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烩读后感优质5篇
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认真写好相关的读后感了,好的书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东周烩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东周烩读后感篇1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一本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历史小说。
其中《争王位郑国四易主》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故事背景很复杂,写到了很多个国家,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周朝周恒王时期,郑庄公去世后,公子忽、公子突几人争位之事。争位之时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持,也遭到了宋国宋在公以及郑国大臣高渠弥的祸害。最终他们一个死于高渠弥的毒手,一个出逃于蔡国。宰相祭足便立公子仪为国君,子仪没有辜负众望成为一代明君,从此郑国国泰民安,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祭足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谋,明辨是非。在郑庄公想立子突为王的时候,他推荐了为郑国立了许多大功的子忽;在宋庄王来催他们交出金银时,他巧妙回信缓解了交易;在说不通打不过时,他懂得联合其他国家,强大自己的实力击退宋国;在知道高渠弥对公子忽的毒害后,使用计谋为子忽报仇。
宋庄王是一个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仅要求郑国给他们一百双壁玉,千吨黄金,甚至还要每年给他三万锤粮食!他一直预谋要让子突上位,以达到吞并郑国的目的。
高渠弥心胸狭窄,记仇,心狠手辣。因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为上卿,与公子忽不和,使用阴谋鬼计下毒手把他杀了灭口,想辅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达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终还是死于齐国君王的手下。
历史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贪婪、狡诈、阴险的人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学习古人的足智多谋,学习智者身上优秀的精神,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东周烩读后感篇2
今读《东周列国志》前二十九回,感慨万端。已经一段,记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悟,以为将来。
运势由看人品相开始。周幽王宫涅谅阴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已显暴戾寡恩之态。及得褒姒,退申后废太子,弃朝政戏诸侯。11年断送西周275年祖宗基业。晋惠公夷吾为求得国,大割地以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东周烩读后感篇3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东周五百年间争霸称雄的故事。
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挑选了最为精彩的故事,是能让我了解春秋国史的最佳通俗读本。
在这本书里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书里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有忠肝义胆的门客们,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神箭养由基的故事中有个叫养由基的小士兵,他射箭技艺精湛,百步穿杨,在与敌方一位觉得自己箭术超群,天下无敌,没有人可以打败他的骄傲自大的将军比试中一箭就射中了他的脖子,射死了敌方的大将,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浮夸导致失败,谦虚稳重能使人进步,获得胜利。
书中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也十分精彩,更令我感动。故事是这样的:佞臣屠岸贾十分嫉妒赵氏家族显赫的地位,便诬告赵氏家族谋反。正巧国君晋景公也十分讨厌赵氏家族,所以他让屠岸贾悄悄地铲除赵氏一族。此时赵朔的妻子已怀孕了,在千辛万苦下生下了男婴赵武,为躲避屠岸贾的追杀,赵氏的门客程婴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充赵武,公孙忤臼抱假遗孤赵武甘心被杀,才使赵氏的遗孤逃过一劫。后来程婴带着赵武忍辱负重藏匿在盂山,15年后等赵武长大成人回到宫中杀死了佞臣屠岸贾,为赵氏一族报仇。故事中赵氏门客程婴和公孙忤臼为了报答赵朔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的性命,这种高尚伟大的情操着实令人佩服啊!
东周烩读后感篇4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东周烩读后感篇5
我看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全书精彩纷呈,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敬佩,还有的让人憎恨。《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一辈子都不见母亲。而他现在很想念母亲,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人掘地,一直掘出泉水,然后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地下室,让母亲搬进去住,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天天见到母亲。我被他的聪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楚庄王一鸣惊人》是一个让我很敬佩的'故事。楚庄王继位后三年没有任何作为,贪图享乐,专横跋扈,一点都不关心政治。经过好几个大臣的规劝,他醒悟过来了。他一鸣惊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变,整顿内政,关心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这个位置。书本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以”楚庄王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
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都回去了。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
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那段宝贵历史,包含很多知识,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语名句最多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