机和助耕帮扶等“四个服务”;着力推动川粮结构优化提升等重点工作……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巴州区三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茂全:现在全都是套种,包括机收这块,我也全都弄好了;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20%应该没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江:今年是全国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要示范推广1510万亩,能够把示范给做好,带动当地农民真正的看到效果,高标准完成推广任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向撂荒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向种粮大户要粮,今年全省粮食产量710亿斤,这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6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学院分团委要充分认识开展纪念活动对于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提升团组织凝聚力、促进和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在落实好全校统一的纪念活动的同时,集中力量策划出特点鲜明的纪念、庆祝活动,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2、突出主题,体现特色。

各学院分团委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在活动安排上形成系列,纵贯四、五月份,形成持续效应和强大声势,在活动内容上突出主题,积极向上,让青年人乐于参与。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学院分团委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善于运用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力量,做好纪念活动的宣传工作,唱响主旋律,形成良好导向。要充分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通过微博、微信、横幅、橱窗、黑板报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要发动团员关注学工部(团委)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参与系列话题并积极互动。

各学院分团委要结合全校“五四”期间整体部署,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服务活动、先进典型表彰、主题文化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五项内容,制定本学院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系列活动方案(含活动计划),于4月10日前上报活动方案,于5月10日前上报活动总结,活动总结尽量详实,附上活动支撑材料,活动效果将作为2016年共青团工作考核的参考指标。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篇7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每一年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都会设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有杰出表现的年轻人进行颁奖,并且号召全国青年向他们学习,共同将五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尽管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爱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做到爱国就应该密切关注时事政策,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提高个人修养,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的了解。新时代青年要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青年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发展跟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有实现理想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为了梦想不断拼搏。只要你的意志坚定,梦想也能变成现实。为了实现梦想,我们不妨从制定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坚持每天阅读一本课外书,比如每天关注时事热点,比如写一篇时事评论……

脚踏实地地提高个人能力,积蓄经验和力量。青年工作者要树立工匠精神,做每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平时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文化底蕴,提高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十分重要,毕竟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立足,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新时代,新青年,我将不断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