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调查报告7篇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调查报告应该以正式的方式呈现,包括标题、日期、作者等信息,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职场调查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职场调查报告篇1
国内权威职介平台今天发布“90、95后职场私密调查报告”,直言那些让人看不懂的职场“新鲜人”,其实已经成为职场的生力军,他们的所思所想代表着当下白领的最新动向。
本次调查针对百度贴吧100个重点高校、职场吧近100万毕业生及职场新人。从职场态度、福利待遇、企业文化、职业选择多个角度切入,试图全面剖析这一人群的特点。
90、95后们眼高手不低,期待承担公司核心业务智联招聘与贴吧调研数据表明,大部分90后职场新人自信能直接参与公司“核心业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接受上司安排的“打杂”“跑腿”指派。在回答“你认为初入职场可以担当什么样的工作”时,48%的90后表示希望承担“公司核心业务”,33%的人表示接受“正常的工作安排”,19%的人希望接受“简单易完成的工作”。在回答“你是否可以接受除工作之外的‘打杂’”时,52%的人表示“愿意接受”,38%的人表示“看具体情况而定”,另有10%的人则予以拒绝。
厌恶“马屁精”,不惧“心机婊”90后虽然厌恶“马屁精”,但自信足够机灵能接受任何“人际挑战”。在回答“你最无法接受什么类型的同事”时,48%的人回答“讨好上级型”,30%的人回答“倚老卖老型”,13%的人反感“死板僵化型”。而在面对办公室复杂的人际挑战时,64%的人表示会“跃跃欲试,渴望在人际沟通中历练自己”,28%的人表示“不主动参与,但若涉及到自己,也不会退缩”,8%的人表示“排斥办公室争斗,尽可能减少沟通交流”。
软福利>硬福利调研显示,相比五险一金等“硬性福利”,90后更重视弹性工作制、年假、班车等“软性福利”。32%的人在择业过程中最看重五险一金,35%的人表示最看重弹性工作制,23%的人最看重年薪。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创”在回答“未来你是否有独自创业的计划”时,58%的人表示“是”,25%的人表示“不是”,17%的人表示“没想过”。在回答“你对创业有什么准备或规划”时,63%的人表示“到大公司镀金并积累创业经验和人脉”,28%的人表示“启动资金到位就创业,边干边积累”,9%的人表示“没有准备和规划,听天由命”。
职场调查报告篇2
某网7月26日电 据南美侨报网报道,巴西对1731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中遭受歧视和偏见仍然是巴西人的困扰之一。
据巴西《圣保罗州报》24日报道,调查显示,半数巴西人称遭受过职场歧视,或者每天都在工作中经受某种偏见,比如由于职位等级低或者性格内向等原因。
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劳动法协调员若泽?卡洛斯?沃勒(josécarlos wahle)表示,保证工作环境的无歧视性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企业都致力于遵守市场竞争规则、不牵涉到贪腐案中,但同时也应该注意自己员工的行为。”他说。
调查还显示,54%的企业没有职场歧视的投诉渠道。尽管如此,沃勒表示巴西的企业环境正在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职场歧视、偏见和骚扰等。
“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已经有企业有完整的调查和惩处职场歧视的机制,但还没有广泛应用,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沃勒说。
他还强调,如果遭受歧视和偏见的员工没有得到公司的帮助,可以申请离职并要求公司支付遣散费和赔偿费。“如果员工可以证明发生了什么,完全有权利要求公司赔偿。此外,歧视同事的员工也应该受到警告、停职甚至解雇,企业负责人也应该因为纵容歧视而受到惩戒。”沃勒说。
职场调查报告篇3
不丹——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据说是世界上心理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如果让他们长期居住在不丹,可能他们需要深思熟虑。原因是,在不丹,他们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成就感,远远不如在中国香港。这就像很多中国年轻人虽然知道大城市压力大,但是依旧守候在北、上、广、深一样。
最新发布的20xx年度职业心理研究结果——《职场人士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在这些大城市的职场人士,65%的受访者还是表示总体上幸福,其中仅14%的受访者表示很幸福。而新人、男性、高管,是上述20xx职场报告中显示的,幸福感最弱的三大人群。
高管:职位越高,“幸福感”越低
david 是某民营大型化工企业的高管,在他人眼中,年薪不菲、家庭幸福的他应该很享受工作和生活。但是实际上,三十多岁的他明显感受到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除了感觉化工品本身对身体的伤害外,“每天三餐中除了早餐,几乎都是在陪客户的应酬中度过,大多数时候还必须得陪客户喝酒。”他表示,甚至有“逃离工作,回老家种种地什么的”想法。
尽管是公司里“说话算数”且薪酬最高的一群人,但是高层管理者的总体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均显着低于其他人群。
史厚今认为,究其原因,首先,高层管理者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显着低于其他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是与幸福感成正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高,感受到的幸福度就高。
其次,高层管理者的自身工作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常高于其他人群,也可以说,他们的“幸福敏感度”相对较低,一般的成功无法满足他们。同时,高层管理者往往是能力和意志力超群的人,他们往往觉得心理问题可以靠个人意志力解决,而不太愿意求助。
相比之下,虽然有人认为,单位的中层管理者心理状态最差,因为他们处在“夹心层”,工作内容繁多,但这次调查却发现,中层管理者在工作满意度的各维度上均评价较高——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回报、工作压力、工作氛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心理咨询师梅祎玮告诉记者:“中层的状态比较好,是因为中层接触下层的员工较多,更多的是作为领导者的身份进行指挥,而上级和下属都给予他们重视和认可。在职场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能带来强大的成就感。而且,很多人到了中层,知道再往金字塔塔尖是不可能了,于是心态放平和,也能比较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职场的幸福感不一定只关乎薪酬或者职场权力,也关乎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数。“比如一些科学家,可能收入并不高,但是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史厚今说。
男性:不会释怀不觉幸福
20xx年年底,网络铺天盖地都在“晒账单”,很多网友感慨,在城市拼搏,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对于职场幸福感受,史厚今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数。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包括对居住环境、经济收入、业余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负荷、责任压力、工作胜任感、兴趣相关度、工作成就感、薪酬公平、工作氛围、学习和晋升机会、领导同事组织的认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自从20xx年芝加哥商学院奚恺元教授在《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提出以来,幸福指标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在加拿大公共就业与政府服务处联合卡列敦大学进行的70年纵向研究“幸福-高效的员工跨年研究”显示,职场的幸福感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相关系数高达0.9。
事实上,幸福的感受与幸福的敏感性相关。本次调研就发现,女性的幸福感往往高于男性。梅祎玮表示,通常女性的主观感受更敏感、更感性,但女性更关注个人和家庭方面的问题,也相对容易从一些小事中感到满足,如看电视、朋友聊天等,她们有更多的渠道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会细小的幸福,这些都有利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有一个女性群体——有野心成为高管的女性,在努力实现目标的阶段,个人幸福感显着低于其他女性。梅祎玮表示,进取精神是可以的,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不妨放慢自己的节奏,提高自己生活幸福指数的敏感度,这样才不至于行进得太累。
在奚恺元教授看来,“幸福的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然而,即使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连续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990年的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是20xx年却下降到6.60。20xx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也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分析中国国民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史厚今认为,在1995年左右,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幸福度提升,但是到了20xx年左右,虽然经济发展依然快速,但是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比较之下,人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有了变化。
新人:焦虑降低“幸福感”
shirley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虽然经历过职前培训,但是她经常懊恼地发现工作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学校知识和短期的职前培训可以解决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工作上的小错、领导的意思该怎么理解?
梅祎玮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发现工龄1~3年的职场新人咨询工作适应问题、职场人际、工作压力的案例呈上升趋势。“这些新人进入社会,对新工作环境和自我的职业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但期望的实现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磨合,这就形成了焦虑和压力,相应满意度就会较低。”
调查也显示,职场新人在工作氛围的满意度上显着低于其他人群,职场新人的心理投入度显着低于其他工龄的员工。不过即使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选择一份新的工作的时候,不少公司“老新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压力感。换了三次工作的`李铭辉,仍然不满意自己所在的公司,每次到新的公司都觉得年资比他深的同事总是压着他,资深的同事们仿佛有自己的圈子,他很难融进去,其实,李铭辉之前的几次跳槽也有类似的人际问题。
调研显示,不同司龄(即在一家单位的工龄)的群体在工作内容、工作氛围及工作生活平衡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随着工龄增加,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的满意度先逐渐递增,经过一段时间(1~3年)的适应后才能越来越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3到5年之后,将是员工在公司里面感觉最好的时候。
然而在5~10年后,员工的满意度又开始递减。“因为这时工作往往会遇到瓶颈,或是厌倦的情绪。”史厚今说。
提高职场的幸福感,史厚今给出了四点建议:首先,不妨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创造更多体验成功和满足的机会;其次,为生活和工作创造更多新鲜和价值,经历挑战和新奇是幸福的重要元素,给工作生活增添更多价值、新目标和新鲜感是持久体验幸福感的好办法;重要的是,不要苛求完美,挑剔、唠叨、苛求完美就难以体验满足的感觉,没有满足感就离幸福感更远了;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是持久体验幸福的关键因素。
职场调查报告篇4
一年一度的3。15来临,在职场中,求职被骗现象屡见不鲜。在人才网的“3。15职场骗局大调查”中,76%的职场人遭遇过求职骗局。其中4成人是在走出校园以后求职时被骗,还有3成是在第二次求职时被骗。56%的人认为求职心切加上粗心大意是求职被骗的主要原因。
接受本次调查的人中,男性占总人数的66%,女性占34%。工作年限3年以下的人为53%,三年以上的为47%。学历方面,大专学历的为42%,本科的为39%,研究生及以上的为19%。
76%的职场人遭遇过求职骗局
在“你遭遇过求职骗局吗?”这一题中,有76%的人表示曾经遭遇过求职骗局,有16%的人表示没有遭遇过此类事件,另有8%的人表示不清楚有没有遇到过。
很多受访者表示,正是自己的侥幸心理,觉得求职骗局不会刚好就落到自己头上,一时的疏忽大意才会上当受骗。
人才网职场专家指出,春季是一年中求职招聘的第一个高峰期,心情急切的`求职者们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面对骗子花样百出的行骗手段,如果不提高防范意识,很容易被骗。
求职心切粗心大意是受骗主因
在“你受骗的原因是?”这一题中,“求职心切,粗心大意”是被选最多次的选项,有56%的人选择了这项;其次是“骗子手段高明”,有26%的人选择了这项;选择“从不靠谱的求职渠道获取信息”和“轻信陌生人,被骗上当”这两项的人,分别有18%和15%;还有8%的人选择的是“轻信熟人/朋友,侥幸心理”。
人才网职场专家强调,对于先让交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置装费的招工单位,求职者要提高警惕,先核实招聘单位信息,防止被骗。同时,要正确选择求职渠道,要到正规的招聘网站注册投递简历,或者到有规模的招聘会现场求职。不要轻易相信手机短信、微博、社区网站的招聘信息,一定核实清楚再去求职。除此之外,求职者不要被诱人的薪资待遇所迷惑,远高于行业平均薪资水平的招聘本身就存在陷阱。
对于被骗时间的调查显示,18%的人表示在自己还在校期间就曾经遭遇过求职骗局;还有45%是在刚毕业找工作时,由于经验的缺乏所以上当受骗;另有37%的人表示在第二次求职时由于粗心大意遭遇了求职骗局。
求职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近半数选择维权
在“遭遇求职骗局以后,你会为维权吗”这一项调查中,有44%的人选择维权。在去年的人才网3。15求职调查中,还只有20%的求职者会选择维权,仅仅一年以后,选择维权的人数就翻了一翻,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而在“你会采取哪些维权措施”一题中,“上网吐槽,总结经验,警示后人”仍然是选择最多的,有48%的人选择了这一项;另有32%的人选择向劳动部门举报,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也较去年有上涨;另有20%的人选择到派出所报案。
人才网职场专家表示,在职场中,普通的求职者、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因此更应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现在求职陷阱很多,求职者屡屡被骗,这通常是因为求职者找工作心切、一心希望被录用而忽略安全因素造成的。在面对着众多求职信息时,求职者一定要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以甄别。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多方了解招聘信息
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遭遇骗局?”这一多选题中,有71%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一选项也是被选率最高的,看来大家认为求人不如求己,还是加强自身的防骗意识比较靠谱;“多方了解招聘企业信息”、“选择正规求职渠道”也是被选率较高的选项,分别有50%和49%的人选择这两项;另有39%和18%的人分别选择了“劳动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和“媒体加大相关报道”。
人才网的就业指导专家表示,收取保证金、提供虚假职位信息、假借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以招聘为名推销产品……求职陷阱无处不在,招数也层出不穷。求职者只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从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多放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被表面诱人的高新所吸引,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远离求职骗局。
职场调查报告篇5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任仕达日前发布的中国人才市场报告显示,未来一年内,93%的企业表示将要面对关键岗位员工流失的问题,35%的企业认为这将对其正常运营造成极大挑战。据悉,很多公司在20xx年整年都有招聘需求,一方面是因为迫切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人员流失严重,而进入20xx年,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据了解,即使很多公司的福利待遇都还算不错,可还是留不住人。刚离职的小李表示:“在公司得不到重用,很难有升职的机会;且公司人事斗争十分复杂,自己对这一切都产生了厌倦。”
“职业忠诚感减弱、人际关系淡漠、代际冲突明显”成为当下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遇到的难题。据调查,中国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相较5年前调查时大幅减弱,离职率翻倍增长。不少员工对工作充满了抱怨和不满情绪。
据了解,即使公司业绩上升、利润翻倍、企业扩张,但部分员工还是做好了抬脚走人的准备。据调查,超过三分之一员工正开始认真考虑离职,24~29岁的人中间有70%曾考虑离职;业绩最好的优秀人才已经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新职位,随着经济和就业环境的继续改善,企业面临着随时失去最有价值人才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职场现象呢?
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基本薪酬是最受员工重视的要素。但是在绝大部分公司里,员工认为恰恰是这两方面缺乏公平和公正。
中国人才市场报告显示,有44%的员工认为所在企业不能合理地应对人才问题,48%的员工评价公司对人力资本的挑战能力一般或较差,45%的员工对其直属主管的评价是一般或较差。近五分之一的员工坦言公司从未采取任何措施来体察他们的心情和满意度。
职场中层管理者对下属关心不够,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代际冲突,成为员工忠诚度不够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有这种离职意向的雇员大部分集中在16岁到24岁的年龄层,比例达到了39%。
有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无论是金融、酒店、服务等等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中层管理者稀缺的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敢想敢做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不少在中层人才选拔上依然沿用了这一标准。经历过艰苦奋斗和默默承受、一心拼业绩的企业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依然保持了过去的创业风格,要求员工在恶劣的职场环境下拼搏和隐忍。
更年轻一代的员工并不认同这一价值观。代际冲突出现在职场。
今年,90后开始正式步入职场,相较70后、80后,他们有更多的自我主张。对于公司,他们要求更多,耐心更少。更加注重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会迅速退出以谋求下一个更好的机会。
“现在的工人太现实了,旁边新开一个厂,工资比我们每月高100元。一下四十几个工人就全过去了。我这边再长200元薪水,工人又全回来了。”
这是在南方不难见到的场景。低龄化的工人,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吸引度不够的环境,甚至一百块钱都成为工人离开的理由。
但是薪水,却并非留住员工唯一的办法。
调查显示,能够不断激发员工兴趣、提供及时认可和制定与外部竞争市场协调一致的激励方案,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职场调查报告篇6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了,职场女性的话题也再次受到关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经济领域,以知识、创新、体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经济模式给予了女性越来越大的表演舞台。
诚然,也使得当今的职场女性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女性就业率高达73%的中国。在家庭中她们是妻子、是母亲,相夫教子是义务;在企业里她们是职员是领导,尽心尽职是责任,同时还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20xx年,全面放开二胎,承担生育责任让女性在职场上进退维谷,而事实上,女性还面临着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能力被认可、升迁阻碍等问题,更有职业黄金期工作和家庭平衡的两难。
总结下来这就是当前女性在职场中备受偏见的现状:
1、大龄女青年不受待见
2、女性工资低于男性
3、因怀孕而影响晋升
4、女性年龄上处于劣势
5、女性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6、社会舆论容易将某位女性的错误都上升为群体缺陷
下面我们来结合大数据来看看,调查报告指出超八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其中,超两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此外,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领导为女性。
在就业中,性别歧视普遍么?——超八成女性认为存在歧视
根据调查显示,女性群体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感知更为强烈。22%的女性认为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比男性高出近8%。而27%的男性则认为就业中几乎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比女性高出9%。
高学历女性会遭歧视么?——超四成具硕士学历女性感受到严重歧视
在就业过程中,高学历女性会被歧视么?上述调查指出,从学历角度看,女性学历越高,感受到的就业性别歧视越明显。
调查显示,在拥有高中或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女性群体中,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比例分别为12%、18%、28%,但在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性群体中,有高达43%的女性认为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性群体中,超九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一般甚至严重的性别歧视。
此外,调查也显示,拥有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学历的男性群体中,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比例分别为14%、13%、14%、18%。
升职会受性别因素影响么?——超八成女性认为在晋升中存歧视
在职场发展中,女性遭受到的性别歧视同样让人担忧,特别是女性在面临晋升领导岗位的问题上,性别歧视的问题尤为凸显。数据显示,有25%的女性认为当前的晋升状况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仅为18%。此外,还有26%的男性认为晋升中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高出女性7%。可见,女性感受到晋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比过去更为严重了。
职场女性晋升难么?——超四成女性到目前为止尚未升过职
该报告还对个体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晋升使用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这一比例则为49%,低于男性1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尚有44%的女性表示截至目前自己从未获得过升职,而面对这一状况的男性比例仅为31%,比女性低出了13个百分点。
相较20xx年我们的调查数据,20xx年的职场性别歧视现象仍不容乐观,从实际情况看,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仍很难消除。就业和晋升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是女性在职场中最易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婚育阶段的女性 ,深受其困扰。
女领导多么?——女性领导占比不到三成
当前,在职场中,女性领导越来越多,不过,相比众多男性领导,她们还只是少数。上述调查也发现,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表示领导为女性。对此,调查指出,这表明,目前领导层中性别分布严重失衡,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那么,男性领导为何多于女性领导呢?对此,调查分析,基于同男性天然的生理差别和受深厚的男权社会意识的影响,女性在迈向领导岗位的路途上,总是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和困境。
从特质上看,男性领导更多的表现出刚毅果断,而女性领导则更容易展现自己包容理解的一面。不过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性别,他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等也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当尽量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待女性领导,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不可否认,性别也确实是凸显女性领导价值和优势的部分原因,人们期待女性领导通过其特有的柔性特质,为团队/集体带来更为包容、和谐的氛围。
相较于20xx年的评判标准,20xx年社会对成功女性的特征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希望这些成功的女性能将自身的成功经验分享,去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影响更多的群体。
职场调查报告篇7
有了宝宝后,年纪越来越大的职场女性开始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太太。
近日,河南商报联合某网站做出调查,截至昨晚9点,146人参与投票。其中四成职场女性当妈妈后,自愿弃业回家。
六成已婚职场女性承受着来自家庭、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经济允许,她们中的多数人也愿意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
当然,做全职太太也是有条件的,按照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理财专家推算出,在郑州,如果要供房养车,老公月入7000元才能基本保证太太全职在家。
有宝宝后
四成职场女性回归家庭
大学毕业后,陈玉洁在一家银行上班,前程不错,待遇也不错,但有宝宝后,她自愿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太太。
昨天,河南商报联合某网站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调查显示,在有了宝宝之后,像陈玉洁一样,四成多的职场女性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太太。
但多数全职太太是出于被动的选择,为抚育年幼子女而放弃工作,成为全职太太回家的最大契机;另外,丈夫在事业爬坡的关键阶段,需要女性回家起到稳定剂的作用,这是做全职太太的第二个重要理由;真正主动选择不就业的全职太太只占极小比例。
在没有辞职之前,由于工作繁忙,家庭工作两头顾,压力重重,下班回到家,陈玉洁经常对着家人,尤其是哭闹的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一看到我回家就非常害怕,节假日也难得有空带孩子出去玩,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成了问题”。
如今,辞职回家当起了全职太太的陈玉洁,每天都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她说,从一个孩子妈妈的角度来看,放弃工作,自己带孩子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可以避免老人带孩子的溺爱问题,避免保姆阿姨只重喂养,不重养育的情况,还可以适时适度地根据孩子的特点实行早教,更好着手引导孩子有个更好的性格。
六成职场女性
承受家庭工作双重压力
被调查的职场女性中,67%的'已婚女性“整天在工作与家庭间忙碌,心力交瘁”,如果经济情况允许,她们中多数人表示,也愿意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
即使是两头忙,还是有不少女性,需要工作来充实或证明自己。
有了宝宝后的刘女士说,以前觉得放弃工作没什么大不了,但事到临头却发现其实非常难以割舍,毕竟是打拼了多年才做到的职位,就这么放弃真的不甘心。
其实,她不愿意做“全职太太”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愿做一个完全没收入,要靠老公养活的女人,她骨子里认定女人经济上不独立,就会影响家庭地位。更担心做了两年家庭妇女后,会跟这个社会脱节,再难融入。
调查显示,近六成全职太太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四成全职太太觉得没了工作“不充实,没有成就感”、“与社会脱节,很不自信”。
八成老公希望老婆回归家庭
昨天,在被调查的已婚男性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有八成人赞成女性成为全职太太。
他们认为,全职太太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全身心地照顾家庭孩子,并可以分担老公的压力,支持老公全身心投入工作。
持反对意见的男性觉得:目前社会状况下,全职太太未必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经济上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经济上依赖男人的女人将长时间地生活在不安或不确定中。最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未必用得着全身心投入,但是得有所作为。
老公每月赚5000元以上 老婆才能安心做全职太太
要做“全职太太”需要一个十分关键的前提:那就是老公能独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昨天,郑州一位理财专家算了一笔家庭开支账,想让老婆安心在家做全职太太,老公的工资就得能支付以下开支。
结论
算笔账:
假如吕先生家有购房贷款,有私人汽车供养
20xx年初购得某套房产,房屋面积112平方米,总房价52万元,首付27万元,贷款期限20年,月供1550多元;
小轿车油费、保险费、停车费、保险、违章罚款平均每月1500元左右;
子女花销1200元(包括学杂费、饮食、营养等);
全家饮食花销1200元;
物业管理、水、电、气、电话、手机、上网费用650元;
其他开支(包括日杂品、医疗、交际、旅游等)1000元。
上述开支共7100元
也就是说,吕先生月收入至少7100元才能保证家庭收支平衡,基本保证太太全职在家。
假如家庭无房贷、无私人汽车,月收入扣除房贷、小轿车费用,另增加交通费用200元,至少需要4250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以上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估算。如果你希望生活得更有安全感,那么每月至少保证有1/3的收入用于存款。
支招
全职太太可开网店等创造价值
当然,如果想让生活质量更好一点,全职太太还可以参与投资。
郑州惠尔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讲师袁晓黎说,除了每天生活重点是围着老公和孩子转外,全职太太也要有自己的交际圈,不要和社会发展脱节。
比如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网店、派送促销、销售、电话访问、社会调查、家教等。
比如开网店,袁晓黎说,多数女性回归家庭后,将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吃的、用的都淘最实惠、最实用的,很多妈妈们便将自己喜欢的推介给他人。
因为她们对孩子的爱超过任何人,并投入其中,而网店的自由性很强,有的妈妈们便在网上开起宝宝服装店、宝宝用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