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字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3-07 09:06:55 分类:读后感

文学的魅力都是无限的,这时候就可以写读后感来记录,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十五字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十五字读后感6篇

十五字读后感篇1

内容: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说到宝玉上前来见了北静郡王水溶,二人都对彼此印象极好。送殡路上热闹非常,凤姐担心宝玉调皮哄来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中间休息了一下在旁边村庄碰到一位小姑娘。最后去了铁槛寺,分别讲了秦钟与智能的调情以及凤姐被那老尼花言巧语哄得准备帮张财主。

1.宝玉和水溶二人大家公子风范,久闻尊名早就想见面,如今见了对方果不出意料,对对方非常喜欢。中间水溶还讲了宝玉不可被过度宠溺荒了学业。想起之前荣宁二公曾求警幻仙子点点宝玉。宝玉被点醒的机缘很多,只是大家都在沉迷于当时的幻境,其他的东西并不曾当回事。

2.凤姐对宝玉是真正的关心,也非常了解宝玉。比如在出殡的路上担心这小子调皮有闪失,所以叫来同她一并乘车,说的话也是句句到心坎,所以宝玉可以很开心的下马同她来坐车。还有睡觉的时候小心帮他保管宝玉。虽然也有其他因素在,但关心也是真心的吧,难得凤姐真心实意对人好。

3.凤姐带宝玉要去歇歇,宝玉赶紧叫上秦钟,二人的友谊真可谓如胶似漆。加之后的调侃秦钟与智能,以及秦智二人云雨之时突然闯入要和秦钟算账,算得什么账也不清楚,但总感觉二人的情谊有些超出普通的友情。

4.中间讲了凤姐等人进庄内休息,村庄人来看富贵人家的热闹,这富贵人宝玉也来看村庄的热闹,看到锹、锄、犁这些物件不认识甚是惊奇,与刘姥姥进荣国府形成了对比。一个是村里人进城,一个是城里人进村,看起来都是没见识,什么也不认识。但也从另一处凸显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有点悲哀。

5.秦钟在他姐姐发丧的路上还可以随意评点小姑娘“此卿大有意趣”,还和智能儿调情,侧面看要不就没良心,要不可能就是没感情。很多人面对这样的事可能只是装装样子,这些表面的浮夸感觉甚是凄凉,真心人能有几个。

6.宝玉在这些陌生的地方玩心起来,也不打算回去,和秦钟整天玩耍,为了秦钟能和智能多玩玩撒娇凤姐多住了一天。

7.凤姐虽然看似杀伐果断,但还是被那老尼捏住了七寸,答应了那老尼的请求。

8.尼姑说起来不应关心世事。但那老尼不仅进来了,还进了红尘里的事,帮他们说话,还受了人贿。还有智能与秦钟的感情。

9.这里没有因为宝玉是主角就所有人都倾心宝玉,每个人的眼光爱好不同,就如智能看上了秦钟。

10.宝玉与秦钟算得什么账这里也没说,因为这块宝玉被凤姐保管起来了,一下又想起这本书本就是这块石头写的。

11.宝玉被众星拱月捧到了天上,每个人都在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可以到处找人撒娇(除了他爹),幸福的孩子。

十五字读后感篇2

?牛虻》读后感

不管我活??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欢乐地飞来飞去!

这首小诗是小时候牛虻和琼玛一齐学过的,这也是牛虻最终的笔迹,写完这首诗后牛虻被带到了刑场,在无数次的枪声后,他倒下了……

亚瑟的一生是苦痛的,但这个梦想与追求的化身,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传奇。年轻时亚瑟书中这样写道:他身体十分单薄,长长的眉毛,薄薄的唇纤细的手足,身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过于精细,过于弱不禁风,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国中产阶级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纪肖像画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让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别人必须误会以为他是一个身着男装的妩媚动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动的时候,那轻盈敏捷的体态又使人想象到一只被驯服的,没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折磨后的牛虻(亚瑟)是:矮个子;黑头发;黑胡须;皮肤黝黑;蓝眼睛;前额既阔又圆;右脚跛,左臂弯曲;左手少了两指;脸上有最近被马刀砍伤的疤痕;口吃。以往那个像画一样的青年会变得如此难堪,一前一后的外貌比较,让我们感到了牛虻所经历的事是何等悲惨。

神父蒙太尼里和女友琼玛是牛虻一生中最重要的俩个人,可是再一次忏悔中他向神父蒙泰尼里透露了他参加的革命的行动和队友名字,以至于他们全部入狱。出狱后他不仅仅得知出卖他的是他无比敬仰得蒙泰尼里神父,并且神父就是他父亲。加上琼玛认为革命者的被捕是牛虻出卖导致,狠狠的打了他一巴掌他,一连串的打击使牛虻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最终伪装自杀,逃到了南美。在南美洲,牛虻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牛虻。

牛虻在经历了世上所有的灾难后,拖着残损的躯体回到意大利,依旧继续他的革命事业,他就是感情与革命的绝唱。那是神父亲已经是红衣教主,而牛虻的革命事业正是反对宗教统治。命运总是要折磨牛虻,他要反抗他深爱的父亲,在矛盾的斗争中,牛虻身心疲惫,可是对于革命事业他从未放弃。在死之前,牛虻还是逼着他父亲:选择上帝还是选择他。最终蒙泰尼里还是选择了他的上帝。牛虻死后,神甫也被这对与错所纠缠,他痛苦,他无奈,最终,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还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他不能做什么,他不能救牛虻,他不能救神父……伟大的红衣教主到了天堂必须会后悔,你所忠诚的上帝也可是如此吧,你还会爱上帝吗?你必须会后悔自我当初没选择牛虻吧!

为了人生梦想扮做小丑,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牛虻做到了。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

牛虻:革命与感情的绝唱!

十五字读后感篇3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十五字读后感篇4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的末尾写到:“由明朝可以向后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还是受亚洲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得出了的历史结论。

当历史的问题牵扯到地理环境时,似乎一切已经注定。气候天决定,文化随之产生,历史的大环境也就矗立在那里了。那么,在既定的环境中,历史人物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呢?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比如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

写到张居正这一章的时候,作者拟定的章标题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也就是说书中阐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后朝局的变化。何以一代内阁首辅身前地位显赫风光无限,死后被鞭尸,被抄家?也许,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么叫物极必反。活着的张居正总是幻想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他的威严、权利和智慧不仅在小皇帝身上展现出来,也笼罩在整个朝野。他想当皇帝吗?其实不见得,从他不遗余力的改革赋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来看,他也许真的希望这个国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一个事实,推动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他自身就处于明朝这样一个文官体系当中,当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者贬黜的时候,就打破了整个体系的平衡。

在当时明朝的大环境中,张居正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这样的独白:“万人阻挡又怎样,权利会帮我达成所愿。”他不顾整个历史环境的力量,不考虑文官系统里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过明确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公务,最终的结果历史给出了答案。当他孤独前行的时候少有人真心实意的成为他的同伴,当他死后大部分人对他群起而攻之,表达不满。

申时行同样作为明朝首辅,并不如张居正那样“有名”。他深知自己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锋芒,更谈不上毕露。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他更愿意成为和事佬,不触动谁就会相安无事。作为张居正首辅之位的下一任,他看到了前任处事风格之后的下场,因此他不会去重蹈覆辙。

除了厉害关系让他没有做烈士的决心外,他对环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在既定的系统中,身为首辅也只能按照整个系统中的共同意志办事,能够恰如其分的调和其中的矛盾,并对大家起到感化和领导的作用才是首辅的角色需求。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任职期间他努力的穿行在百官和皇帝之间,尽量的平和政治波澜,希望凭借“诚意”建立起信赖,通过恕道期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申时行的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大明更不会。对待一个岌岌可危的病人,张居正的猛药行不通,申时行的小米粥同样没有用。

除了通过两位明朝首辅来阐述自己的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还煞费笔墨的写了这位一代名将戚继光,很明显他是偏爱戚将军的。在书中作者写到:“我们的帝国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寻找出一种妥协的办法来作部分的修补。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可避免,而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运用技术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戚继光没有像张居正一样超脱于环境之外,自负的以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而是灵活的适应环境,斡旋在各种关系中。也没有像申时行一样“看透”了环境,将希望寄托在所谓的“诚意”上,而是依据环境采取了必要而可行的措施。他严格练兵,创造的各种战术虽不先进也多有弊端,但是符合当时的军队人员构成和经济技术水平的。

从明朝整个大的历史环境来看,似乎戚继光对环境采取的措施更值得推崇。其实,未定。除了由于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历史环境之外,每个单纯的个体也处于自己的小环境中。试想一下,如果戚继光处在张居正的位置难道就不会通过权利铁血施政吗?如果申时行只是一方将领他是否会摒弃犹豫不决胆小怕事呢?如果张居正处于首辅之位时和申时行一样看到了前任的不幸,说不定也会小心翼翼,忐忑前行。再往前推,除了职位环境的不同外,每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也不同,形成的观念和理念也不同,所以就算历史倒退,试图去寻找一种周全的做法改变明朝的的结局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如果非要问我《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看完之后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比以上人物平凡很多的普通人,成长的时代也不同,处事之道是借鉴不来的。但是,看待事情的宽容度可以更高一些,不要总拿中国和外国比较,历史都说了,地理环境决定了很多的不一样。不要看到某种行为之后就说三道四,你不是别人,你看不到别人的小环境。

十五字读后感篇5

品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眼前的一切渐渐模糊起来,仿佛来到了大观园。女儿们果然出手不凡,不是男子,

胜似男子。

我欣赏黛玉的执着和勇气----不顾一切地爱上宝玉,但面对宝玉、宝钗的姻缘,她毅然地选择了死亡;

我钦佩王熙凤的精干和泼辣----独自一人,支撑着荣国府这栋摇摇欲坠的大厦;

我喜欢宝钗的稳重和平易----矜持端庄、心地善良、知情达理;

我赞叹探春的精明和聪慧----在大观园里小试牛刀,便有了兴利革弊之效;

我也欣赏红楼梦里的诗词。

黛玉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缠绵悲凄,风流别致。

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含蓄浑厚,透出一种力的追求。

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肤易消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黯然_,扣人心弦。

在此中,黛玉和宝玉的故事更令我心动。

只因前生前世黛玉欠下宝玉那几滴琼浆,化成他们今世的姻缘之桥,演绎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如山护水、如水绕山般缠绵,蔑视着世俗的眼光,走出天国的迷梦,到地狱里寻找自己的真爱,他们不爱那南面的金山、西面的银山、东面的铜山,却偏爱那座孤冷的北山,情愿用一生去厮守它的清冷与孤寂。

走在这本让我似懂非懂,朦朦胧胧的《红楼梦》中,感觉就像走在一座长长的、古老的桥上,让我感悟至深,思索至深

十五字读后感篇6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那么,在茫茫书海中,我选择了它—选择“理想的”人生来作为自已讴歌的对象。在她理想的世界里,只有爱恋与同情,只有互助和匡扶。所以对母爱.童真.自然的歌颂,便是她的主旋律。高扬爱的哲学,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这就是—《繁星·春水》

?繁星》是冰心真实的流露,是由164首小诗组成的,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得别具一格。它深深地潜在诗人的心底,所以当拿起笔时,这种滋味和情趣就流露笔端。如冰心所说:“心底有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奔放从脑海里到指下,从指下落到笔尖。微笑的也好,深愁的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是初期冰心的一份抹不掉的记忆。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依旧在歌颂着母爱、亲情、童心,也歌颂大自然。但是,她用更多的篇章含蓄婉转的表述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笑带着忧愁而温柔的笔调,讲诉着心中的感受,并探索着生命的意义。表达着想要了解世界本相的愿望。冰心以花朵、小草、流星……作为铺垫来表达一个个藏在内心的信念与箴言,在看似天真烂漫的文字中,揭露了社会的动荡时期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现象,都在一字一句中表达了出来。

?繁星·春水》是冰心诗歌的代表,更是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诗歌中的一本好书。有母爱的伟大无私,还有激励人奋发向上,劝慰人珍惜时光和对光阴追求的鼓励。读完这本诗集,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独到的理解,描绘常见的景观,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灵微微触动了一下, 也许,这便是感动……

《十五字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