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妈妈读后感5篇
人们可以在读完一些文字后拿笔撰写一篇读后感,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名著所写的理解,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野妈妈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野妈妈读后感篇1
针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下面是我这个新手妈妈总结的认为书中比较好的方法以及观念。
1、对待孩子有些观念及认知应该尝试是以同等身份的对待。不要吓孩子,明确的告知孩子。比如打针有些疼,可是这个疼可以忍受以及为什么要打针。让孩子打心里认同,而不是被恐吓住。
2、不要捉弄孩子。逗和捉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儿童快乐为前提,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
3、善良豁达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比如给小板凳揉揉疼,通过新的思维方式让孩子感知这个时间的理解、善意和尊重。
4、古诗滋养孩子。把故事当做唱歌,体会其中的.律感。
5、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小朋友对于凡是都有好奇心,在一定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的错大部分在于不成熟,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你我好多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长。
6、把学习当做轻松的事情。学习不是惩罚,不能让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惩罚。同时对于孩子的阅读也需要诱惑,创造一个环境,言传身教。读后感同时在孩子的成长初期,孩子重在阅读,而不在于一定要看有用的书。只有扩大知识范围,阅读范围广,潜移默化孩子的作文水平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7、日常生活中进行品格教育。
8、针对学习,不要一定限定于考100分,以及考好给予奖励。不应把奖励当做考好的一个诱饵。
9、不管是最好的管。
10、不怕小动物。
野妈妈读后感篇2
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谁牵引着我们的小手,一步步地往前走?又是谁为我们遮风挡雨,伴随着我们成长?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一天,当她们站都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像当年她们牵着我们一样,陪着她们慢慢地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位普通的韩国母亲。但是,在七十多岁时通过自学,识字写字,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日记。十年之后,被子女们意外发现。她在所剩无多的人生时日中,带着一种对世事和生活的淡然和眷恋,写家中的琐事、自己的子女、父母兄弟、日常劳作,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对家人的爱。70岁的女儿,偶然发现了母亲的日记本,被母亲心底的秘密震撼。作为妈妈日记的忠实读者,以自己细腻的笔触,感受着母亲的每一丝情感,写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用文字陪伴妈妈度过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看着这本书,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是啊,在失去后珍惜,一切就都晚了。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坚强的母亲,内心会充满了那么多的凄惶,那么的害怕孤独。平时我只知道要求妈妈为我做这事做那事,从来没有想过妈妈需要什么,平时放假还要求妈妈带我去旅游玩耍,想吃什么又要求妈妈给我们做,但我从没有想过她想要什么!我真的是太自私了。我仔细地看着妈妈,发现在这张再熟悉不过的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多了几分沧桑。
假如有一天妈妈老了,让我们牵起她的手,走完这段充满温情的旅程!
野妈妈读后感篇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叫《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我感受深刻,更让我知道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
这本书写了弟弟一个10岁的小男孩,因为爸爸出现意外,由开始的与爸爸单独生活变成与妈妈单独生活,由开始的非常陌生用很长时间磨合到慢慢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不再孤单的一个过程。在这期间也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拥有“血爪”外号的张小晨、鬼精灵似的表姐可儿、多才的眼镜店卫老板……经历了友情,理解了亲情,使他知道了什么是爱,怎样去爱身边的人。
世界上有一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叫做亲情,我们都拥有它,我们不能一味的索取而不付出。血浓于水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真理。孩子与母亲是有血缘关系的,让人无论之前陌生到什么地步,最后他们还是亲人,关键时刻他们一定会为对方出手。在亲人关系陌生时,我们要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包容,使关系变得融洽。这就是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
我和妈妈也有关系不融洽的时候。我是个慢性子,而妈妈是个急性子,这就使我们产生了不少矛盾。但我知道妈妈是爱我的,说完一样会给我买好吃的,一样会照顾我,我也就不会往心里去。但有时看到妈妈着急的样子,想想妈妈为我付出的辛苦,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想我也应该改改我的慢性子了。当然也请妈妈改改你的急性子,这样我们就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了。我们要做快乐的母女俩,和爸爸一起幸福的生活。
爱使孤单不在,一路上有爱相随,有爱相伴,即使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也不会感到困难。
野妈妈读后感篇4
?我爱唠叨的妈妈》是一本最励志的校园童话,作者是朴惠淑、姜析昊。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安美娜的小女孩有一个很爱唠叨的妈妈,和一个搞笑的爸爸,还有一个温柔的奶奶,全家只有妈妈唠叨安美娜,而且,安美娜走到哪,妈妈的唠叨声就会跟到哪,就像安美娜早上起来洗漱时,妈妈就会说:美娜,把脸洗干净点!所以,安美娜把自己的妈妈称作唠叨大魔王。安美娜又一次,在操场上拌到了躺在地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反唠叨国里当女王,把爱唠叨的大人们恨恨得发落了一遍,还是安美娜的幸运朋友把安美娜叫醒的。安美娜还参加过一次反唠叨大赛,战胜了:爸爸唠叨大魔王、姥姥唠叨大魔王、老师唠叨大魔王和最厉害的妈妈唠叨大魔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第七章:又重新开始吗,这篇故事讲得是:秀智叫我醒醒,安美娜的膝盖好痛,原来膝盖摔流血了,安美娜赶紧跑回教室,放学后,安美娜对妈妈说:妈妈,有人说唠叨的大人要到反唠叨国受处罚。妈妈说:应该让你和爸爸受处罚。我不知道唠叨是坏事还是好事,可是,我明确了一件事:妈妈也不爱唠叨。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大人唠叨大人批评一样,都是为了子女,所以我们平时我们要孝顺长辈,平时,我的妈妈偶尔会批评我一下,可是我也习惯了,也会偶尔帮妈妈倒水,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大人的批评都是对我们好哦
野妈妈读后感篇5
在我做妈妈之前,我的家长就很热情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当我拿到学生妈妈印好的用a4纸装订起来的这本“书”,那种马上就要做妈妈,要准备好为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带着这种强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认真地拜读了好几遍,尤其是女儿出生后这4年的时间里感觉受益匪浅。作者尹建丽同我一样,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与我不同的是,她还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实践细细地揉进自己的笔尖下,让一段段生动又鲜活的育儿小故事,绢绢细流般润泽着每个捧起这本书的人。这本书中我最倾心的,不是作者培养了一位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的女儿,而是,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归功于这位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对她实施的有爱心又充智慧的教育。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例如书中提到的家长和老师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这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确实是有些做法欠妥。这个观点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常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犯了错的时候,会罚他把课业重写一遍,还习惯将学生的错误向家长告状,其实,当我们用这种做法我们可能在那个瞬间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应允,却在他们内心埋下了厌恶写字的种子。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认真,一方面又把学习作为惩罚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当孩子书写的时候,想到老师惩罚的情景,不反感才怪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不是让学生讨厌上学习的同时,还要他去学好它。“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个观点之一。
我们人为地把学习过程变成苦,却只把结果设想成甜,试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来畅想着有一天有可能会尝到甜——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吞咽苦涩而感到厌倦时,如何自发地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呢?正象作者说的,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讲过,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还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议。过分重视考试结果,经常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其实这样是庸俗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这样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满足感。“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