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中国读后感6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了解,其实不管是读完什么样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注重读后感的书写过程,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简史中国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1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人有一些事被沉淀……
在岁月的碑林里,有一份悟有一份感被镌刻……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一直傲视于世界之“中”的中央帝国,却在近代历经了一段从屈辱、求索、到独立的民族发展史。是谁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深深地沉淀,又是谁在岁月的碑林里被永远地镌刻?
走近你读懂你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成长和工作在中国崛起的跨世纪中。从学生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现在已8年有余,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没有经历过救国救亡的民族危难时刻,没有领略过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的激动一刻,但一次次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让我不断走近你,走近你的萌芽、成长、枝繁叶茂。走近你,才能读懂你,读懂你的心路历程,读懂这个伟大的时代,读懂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画卷中最灿烂的一笔。
屈辱——千年一梦
让历史的年轮重回十九世纪中叶,封建的清朝政府固步自封依然做着天朝帝国的美梦,却没想到当下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他们以鸦片和炮舰为利器,打开了中国大门,千年帝国一朝梦碎。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神州大地处处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
求索——涅槃重生
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谁才能救中国?从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到农民组织的“太平天国运动”,从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到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华大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求索,每一个历史车辙都在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政党即将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嘉兴南湖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正式起航。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革命有了前进的领航人,涅槃得以重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求索、不断前进,成为领导全民族的核心。
独立——枝繁叶茂
如何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如何走出一个世纪的屈辱?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寻找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摸索前行的道路中出现曲折,但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地位和形象大为提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个政党,在91年的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华儿女走过了各种艰难险阻,是信念、是勇气、是坚持;一个政党,在91个年轮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指南;一个政党,在91载沧桑巨变后,依然领导着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正是我走近你,了解你,才能从内心深刻体会你的原因。
感悟你继承你
细品之后掩卷而思,我不禁感慨万千。在茫茫史海中,有多少过往只是沧海一粟、昙花一现,唯有你却如此夺目。是什么力量让你坚定地走在时代的潮头?你有多少瑰宝值得被历史所珍藏,让我们去传承?
扬帆——在发展中前行
历史沉淀了精华,启迪了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有一把金钥匙开启着一道又一道铁锁大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思想方法的重要性,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主要领导人带头调查研究和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调查研究活动中,毛泽东同志就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好作风。文革之后,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领导全社会深刻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基于对国内外形式的分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利益格局面临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直善于运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把金钥匙让党的发展有了依靠,并在各个时期开创了良好局面,确保了党的生机和活力,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就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蓝图。
扬帆,中国共产党这艘从南湖开来的“红船”正在发展中不断前行。
起航——在积淀后迸发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载历程,即将迎来91岁华诞。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今天再次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重温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光辉历程,感怀先辈的热血豪情,感恩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吮吸着历史赐予的精髓,在厚重的积淀中迸发前进。
2008年四川都江堰,我在那里。作为一名服务震区的心理志愿者,我看到的不是悲情、彷徨和绝望,是强大祖国的坚强后盾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灾区井然有序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财政拨款及时到位、灾区银行随处可见,一辆辆满载物资的车辆穿梭往来。在寻找失踪人员的留言榜上,一张张写着“感谢国家、感谢党,我现在被照顾得很好,我等着你回来”的爱心小纸条贴满了留言版,那一刻泪水浸湿了我的双眼。
2010年北京,我在这里。作为一名财政部新入职员工,我牢牢记住了“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党的优良作风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基础,每当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时,办公大楼总是映射出那一盏盏不眠的白炽灯,总有一群人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地付出着,付出,成为一种习惯。在一桩桩平凡的工作中,我们铸就着自己的责任。
起航,在中国前进的滚滚洪流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过继承发展的大旗,跟随党的脚步奋勇向前。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盏明灯。91年前一批青年才俊用智慧和鲜血开创了红色历史,今天年青的我们,同样有责任接过这一棒。“十二五”蓝图已经徐徐展开,十八大召开在即,汽笛已鸣、扬帆起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用财政人的智慧为民生安康幸福服务,为社会安定和谐团结服务,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崛起服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高歌猛进,勇往直前。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2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饱受煎熬,苦难中诞生。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肩负着这两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并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全面胜利,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平定了内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也意味着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初步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党员的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克服外界封锁的重重困难,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虽然中国共产党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进步,一直带领人们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前进,但不可否认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中国是在退后,过于冒进,不以事实说话,但是这并没有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共产党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党时刻保持着先进性,与时俱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还在继续,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也日益响亮。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过去,也可以昭示未来。历史是一部教科书,让我们在过去的实践长河中得到经验和教育,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学习党史,让我们时刻不忘老共产党人的牺牲和奉献,也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征精神,不怕吃苦,向着困难前进。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3
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
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近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4
迄今为止,阅读《中国哲学发展简史》我用时最长。目前看了两遍:第一遍虽用心,但有好多地方不懂,很影响进度,于是就大致略看下去;第二遍边看边想边划,每一章节后及时做笔记。每到理解、慨叹之时,就翻到,看看冯友兰的照片。他眼镜中的道道“圈圈”,好像是树轮,蕴含着他的思考和哲学,折射出他对人类的贡献。他长长白白的胡须,是那样的温和、儒雅和健寿……对于大师,尤其哲学大师,我实在找不出什么语言来表达出我对他的崇敬,我只知道我会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前方路清晰,坎坷中也会自然……什么对我来说好像都有了答案。事情分不出好坏了,因为好的会让我知道思考的正确,从而坚持;坏的会变为财富帮助我更快的成长……真不知道如何谈出我的收获,以下选择前天所看内容(第五六章),择其要义浅谈一点感受。
……看完孔子、墨子和杨朱部分之后,我突然感觉到古人和我们现人是一样的,当一件事物的真理出现之前,都是根据需要和自我认知,阐述自我之见,然后在互相认知和反驳中,在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发展中,慢慢缕清或者整合出新的理论!历史证明,发展和进步就是在否定和探索中见证从而前进的。
孔子的思想,正名(名实相符,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仁义(仁指一切德性的总和。义指事之宜,即应该。43页)、忠恕(忠: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44页)、知命(知天命,努力后的顺其自然)……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也就是“絮矩之道”,以本人自身的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强调内在修养。
孔子之后的墨子就第一个反对孔子!理由是: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儒者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把人们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没有真正理解好孔子所说的命)。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兼爱”,“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的,无差别的爱别的一切人。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儒者几乎都是贵族阶级;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是武士,是平民。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同。墨子实行“兼爱”,力求统一。他除了利用宗教的制裁(天志和明鬼),还利用政治制裁!要有国家和国君,是天地的意志来设立的,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意思是说永远同意上面的,切莫依照下边的。墨子最早提出了国家的起源,主张统一,要不然人都会回到自然状态……
墨子之后杨朱,生于墨子和孟子之间,是道家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他又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他的基本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再之后的孟子很厉害,他提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和政治哲学(人是政治动物,只有圣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王。王道注重内德,霸道注重外力)。孟子高于孔子的地方,是将个人修养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看到“孟子”部分,我很激动,似乎有曾经看到西方哲学史中读到“康德”的部分……阅读我国哲学发展史,目及所至,在彼此的冲突中,到孟子阶段时,使我仿佛见到黎明时的曙光,前进发展了一大步。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5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
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
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近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简史中国读后感篇6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