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化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3-13 13:02:37 分类:读后感

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原文内容,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利于强化大家对名著故事的领会,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传文化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传文化读后感6篇

传文化读后感篇1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传文化读后感篇2

?文化苦旅》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妙笔生花,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

有人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美丽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静听风声鸟声

大地默默无语

我似乎看到

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

从作者的文笔下

哗哗的奔泻

尽情的释放

...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一种回到家中那般安闲,那般享受。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及人群,每每、处处无不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的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传文化读后感篇3

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足以让我体味到轻雾弥漫,云烟缭绕,密林深踪,铮铮淙淙的悠长义蕴,不但是对中华文化,也是对文字的本身。中国的文字如同中华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打和磨练,从契刻甲骨文用来记事,到铸器上的金文用来歌功颂德,再到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它描写生活,表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人们常说百炼成钢,那么千年会炼成什么呢?那就是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华情结。所以会有“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所以会有《中华民谣》的歌曲。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渴望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这片土地曾经,并将永远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想这种感觉,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所以当我在翻阅此书时,我不仅一次次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景仰,也为自己是从中华文化走过来的中国人感到骄傲。

书中所述内容,大多为我们熟悉,比如四大发明、秦始皇陵等。但你可知朵积术和级数求和?你可知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为我们的古人骄傲吧!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撰写了在现在看来也都艰涩难弄的数学文字。奇怪古人为何要解这么复杂,却又没有多少实用意义的数学题。在敬佩他们智慧的同时,也看到了祖先不凡的创造力和包裹在其中的一种文化穿透力,我把这定义为隐文化。

中华文化,我们的根。其中的博大精深,是一个小小的我不能尽数的。

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祖国的统一的顺利解决才有了根基。当连战面对气势宏伟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时,当宋憷玉在黄帝陵前谒拜时,我想那一刻,所有国人的心都被紧紧的拽在了一起。xx年隔阂被压缩了,缩短了时间,缩小了距离。“一个中国”,连同相同的文化都被紧紧的包融在了一起。有了这样的根基,祖国的统一最终解决有了可能。

虽然我们不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但我们却是文明的传承者。

翻阅历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东西已经消失,很多东西正在消逝。现在的人类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时代,整天感受着外部世界五光十色的视觉冲击。怎样让文明继续持有,文明会因我们而失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让人胆战心惊,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确丢失过玛雅、巴比伦、印加等可知、不可知的文明。见证它们曾经轰轰烈烈存在过的,是一处又一处被时间侵蚀了的巨型建筑,是一个又一个遗散在世界各地、在现代人看来仍然充满灵性的艺术品。

传承历史,我们的责任,传承文明,也同样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正是千千万万个没有名字的人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历史。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将它继续下去,做一个无愧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传文化读后感篇4

这本书我在很久以前便听说过,但是并没有认真的去看过。这次借着这个暑假的时间,好好的品读一番,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传文化读后感篇5

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这些句子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静静打开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色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这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类似游记风格的散文集。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作者笔下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书中写了有“天府之国”称号都江堰,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天一阁。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们为曾经的文化感到惋惜!

传文化读后感篇6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排斥的,尤其是前十几页,大段大段的概念阐述和口号就跟那些心灵鸡汤一样毫无涵养。第一章反复的讲“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业的根源”,用很大的词语,例如:君子、圣贤,还有宽泛的例子,来解释“心,道,德,事业”之间的关系。这样泛泛而谈的文字让我非常煎熬,直到看到了苹果树的类比,我才体会到了前面所有内容铺垫的重要性。我想象着人们分别在果实,树干枝叶,树根和土地、种子、阳光、水分上面努力,最终得到相差巨大的结果,我感叹着这个苹果树生长的精妙,同时对四部曲有了更确信的概念。

我记得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个故事。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班里有个同学说想做个司机,我在心里对这种不上进的想法嗤之以鼻,然而现在想想,我自己说得却是“做个歌手”。立志对于那时候的我和前几天还未学习致良知的我是一样的,只是一种未来的职业规划,一个大学专业的选择。然而,做什么事和做什么样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从“志”这个字来看,一个“士”在“心”的上面,也就是说“志”是心上面的事,是我们从内心深处发的愿,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个理想;而单一个“士”可指某些专业人员。因此,做什么事是“立士”,做什么人是“立志”。第十三页上,书记的讲话中提到最大的商道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别人,大家,人民放在心里,放在我们自己前面,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人。作为一位留学生,我觉得为了中国的复兴只是阶段性的,为了全人类,为了世界,为了地球,甚至为了宇宙才是更长远的目标。在这样宏大志愿的驱使下,选择做什么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在哪个行业里,我们都可以传播正能量,给社会带来益处。所谓厚德载物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回到文中的内容,作为企业经营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对消费者和孩子,他们花得功夫都从表面逐渐转移到内心。我既不是企业家,也不是老师,但是反观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我也应当像他们一样把功课做到心里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或是拿到学位,而应该是锻炼思维,开拓视野和明理修心的过程。我理解的三个境界为:

第一种,理解老师教学的知识;

第二种,自主研究和探讨所学的知识;

第三种,帮助其他人理解这些知识。

相比较企业对消费者表示诚意,我们学习是对自己担当、对自己表示诚意。

明白了心灵力量的强大和其带给人们的改变,剩下最重要的就是修心的过程。致良知里面分成了明心和净心的功夫。

明心里面最重要的两个真理:

一是,我们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

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法则。

毛主席最经典的语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潜能是无限的意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于大脑和内心的探索只有冰山一角,剩下的庞大冰川在科学的层面于我们是未知的但在修行的层面却是充满着无穷能量的。在“书正宪扇”中有一句话我感触深刻:“内心没有力量,他才会呈现出那样的傲慢相,目的是为了证明个别人看,自己很‘强大’。”自从进入高三以后,我就很难鞭策自己再上一层楼。学习已经到了前列,但是内心无法支持自己再做更多的努力。很多本身用来学习的时间都用在了和同学攀比上,时不时就跟别人比成绩,或者刷朋友圈。但每当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内心是空虚的。这种空壳状态越发的让我沉不住气,每次都想通过别人的赞美或者失败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最懦弱和最失败的表现。第二个真理可谓妇孺皆知,但大部分人的理解只停留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层面。通过这几天的致良知学习,我发现因果法则不仅仅是针对于我们自己,更多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上。现在是互联网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便利了人们交流也扩大了一条内容的影响范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普遍来看人们只有30秒的集中力。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一条信息的处理能力只停留在字面,很少人会看到一条消息后去验证它的真实性。通过层层转发,那些谬论偏见,炒作误导会带给无数人负能量,同理,那些真理美德,关怀体恤也会带给无数人正能量。用文中的一句话:“天地万物一体,教坏他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好的念头让我们心中的不明和欲望变得更加严重…其结果必定是充满烦恼和痛苦的人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的良好价值观,但是人们应该谨言慎行,三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影响,然后再付诸于行动。文中用示人、能人、君子、贤人和圣人所种的看似相同的因简单解释了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关系。他们不同层次的思考所种下的种子也是不一样的。像圣人那样“大我”境界的种子是很多人都悟不到的。那是真正看透因果法则并不再为此而束缚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大爱。不再纠结于结果,而更关注付出的过程;让自己的内心开满友善的花朵,追求心上的平和。

所以两条真理一起告诉我们:心向外求只会让心丢失,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发掘自己心中的宝藏。这就讲到了净心的功夫——观照、反省和引导。观照的意思是时刻检查自己内心深处的念头,在根源上就消除那些不好的念头,同时努力揣摩君子甚至圣贤的起心动念,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分辨好与不好的念头。反省是找出病垢的唯一办法,也是去除心灵垃圾的最有效方法。通过第一步观照,我们可以发觉自己的不好的念头,然后通过第二步反省,打开心扉,忏悔罪过,最终去除毒瘤。文中建议我们刚开始先做一次单独的三小时庄严的反省,其实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小小的抽搐了一下,我心底的那个怪兽似乎意识到了这样反省的威力,在隐隐的跟我的意识抗拒。我仿佛都能感受到结束反省的我心底会非常的清爽舒适。在反省的时候我一个人规矩的坐在我的书桌前,非常庄重的拿出了纸和笔,慢慢的写下我心底的烦恼和恶念。刚开始非常的宽泛,后来越写越细节,也从现象,慢慢写到感受,过程,最后到内心深处的念头,就像剥洋葱一样。我的心越来越平静,在剖析自己邪恶一面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寺庙里跪拜佛祖,每一跪,一个罪恶就消失了。结束以后,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欢喜,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刚开始的修行者,我内心的污垢还未连根拔起,日常定期的反省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时间推移,前功尽弃。引导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更多好的念头,通过读圣贤书,营造正能量的氛围等,我们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心灵品质,挖掘更多心灵宝藏。

主席的方针就是发扬中国五千年圣贤文化,追随着主席的步伐,文中主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人群,讲解了如何从1。0企业进化到3。0企业来造福社会。从“德”到“道”,再到“心”;从扩大企业到战略创新,再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一个企业从小我的格局上升到大我的境界,从物质的供给到精神的支持,真正做到造福人类。虽然我没有当企业家的想法,但是通过阅读婚纱摄影公司和物业公司的故事,我也渐渐明白了作为一个学生,一个留学生,我现在可以做到的事情。当我们把心思从事上面真正的放到人身上面,心上面,所有的结果都有了质的飞跃。以前我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国外的知识和文化,而现在我的想法是在学习国外知识的同时,让国外人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作品上面,他们甚至觉得每个中国人都会去少林寺习武。如果我们能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融会贯通,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于东方思想,那就从本质上做到了主席所说的“利天下”了。

从刚开始的抵触到现在完成这篇三千字的分享,我其实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变化了很多的。我仍记得坐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对于墙上的字所发出的质疑,也还记得我妈妈跟我讲致良知时候的不以为然,但当我真正加入学习,并实践上面提出的方法,我能时刻感受到内心里要喷涌出来的暖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我内心有无尽的宝藏等着开发,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传文化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