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多先生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3-30 11:08:09 分类:读后感

在读后感的写作中,我们需要在原著中找到个人感受最深的一部分,写读后感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出不多先生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6篇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2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

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3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终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该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4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5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篇6

寒假,我看了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可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没有了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到达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我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当努力改善自我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出不多先生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